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3

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研究

陈红英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000

摘要: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改革,既能促进课程思政的质量提升,又能进一步延伸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然而,思政课教师在参与课程思政工作时存在着主动性不强、精力和能力不足以及协同育人平台缺失等问题,高校应以优化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的机制建构为突破口,进一步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优势,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 课程思政建设 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当前,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发展仍受到一些因素制约,其中之一便是高校没有很好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优势和价值。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中,研究如何优化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考量

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思政课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既能促进“课程思政”的质量提升,又能进一步延伸思政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直以来,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肩负着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与政治素养的重任,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部分大学生轻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甚至有人认为思政课是“无用”的,严重地削弱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众所周知,高校80%以上的教师是专业课教师,80%以上的课程属于专业课程,大学生80%以上的时间和精力也都花在专业课身上。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必须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优势。因此,思政课教师在加强“思政课”自身建设的同时,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其他各门课程守好自己的那段渠、种好责任田,发挥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骨干作用,从而打破传统的单线育人模式,构建起全员参与的“大思政”格局,有效延伸思政教育的广度,实现了育人主体的延伸和育人载体的拓展。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在参与课程思政的实践中,自然少不了和专业课教师的对接沟通,思政课教师可以从专业课教师的身上了解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更好地掌握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话题”。如此既能够为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精准帮扶,又能够在开展思政课堂教学时“对症下药”,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对思想政治理论进行阐释,并且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不仅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同时也助于挖掘思政教育的深度。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分析

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既能助推课程思政工作的深入发展,又能反哺思政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然而,从当前高校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来看,思政课教师的角色定位比较模糊,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对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思政课教师无关,因而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的主动性不强。另外,许多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时大多将关注力倾向于专业课教师,制定的各项政策也多向专业课教师倾斜,对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缺乏有效认定和评估,也导致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打折扣。

(二)教师自身教学压力大,参与课程思政的精力有限。近年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对思政课的支持力度,但对于思政课的标准和期望也越来越高,讲好思政课实属不易。首先,思政课的地位特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其次,思政课教学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方方面面,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要求高。再次,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快,思政课教学必须注重时效性和时代感,常讲常新。因此,要搞好思政课教学、站稳思政课讲台,思政课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磨课、上课等工作,参与课程思政实践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三)课程思政工作能力不足。思政课教师一般都经过比较系统的专业学习,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学习背景。然而,课程思政是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实现对学生实现价值引导,必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地衔接,然而大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思维、视野被自己所在的领域所限制,对专业课程的了解有限,对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与规律等更加缺乏了解,难以有效地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科联系在一起,为课程思政工作提供精准指导。

(四)缺乏协同育人平台。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旨在拉近思政课程与其他各类课程的距离,鼓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结合各自专业优势重新进行课程再造,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都突出育人价值。然而,许多高校缺乏协同育人平台,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形式比较单一,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也比较少,大部分的合作交流集中在参加教学比赛、申报示范课程或科研项目的时候,思政课教师对专业课教师的指导并没有形成常态化,自然难以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专业教学过程的全覆盖。

三、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机制保障

推进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实现,除了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出击,强化角色定位外,更需要优化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机制,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进一步提升。

(一)构建联动育人机制。要想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高校应为思政课教师构建课程思政的联动育人机制,确保课程思政的实践工作开花结果。

首先,加强对“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高校要根据课程思政建设发展要求和本校特色,组建党委统一领导,教务部门负责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部)统筹协调,二级学院与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各司其职的课程思政组织保障。各高校与部门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明确所有教职工的职责分工,保证课程思政工作规范有序。学校党委应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发展方向进行合理设计、规划,党委书记、校长要深入教学一线指导并参与“课程思政”的建设;教学管理部门要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审定、教材选定等落到实处,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各二级学院则要在实际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中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意识自觉,努力打造课程思政的示范精品课。只有顶层设计做好了,思政课教师在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时才有方向指引,才能更好地协同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

其次,搭建教师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实现教师间的互联互通。为形成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育人局面,高校应当积极搭建起互动交流平台。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平台发挥理论导学作用,就党的最新理论动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向等内容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常态化的培训,使专业课教师及时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动态,积极探索其与专业课程的连接点。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交流平台定期召开座谈会、专题研讨会等活动,研讨“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讨论课程思政实践的核心问题、反思“课程思政”的经验得失、合作申报课题、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成果,为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及时把脉,进行常态化的指导,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育人。

(二)健全思政课教师培训机制。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与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得培训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能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素质与能力。

首先,强化“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培训。教育改革,理念先行。思政课教师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与己无关的现象,学校可以对思政课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培训,就“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内涵和意义、教育部关于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政策和基本要求、国家关于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等问题展开系统培训,帮助思政课教师更新“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意识。

其次,开展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的培训。要想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政治导航能力、理论引领作用以及道德示范作用等,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过硬的本领。学校可以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形式多样的专业素养培训,使其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切实落实教育部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中的要求,“做到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做为学为人的表率”,为课程思政建设奠定强大的思想基础、政治引领和道德风尚的示范作用。

再次,举办课程思政胜任力的培训。众所周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政治性、思想性和理论性是思政课程最为突出的课程属性,思政课程主要以显性的方式呈现;而专业课程中强调的“课程思政”,不是 “课程”与“思政”的简单相加,而是要求专业课教师依托专业课程的特色和要求,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肩负起价值引领的育人职责。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要求以隐性方式呈现,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在不给予思政课教师专业培训的前提下参与课程思政工作,容易出现思政教育形式僵硬、内容重复等问题,甚至可能将专业课讲成思政课。因此,学校应当组织思政课教师多参加提升课程思政实践能力的培训,深入了解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属性和特色,实现思政元素的供给同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等精准对接,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实践提供优质、高效的帮扶,协力打造出课程思政的“示范课”和“金课”。

(三)完善激励评价机制。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科学的激励评价机制是激发员工内驱动力的重要制度。从现实维度来看,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尚待提高,其中不乏有人将“课程思政”视为自身教学科研以外的额外负担。要想最大化地实现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价值,高校除了鼓励思政课教师主动参与外,还应当建立健全学校的激励评价机制。

一是要为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对思政课教师投入课程思政的劳动加以补偿。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鼓励思政课教师开展有关课程思政项目的学术研究,为课程思政的发展注入动力。支持思政课教师组建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定期组织课程思政的集体备课、经验座谈、经典案例分享等活动,在学校内外形成广泛的示范辐射效应,探索可复制、易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助力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是制定合理的奖惩评估制度。高校应当将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工作纳入考核指标,对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效果等及时公布;对表现优秀者,学校宣传部门可以进行宣传报道,提升其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与成就感,同时鼓励更多的思政课教师投入到“课程思政”工作。同时,学校和部门在评优评先、岗位晋升特别是职称评定时,也应当对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予以肯定,在同等条件下给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政策倾斜,充分调动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结语: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只有学校建立起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保障机制、培训机制、激励机制等长效发展机制,方能调动思政课教师投身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方能确保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果能得以夯实巩固。

参考文献:

[1]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2020年5月28日。

[3]孙晓芳 王顼.思政课教师助推“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机制研究[J].包 头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2020(12).

[作者简介] 陈红英,女,1983年7月生,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20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协同育人理念下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0C1854)阶段性成果。

[联系地址]: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梧桐路779号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425000  

电话:18692690315    邮箱:3786894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