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运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运用研究

吕琳

王羲之故居    山东  临沂  276000

摘要: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因为陶器文物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此种材料是矿物质材料的一种,虽然整体的硬度很高但是在移动或者保存的过程中,也容易因外界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出现破损。尤其在长时间的埋藏过程中,会受到土壤中各类物质的侵蚀,导致出现大量陶器碎片,一定程度上对陶器文物的保存及陶器文化的传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应该增强陶器文物专业化修复意识,加强对先进保护修复技术的有效利用,明确可行的修复流程,包含陶器文物的清洗陶器文物的拼对陶器文物的黏结、陶器文物的做色等,强化陶器文物保存过程中的稳定性,进一步实现对陶器文化的弘扬。

关键词:陶器文物;创新保护手段;运用;修复技术

陶器文物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见证,不同的陶器文物能够代表相应时代的发展特征,且可以凸显时代的文化发展水平。为了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提高对陶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视,始终坚持保留文物原貌的基本原则开展相应的修复工作的同时,编制科学完善的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详实记录每个工作环节及修复技术人员的基本信息,强化文物修复工作的系统性。据统计全国可移动文物达1.08亿件/套,其中16%的文物为残缺或严重残缺,全国每年平均修复近万件可移动文物。为了展示文物修复成就,促进文物修复与科技融合,推动文物修复事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文保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参与度,有关部门应加大先进文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构建高效的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模式。

1.陶器文物保护中常见的文物受损类型及引发原因

1.1文物破损与碎裂的基本特点及原因

因为与其他材料相比陶器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经过长时间的地下深埋,容易出现碎裂、破损等问题被严重破坏,因此出土陶器破损严重,陶器碎片扰乱、移位、混杂,给拼对工作造成很大困难。由此可见,影响陶器文物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为陶器埋藏环境,通常情况下,在自然沉积地出土的陶器出现碎裂及破损的概率较高,而在人类文化堆积地出土的文物发生碎裂的概率相对较低,此外,影响陶器后期保存状态的因素还包含陶器制作质量、自身性质。其中陶器的性质一般指夹砂或者泥质,而制作质量具体指制作过程中的环境温度控制,即温度越高对应的质量越好。与此同时,陶器的壁厚对陶器的质量存在直接影响,质地较厚的陶器拥有相对较强的抗破损能力,反之抗破损能力则较弱。此外,埋藏陶器区域内的动植物生长以及地震等地质运动,均能够加重陶器的破损程度。

1.2裂缝钙化土层附着物的特点及原因

陶器经过长时间的埋藏,避免不了会受到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出现裂缝及破损,涉及到的影响因素有雨水冲刷、动物啃食等。同时部分考古人员在文物出土过程中出现不规范操作及工作疏忽,也容易破坏陶器文物,包含裂缝及划痕等。此外,部分地区的地质条件较为特殊,存在严重的土质钙化现象,因为陶器的质地相对来说较为松软,且具备相对较强的吸附能力,所以针对土层钙化的现象十分敏感,经过长时间的埋藏,会在陶器表面覆盖一层土壤附着物,为了保证陶器能够正常收藏与管理,通常需要进行专业清理,但是在处理表面附着物的过程中,通常会因为缺少力度的良好控制,使陶器出现破损及划痕等问题。

1.3可溶性盐析出现象的基本特点及原因

制作陶器的原材料一般以黏土为主,而此种原材料的成分相对复杂,含有种类繁多的矿物性盐及其他物质。相对来说陶器的透气性、吸水性较强,在正式出土之前,陶器通常在潮湿阴暗的涂层中埋藏,由于长时间受到不同矿物及可溶性盐的侵入,当陶器出土后,新的环境会打破原有的环境平衡,且温度、湿度等方面的突然变化,也会对陶器造成不良影响,面对干燥的空气以及突然升高的环境温度,侵入陶器内部的可溶性盐会出现析出现象,进而在陶器外部形成结晶,此类结晶会在温度降低或者空气湿润的情况下出现融化现象,久而久之引发陶器破损。陶器的最佳保存温度为18—24℃,适宜的湿度为65—70%,且需要保证环境为恒温状态。此外,严格控制保存环境,避免阳光直射。

