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关于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的思考

罗博籍

四川中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要:在水利综合规划当中,河道整治规划是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不论是河道防洪,河道功能强化,还是河道生态环境保护都需要依靠河道整治规划来进行。本文从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的特征内容以及标准出发,从三个角度提出了河道整治规划的策略,希望能够提高我国河道整治规划效果、帮助水利综合规划设计人员提高工作水平。

关键词:水利规划;河道整治;综合规划

1 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特征

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的特征可以用全面性、持续性、功能性和生态性四点进行概述。首先是全面性,在河道整治规划过程中,河道的大量参数都会实时产生变化,例如河道宽度,河岸带退化情况、水流状态乃至上下游水源环境等都会影响水利综合规划效果,因此在整治规划前必须详细了解所有参数,因此体现出了河道整治规划全面性的特征;其次,正由于水流状态、河道以及河岸带的实时变化,因此在整治规划时,应当秉承做一步看一步的原则,先提前做好一切设计,随后在设计阶段对河道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因此展现出了河道整治规划的持续性特征;再次,河道本身往往承载着诸多功能,例如农田灌溉、工业用水以及水力发电等,因此在河道整治规划过程中也必须考虑河道功能性的保留,体现出了河道整治规划的功能性特征;最后,到整治规划中也应当考虑到水利综合规划对水体乃至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作出相应的对策来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因此也展现出了河道整治规划的生态性特征。

2 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内容及标准

2.1 河道整治规划内容

在河道整治规划当中,规划的内容需要同时考虑自然情况,水文情况,河床情况乃至周边社会环境情况等。首先,在规划过程中应当分析自然环境特征,例如植被覆盖率、植被类型等,结合当地降水量以及河道水流量来调整河道整治规划计划;其次需要预测河道在各种情况下的运行状态,尤其对各类极端状态进行预测判断其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制定应对措施,应用在河道整治规划当中;第三,在河道整治规划时,也应当考虑周围的农业情况以及工业情况,在满足工业及农业用水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整治规划设计;最后也应当考虑到水体特征以及河道内生态环境特征,一方面需要保持河道内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另一方面也需要保证河道外生态环境不遭受破坏。

2.2 河道整治规划标准

一切工作都需要有相应的标准进行支撑,河道规划也不例外。首先,在河道规划时应当遵循水流量以及水位标准,不同地区的标准也有所差异,例如南方对于水流量以及水位的标准较为严格,而北方则相对宽松,高降雨量地区对于水位的标准要求也显著高于低降雨量地区,因此在进行河道整治规划设计时,也应当了解当地的降雨量情况以及历年的水灾情况,并适当提高河道整治规划标准或按照最低标准进行设计,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其次,在河道规划时应当遵循整治线标准。不同的河道有着不同的使用功能需求,而整治线的规划设计则会影响河道功能,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当考虑到河道形体、河道面积、河道长度等参数,并结合河道的功能、按照整治线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在保证河道功能的前提下尽量提高使用效率。

最后,在河道规划时应当遵循河槽断面的标准,尽量秉承不动河槽进行规划设计的原则,这里所指的不冻河槽并不是指完全不进行规划设计,而是指在规划设计过后和槽的断面总面积与之前相同,确保水流量及水位不会产生较大变化,尽量保持河道水流稳定性。

3 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策略

3.1 提高防洪功能设计水平

在河道整治规划当中,防洪功能的效果是设计时的重点,尤其在历年降雨量较高、发生洪水概率较大的地区更应注重防洪功能设计水平。首先,在建设时应当充分了解当地产生水灾的具体原因并总结曾经发生过的水灾类型,根据已有类型以及具体原因涉及相应的防洪方案,保证防洪效果,例如加建河道堤坝、重点进行河底清淤等;其次,通过建设水库能够有效调控水量、减少洪水带来的影响。而在建设水库过程当中则需要根据当地的河道情况以及降水情况来判断是否满足建设水库的最低要求,同时也需要考量上下游情况,通过软件进行沙盘模拟,确定水库的安装是否会对上下游用水造成影响,如有可能造成影响,则应当调整水库建设策略或放弃建设水库、改用其他策略进行防洪。

3.2 满足生态环境保护需求

除提高防洪功能设计水平以外,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由于水利综合规划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对水体造成一定污染,因此需要通过河道整治规划来降低污染影响、保证生态环境良好性。首先可以通过生态河堤来保护生态环境,在遵循防洪原则的前提下调整河道材料、河道宽度以及河道形态,从而赋予河道调节水质的能力;其次可以通过规划河岸带来还原原有生态环境,并在河岸带两侧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来稳固土壤、保持水土,让河岸带能够长时间保持现有位置、维护生态平衡;最后也应当合理规划自然化河道,维护河道内的生态体系,尽量实现河道的生态自平衡。

3.3 强化河道自身功能性

河道自身的功能性也是河道整治规划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河道本身不仅具有农田灌溉的作用,同时也能承担起发电的功能,因此在河道整治规划过程中也应当着重于这两点功能。

首先是农田灌溉功能,在进行河道整治规划过程当中,应当仔细分析河道两侧的农田情况、土地高度、土地面积以及具体的用水量,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河道以及农田的排涝工程以保证农田灌溉水量需求、避免农田受到洪水影响,同时在设计时也应当考虑到当地的年降水量对水位的影响,通过调整河岸与农田的距离以及高度差来尽可能减小洪水或干旱对农田灌溉的影响。

其次是水力发电功能,作为最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水力发电的价值较高,但对于水位和潮汐变化的要求较为严格,因此在河道整治规划过程中,应当尽量选择潮汐较为明显、涨潮退潮水位差距较大、水流量较大的区域设置水力发电设备,同时应当考虑水体当中的泥沙含量,尽量选择泥沙含量较小的区域安装设备,以避免过高的泥沙含量对设备运行造成影响。

结语:总结而言,在进行水利综合规划时,不仅要详细考虑规划设计内容、遵循规划设计标准,同时也应当从防洪生态环境功能性三个角度进行河道整治规划设计,从而保证河道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