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牙期下颌后缩畸形的两期矫正治疗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替牙期下颌后缩畸形的两期矫正治疗疗效观察

张鹏剑

哈尔滨市南岗区刘光云口腔诊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目的:研究对替牙期下颌后缩畸形患者采取两期矫正治疗的效果。方法:与我院接受两期矫正治疗的替牙期下颌后缩畸形患者中随机抽取25例作文研究对象,给予两期矫正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头影测量结果、咀嚼功能、咬合力和满意度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ANB(3.29±1.10)°,SNA(76.24±3.08)°,SNB(75.91±3.67)°,Y轴(69.60±4.83)°,GO-PG(74.90±4.91)mm,PP-SN(8.72±0.12)°,MP-FH(27.90±3.24)°,1-SN(105.20±5.39)°,MP(101.24±2.75)°,Z角(78.43±6.35)°,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咬合力(128.76±4.35),咀嚼功能(75.34±5.18),显著优于治疗前[咬合力(89.54±5.20),咀嚼功能(59.75±4.26)]。治疗后患者对牙齿的满意度(92.14±3.79)分,显著优于治疗前[满意度(80.65±4.90)分]。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替牙期下颌后缩畸形的患者,采取两期矫正治疗可有效恢复正常的咬合,恢复整齐牙列,纠正面部畸形状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替牙期下颌后缩畸形;两期矫正治疗;头影测量结果;咀嚼功能;咬合力;满意度

前言:替牙期青少年儿童出现下颌后缩畸形十分常见,主要受到先天缺牙、咀嚼习惯错误、遗传因素、颌骨发育等不同因素导致,下颌后缩畸形不仅影响患儿外表,更影响患儿牙齿咬合功能,不利于患儿身心健康发育[1]。随着患儿的成长,畸形程度可进一步加重,治疗方案更加复杂,对患儿外观和咬合的影响可持续至成年。目前主要通过矫正治疗干预,通过使用矫正器逐步改善牙列畸形,恢复正常的咬合结构,更有利于患儿的成长发育。本文于本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的患者中,随机选取25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5例患者为样本,性别:男/女=13/12,年龄(6.51±1.10)岁。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取两期矫正治疗,I期使用口外弓以及肌激动器进行矫正。先进行牙齿取模制作患儿的咬合拉堤,尽量让患儿下颌前伸至中性,上下前牙咬合,保持2~4毫米距离,制作肌激动器。以患儿上牙架为基础评估下颌面大小,选择适合患儿的牵拉力度和方式。一般牵拉力度为300~350克,逐步改善下颌畸形态,要求患儿每天使用肌激动器时间在12小时以上,I一期矫正需持续半年以上。II期矫正治疗采取方丝弓技术,观察患儿在I期矫正后的畸形状态,使用生理盐水充分清洁牙面牙缝。使用方丝弓技术促进牙列排列整齐,对磨牙结构进行调整,调整患儿咬合结构,保证上下切牙形成浅覆合关系。

1.3 观察指标

(1)使用X线片对患者牙模型头影测量,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矫正指标,包括ANB、SNA、SNB、Y轴、GO-PG、PP-SN、MP-FH、1-SN、MP,Z角,评价治疗效果。

(2)评估患儿治疗前后咬合力以及咀嚼功能。

(3)由医生调查患儿对牙齿的满意度,统计患儿的评分,0~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使用t检验方法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使用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对比

治疗后患者的ANB、SNA、SNB、Y轴、GO-PG、PP-SN、MP-FH、1-SN、MP,Z角,明显优于治疗前。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 1 患者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对比

组别

治疗前(n=25)

治疗后(n=25)

合计(n/%)

ANB(°)

6.47±2.51

3.29±1.10

<0.05

SNA(°)

81.65±4.23

76.24±3.08

<0.05

SNB(°)

73.25±2.98

75.91±3.67

<0.05

Y轴(°)

73.76±4.28

69.60±4.83

<0.05

GO-PG(mm)

69.85±7.42

74.90±4.91

<0.05

PP-SN(°)

8.14±0.51

8.72±0.12

<0.05

MP-FH(°)

23.28±2.67

27.90±3.24

<0.05

1-SN(°)

108.75±5.74

105.20±5.39

<0.05

MP(°)

103.15±2.46

101.24±2.75

<0.05

Z角(°)

73.30±7.21

78.43±6.35

<0.05

2.1 治疗前后咬合力和咀嚼功能对比

    治疗后咬合力、咀嚼功能显著优于治疗前。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 1 治疗前后咬合力和咀嚼功能对比