2.应用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基本原则

针对陶器文物的长期保存而言离不开先进的保护修复技术,通常情况下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三项基本原则,即不改变原状、最小干预、兼容性三个基本原则。首先,文物修复单位及技术人员应该立足于文物修旧如旧的角度落实各项工作,在正式进入修复阶段之前,做好陶器文物原有纹饰、物理形态、整体结构的调查,结合文物的物理性质落实相应的修缮工作,保证经过修复的文物能够恢复原有状态。而从商业的角度出发开展修复工作时,需要重视文物的表现力,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其次,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基本原则,尽量缩小文物的修复范围,避免扩大文物修复面积,防止带来二次破坏的同时节约修复成本;最后,坚持兼容性原则,在选择修复材料的过程中,应该依据陶器文物的基础材料进行明确,达到提升文物文化价值的目的。

3.强化陶器文物修复前准备工作的全面性

有关部门应该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调查有修复需求的陶器文物,主要了解年代文化及历史背景,因为不同年代陶器文物之间有着差异化历史发展环境,且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陶器的材质、外形等方面也有着区别,通过调查分析陶器的历史背景,能够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为了保证文物修复的可靠性,应该加强对专业工具的利用,落实陶器文物的修复检测工作,增强先进仪器的利用意识,掌握陶器文物的烧制工艺、材质、内部结构等方面信息,如果需要修复的陶器文物为彩陶,则需认真检测彩绘颜料的成分,强化彩绘绘画材料的专业性。此外,为了让文物后续的保存及二次修复等工作得到坚实基础,应该重视编制文物修复档案,详实记录修复时间、技术类型、修复面积、具体位置、修复人员等信息内容。

4.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实际应用流程及要点分析

4.1陶器文物的清洗技术

对于陶器文物的修复工作而言,清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技术人员需要利用专业的物质及工具清除陶器表面的灰尘与污垢,直到能够获取文物的原貌。通常会利用清水进行清洗,如果仅使用清水无法清洗干净,则可以采用有效的物理处理方法,如毛刷、竹片等,对每个环节工作中的具体操作提出较高要求,要求技术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清理,以防划伤或者破坏文物。此外,针对一些质地较差的陶器文物,如软质陶片等,需要加强对手术刀、毛刷等工具的利用,有效剥离文物表面泥土,配合使用比例为1:1的乙醇和水混合液进行清洗。

4.2陶器文物的拼对技术

在陶器文物的具体修复流程中拼对是重要的工作环节,原理与拼图类似,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碎陶片的纹饰、颜色、形状等特点进行分类,通过掌握以上几方面的规律落实后续的拼接工作,有助于提高整体的准确性。通常情况下,部分碎陶片存在严重的缺损情况,且很难找到整体分布规律,因此,应该结合对显著特征的分析,逐步开展拼对工作,例如圈足或者口沿位置等。因为软陶具有质地软的基本特点,很容易在长期的埋藏过程中受到土壤的侵蚀,陶器文物原有的面貌被破坏,难以明确碎陶片的具体位置,所以应该采用与出土原始照片进行比对的方式,从而准确判断碎陶片的位置。

4.3陶器文物的黏结技术

完成陶器文物的拼接工作后应该提高对黏结环节的重视,强化黏结材料选择的合理性,较为常用的为橡胶型、树脂型以及混合溶液型黏结材料。之后加强对陶器性质及材料的分析,明确适用的黏结方法,如热塑法、热固法等,从而充分展现黏结材料的基本性能。技术人员还应该配合开展废弃陶片的黏结试验工作,依据试验结果选择实效性更强的黏结剂,从而保证陶器文物的原貌能够得到最大化恢复。此外,为了保证陶器文物的黏结质量,应该重点关注黏结剂的流动性、稳定性、可逆性等特点,且在实际应用中操作方便,具备良好的收缩率。涂抹黏结剂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材料涂抹均匀,严格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黏结,如由主件到附件、从底部到口沿等,如果需要修复的文物体型较大或者存在严重的破损情况,应该有序落实二次黏结工作。

4.4陶器文物的配补技术

一般情况下陶器文物的质地分为两类,即粗松类型及紧密类型,应该依据陶器文物质地方面的差异性,合理选择相应的配补腻子。针对粗松类型的陶器文物而言,应该优先选用酒精、石膏粉、虫胶等材料与腻子进行配合使用;而紧密质地的陶器文物则适宜选用硝基清漆、石膏粉、稀释剂混合的腻子开展配补作业。技术人员完成腻子的调制工作后,应该向陶器裂缝位置进行填补,等整体硬度达到规定标准后,利用专业工具处理陶器表面,保证陶器文物表面的平整度。当腻子全部硬化后,需要利用细砂纸进行打磨,合理控制打磨力度,以防对陶器文物表面造成破坏。

