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公共安全视角的陇南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基于城市公共安全视角的陇南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研究

邢西玲李文波雷佳颖

610112198709030540

360732198801085815

411526199204192323

【摘要】:在城市公共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综合防灾规划作为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内容,在构筑城市安全底线,建立安全韧性城区空间方面具有前瞻、统筹作用。规划以陇南中心城区多种灾害与防灾能力的综合评估为基础,提出以防灾为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分区控制,合理布局各项防灾设施,为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安全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安全 国土空间 灾害评估 防灾布局

1引言

陇南是我国四大滑坡、泥石流密集区之一,也是甘肃省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具有自然灾害多发、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广、损失严重的特点。城市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正在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关键时期,综合防灾规划应作为重要的前置研究,通过综合、系统的梳理灾害影响与防灾能力短板,合理规划各类防灾空间与设施,以此构建安全韧性的国土空间格局,保障城市公共安全。

2总体思路

根据陇南市灾害发生特点、频率,将地质灾害、地震灾害、洪水灾害和火灾四种对城市建成区影响较大的灾害作为本次研究的主控灾种。以防灾设施评价为基础,对中心城区用地空间进行风险评估,进而提出综合防灾策略,从总体防灾空间构建与防灾设施布局两方面完成城市综合防灾的空间布局,划分防灾空间、布局各项防灾设施,使防灾设施在国土空间规划层面得以落实。

3 灾害风险评估与防灾设施评价

3.1 灾害风险评估

以城市发展形成的带状组团空间结构为基础,将城区划分为7个评价单元,对灾害空间分布及灾害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作为防灾体系与规划控制的重要依据。

3.1.1 灾害基本情况及影响

(1)洪灾

中心城区临白龙江而建,范围内有勾坝河、北峪河、甘家沟、佛堂沟、渭子沟和姚寨沟等多条一级支流。白龙江沿线北岸防洪堤建设连续,已建成的河堤可抵御50年一遇洪水灾害。现状城区排洪能力不足,汛期老城将迅速形成内涝,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洪灾是陇南各灾种中影响最为重大、广泛的灾害。

(2)地灾

中心城区范围内滑坡、泥石流、崩塌数量多,几乎遍布整个城区,规模大小不一,主要分布在白龙江的各个支流。结合陇南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城区中中高风险地灾区占比约为12.4%,主要位于建成区边缘,山体附近,现状有部分村庄建设。

(3)火灾

中心城区内主要火灾隐患点为城中村、老旧住宅等建设密集区及加油加气站、储气站、危险品仓库等地区。其中人口密集的城中村、老旧居住区。环境设施老化,存在缺乏消防通道、建筑安全性差等问题,一旦发生火灾,易带来较大影响。

3.1.2 评价结果

综合上述各灾种的空间分布及灾害影响分析,中心城区用地风险性评估结果将城区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程度的危险性地区。其中高危险性地区主要分布于两侧山体与主要城市建成区的交界地带,占比为3.89%。中危险性地区主要分布于两侧山体与城市建设区的交接地带,城市建成区内部主要分布于现状建设密集区、村庄及加油加气站等危险品设施地段,占比为17.77%。低危险性地区主要沿白龙江两岸分布,占比为78.34%。

3.2 防灾能力综合评估

基于灾害风险评价与城市特征,从避难场所、疏散通道、应急医疗、消防设施、物资保障5项设施的服务能力及应急指挥系统,对陇南中心城区的防灾减灾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识别防灾建设短板,提出当前中心城区在防灾应急能力方面存在着:固定避难场所与中心避难场所规模不足、疏散通道体系不完善、消防辖区责任面积过大、缺乏有效的防灾分区导致灾害易蔓延四大主要问题。

4综合防灾策略与建设要求

4.1 避开灾害隐患地区,搬迁后进行生态恢复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集中在白龙江北侧,影响范围内涉及多个村庄居民点及部分公共设施,应作为近期城市防灾的重点工作进行排查、治理。对处于地质灾害大区的村庄居民点或老旧项目进行尽快搬迁,较新的设施应进行工程防治。

4.2 建立与防灾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空间结构,减少灾害蔓延

(1)与空间结构协调的防灾分区划分

从西到东以沟坝河、平绵高速、东江沟、甘家沟及白龙江作为一级防灾隔离带(宽度大于40米),将中心城区划分为6个一级防灾分区。以组团内绿化带、主干路、水系等要素(宽度大于28米)作为隔离带将规模较大、人口密集的一级防灾分区分为若干二级防灾分区。

(2)分区规模控制

根据中心城区狭长的城市空间结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灾害的多样、多发性特点,分区划分规模宜小不宜大,内部的防灾设施应布局完善(图1)。防灾单元的人口规模5-7万人;建设用地规模不宜大于15平方公里。

4.3 构建防灾功能性为导向的绿地开放空间体系

绿地系统的防灾功能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布局与规模必须满足防灾避难疏散要求。山体、水体的自然切割形成城市带状组团化的发展结构,而组团内的绿地系统应突出“内部网络化,外部强连通”的布局特征。保证在该方向有安全与足够的疏散通道或开放避难空间,同时每个防灾分区在各个方向至少保证有2条防灾疏散通道。

4.4 城市用地安全布局选择

沿山体两侧与城市建成区之间的过渡地带,且山体坡度在25°~35°之间的区域是地质灾害隐患较大的地区,不可作为城市建设用地使用。安全用地选择应以地灾风险性为基础,结合建设用地适宜的坡度(25°以下的坡地可进行城市建设)进行选择。

从保证安全的角度出发,适当控制城市人口密度,降低开发建设强度。居住区人口密度应不超过4万人/平方公里,建筑密度不高于25%。

5 结语

在新时期国土空间编制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防灾减灾中具有的前瞻性、空间统筹、综合协调等优势,将地灾、消防、防洪等专项专业进行统筹分析,形成多灾种综合的防灾设施体系与防灾设施布局规划,研究结论作为陇南市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指导,助力陇南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城市。

参考文献

[1]郭东军,陈志龙,谢金容,龚华栋,赵子维.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研初探——以南京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研为例[J].城市规划,2012,36(11):49-54.

[2]张帆.发挥规划特长 营造安全城市——以北京为例探索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方法[J].城市规划,2012,36(11):45-48+66.

[3]洪昌富.综合防灾减灾的安全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实施路径——以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规划为例[J].灾害学,2010,25(S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