组别

咬合力

咀嚼功能

治疗前(n=25)

89.54±5.20

59.75±4.26

治疗后(n=25)

128.76±4.35

75.34±5.18

t

18.760

15.641

P

<0.05

<0.05

2.3 患者对牙齿的满意度对比

    治疗后患者的满意度显著优于治疗前。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3:

表 3 患者对牙齿的满意度对比

组别

满意度

治疗前(n=25)

80.65±4.90

治疗后(n=25)

92.14±3.79

t

8.795

P

<0.05

3 讨论

人在出生3周至7个月期间萌发乳牙,在4~7岁萌发第一恒磨牙,在11~13岁萌发第二恒磨牙,16~19岁萌发第三恒磨牙。每个快速发育期之间是颌面发育缓慢期,对牙齿牙列畸形的矫正,需要尽早进行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不影响颌面发育。一般情况下在第二和第三颌面发育的缓慢期进行矫正治疗,能够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能够尽早改善致病原因,引导颌骨健康生长。因此颌骨畸形的矫正应尽量在儿童时期开展。随着人发育至青春期后,颌骨畸形越来越严重,会增加矫正治疗难度,很难通过单纯矫正治疗改善,治疗效果也远不如儿童时期治疗效果。

替牙期的青少年儿童出现下颌后缩畸形十分常见,主要由于不良饮食习惯、咬合错误、遗传因素、先天缺牙、咬肌平衡失调等因素引发[2],出现后缩畸形后会严重影响患儿的面部外观,影响其咀嚼和咬合功能,对患儿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及早进行矫正治疗,更有利于患儿的身心健康发育[3]。针对下颌后缩畸形的患儿采取两期矫正治疗,第1期通过肌激动器以及口外弓要联合使用,消除影响下颌骨生长的阻碍,在口外弓和肌激动器共同作用,能够通过合适的牵拉,恢复正常的咬合功能,约束患儿上颌骨的生长发育矢状向的位置,也能有效改善患儿上下颌骨矢状方向的功能失调[4]。第2期则利用方丝弓进行矫正,更加精确地调整患儿咬合功能,通过在方丝弓的牵引作用下更精确的调整咬合关系,通过两期治疗循序渐进恢复患儿的咬合关系,纠正下颌后缩畸形状态,更有利于改善患儿面部外观,恢复其正常的咬合功能,促进患儿生长发育[5]

经本文研究,治疗后患者的ANB、SNA、SNB、Y轴、GO-PG、PP-SN、MP-FH、1-SN、MP,Z角,明显优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咬合力(128.76±4.35),咀嚼功能(75.34±5.18),显著优于治疗前。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证实对下颌后缩畸形的患儿采取两期矫正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牙列、咬合结构,有利于提高患儿咬合力以及咀嚼功能,保障患儿能够健康生长发育[6]。经过持续两年左右的矫正治疗后,患儿的牙列更加整齐,面容得到有效改善,更有利于提高患儿的自信心,提高其对牙列面容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患儿对牙齿的满意度(92.14±3.79)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证实两期矫正治疗的干预,有效改善了患儿对牙列和面容的满意度,对患儿身心健康发育有积极影响。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逐渐提高,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更加关注牙齿健康和美观度,很多家长都高度重视对患儿牙齿的矫正,对于替牙期出现的下颌后缩畸形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通过对儿童及早干预治疗,改善患儿面部下颌发育,避免下颌后缩畸形,影响患儿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对于替牙期下颌后缩畸形的青少年儿童,采取两期矫正治疗,可有效恢复正常的咬合,恢复牙列整齐,纠正面部畸形状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邵长江,邢晓华,桑临惠. 口颌系统形态结构与功能平衡在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Twin-block矫治中重建研究[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22,38(02):111-113.

[2]傅蕾,余晶,吕海燕. 前牵联合扩弓矫治8~11岁替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2,29(05):120-123+127.

[3]郝少英,蒋军,田彦星.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早期下颌后缩畸形的美学效果及对牙齿咬合力的影响[J]. 中国美容医学,2022,31(02):130-133.

[4]刘哲,刘全惠,张莉. 青少年期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隐形功能矫治器矫治前后锥形束CT特点[J]. 中国实用医刊,2021,48(22):11-13.

[5]黄朝阳,肖俐娟,赵玲. 改良肌激动器矫治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1分类畸形21例临床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1,38(07):1448-1452.

[6]崔琳,王迪,郝钢,等. 上颌前方牵引器联合固定式(牙合)垫治疗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的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21,27(14):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