4.5陶器文物的加固技术

针对陶器文物的加固来说滴注加固法最为常用,为了强化配补工作的可靠性,应该在石膏中添加适量的502胶,进一步保证陶器文物的牢固性。除了滴注加固法之外,喷涂法的利用率较高,需要结合对适用范围的分析,进行加固法的最终明确。加固处理质地较差的陶片时,通常会选择三甲树脂等高分子材料,合理选择加固剂,常用的有Paraloid B-72等,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应该做好稀释工作,强化溶液浓度的适用性。技术人员可以利用专用刷子将加固剂涂抹到文物外表面,经过逐层渗透能够提高陶片的强度。

4.6陶器文物的作色技术

陶器文物作色环节涉及到很多工作内容且工作流程繁琐,体现出较强的复杂性。在此环节中,调色是最为重要的步骤之一,在选择调色材料的过程中,通常将矿物质颜料、虫胶液、酒精作为主要颜料,依据陶器的本质色泽明确矿物质颜料的正确选择,配合开展专业的调制试验,保证颜料的颜色能够与陶器文物原有颜色相符。完成相应的调制工作后,应该采用涂抹的方式进行上色,合理控制上色力度,以防影响文物质量及作色成效。

4.7陶器文物的做旧技术

在很多陶器文物修复工作中会采用做旧修复手段,应用此项技术的实际目的是有效维持文物的原貌,强化不同位置修复的自然性、理想性,使得修复位置能够与陶器融为一体,有助于向人们展示陶器的原始状态,凸显陶器文物的艺术价值。通常情况下,会利用丙烯酸颜料开展文物做旧修复工作,此种颜料与其他颜料相比,在做旧方面的优势较为明显,如不易退色、稳定性良好等,能够让陶器文物的做旧部位更加自然,且可以为参观者带来更强的视觉感受。

5.修复完成后建立文物保护工程档案

为了让经过修复的文物得到良好的保存和管理,同时为后续的二次修复等工作提供基础依据,应该建立完善的陶器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档案。合理明确档案文件的具体内容,包含器物类型、出土时间、断代、用途、发掘遗址位置等,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包含修复负责人、技术人员、修复方式、修复技术、修复材料、修复工具等溯源性信息,还要详实记录每个修复步骤的起始时间,确保每一个陶器文物都能拥有专属的保护修复工程档案,从而强化文物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规范性,不断提升陶器文物的保护修复水平,为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坚实基础。

6.陶器文物修复工作的注意事项

因为在部分陶器出土的过程中很难保证文物的完整性,应该提高对出土保护的重视。开展陶器文物修复工作时,技术人员应该始终坚持不可臆造的基本原则,严禁盲目对文物进行改造,加强对相关修复依据的分析,编制切实可行的文物保护修复方案,明确具体的修复流程,包含文物清理、拼对、加固、作色、做旧等操作步骤。技术人员可以将文物碎片拼对与黏结作为一体化步骤完成,结合文物类型及实际修复状态调整修复方案,强化相关工作落实过程中的有序性。除此之外,由于文物修复技术人员是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基础力量,应该定期组织此类人员参加专业化培训,学习及掌握先进的文物修复理论知识与技术,灵活运用技术要点,充分发挥文物的艺术价值,体现其文化价值。

结语:陶器文物与其他类型文物相比体现出较强的特殊性,如容易受到埋藏环境影响等,为了保证此类文物的完整性同时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应该提高对陶器文物修复工作的重视。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对陶器文物性质的分析,明确文物制作过程中所用材料,加强现代化修复技术与理念的深度融合,构建健全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体系。通过三维扫描、建模,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针对文物的残损部位可以进行虚拟数字化修复试验,通过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以其精湛的技艺,对出现严重剥落、空鼓以及酥粉等问题的出土陶器进行的加固保护,使陶器上作为重要的历史信息予以保留。此外,为了保证文物修复工作的规范性、可行性,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让文物修复工作拥有坚实基础及充足依据,从而达到有效保护文物的目的,强化陶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可靠性、科学性,推动文物保护事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东.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分析和研究[J].明日风尚,2018(21):1.

[2]万洁.陶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的分析及运用[J].新丝路:下旬,2020(2):2.

[3]刘玉丽.浅析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及修复方法[J].美化生活,2022(1):2.

[4]卫国.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8):2.

[5]宋文婷.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分析[J].收藏与投资,2021,12(9):2.

[6]韩若轩.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探讨[J]. 东方藏品, 2018.

[7]潘文媛. 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研究[J]. 艺术大观, 2019.

[8]于渊. 古陶瓷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D]. 山西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