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梁海楠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双矿医院  

摘要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的实施中,将纳入70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基本资料调查分析后确认符合研究入组标准,同时为达成研究目的,将对其实施二维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种不同诊断方式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经过对70例患者实施二维超声诊断后准确确诊51例,而通过超声造影检查则准确确诊68例,诊断准确率72.85%、97.14%,相比之下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同时,在超声造影检查时确认中-低分化癌病灶数最多,且其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均与高分化癌、透明细胞癌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超声造影进行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有较高准确率。

关键词:肝硬化合并小肝癌;超声造影;二维超声;早期诊断

前言:肝硬化、肝癌均是当下常见肝病,我国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肝病大国,各类肝病的发病率均较高,肝硬化、肝癌便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肝病。一般情况下通过常规影像学方法可以准确确诊肝硬化或肝癌,但对于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情况则有较高的诊断难度,尤其是病灶直径不足1cm的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更难诊断。在超声诊断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时,由于小肝癌本身伴有的超声影像和病灶结构不典型,使得诊断难度比较高,而且MRI、CT在该病症的检查中均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过有研究表明通过超声造影进行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有较高准确性,对此在本文中便简单探析了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实施时间为2021年5月至2022年3月,纳入研究对象70例,经过医护人员征求意见后均自愿参与实验,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而且本次研究符合伦理委员会审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肝硬化合并小肝癌,其中男女比例为37∶33,年龄36~58岁,平均(42.59±3.56)岁,病灶直径最小0.83cm,最大3.11cm,平均(2.03±0.65)cm。

纳入标准:经病理诊断后确认患者符合肝硬化合并小肝癌诊断标准;患者无出血史或输血史;无抗血小板药物用药史。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心肺疾病;确诊为弥漫型肝癌;存在循环障碍[1]

1.2方法

超声或设备选择多普勒超声仪,指导患者保持合适的体位姿势,对其肝脏部位进行二维超声检查,记录肝内占位性病灶情况、回声影响等。

在超声造影检查时,需为患者使用Sono Vue超声造影剂,配合使用生理盐水稀释,摇匀后注入2.4ml,随后对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

1.3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不同检查方法下的诊断准确率和不同病灶类型小肝癌的超声造影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将SPSS21.0软件作为本次研究中统计学处理支持工具,对所有实验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中所包含的数据资料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在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分析中使用“±”、“%”表示,并且还需对计数或计量资料进行数据检验,可将“t”或“X2”作为检验工具并确认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对于数据差异明显且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情况可表示为(P<0.05)。

  1. 结果
    1. 诊断准确率分析

经过对70例患者实施二维超声诊断后准确确诊51例,而通过超声造影检查则准确确诊68例,诊断准确率72.85%、97.14%,相比之下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

2.2造影时间分析

通过超声造影确诊68例,检出病灶数71个,其中包括61个中-低分化癌、6个高分化癌、4个透明细胞癌,分别比较分析了三种不同病灶类型的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中-低分化癌分别为(14.12±5.22)s、(22.09±7.48)s、(60.06±44.17)s;高分化癌分别为(14.89±3.06)s、(25.84±9.24)s、(264.31±152.36)s;透明细胞癌分别为(25.64±8.63)s、(30.31±9.25)s、(133.69±64.25)s,相比之下三种不同小肝癌病灶类型的超声造影时间存在明显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讨论

肝脏为人体重要脏器,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有关键性作用,近年来我国肝脏疾病发病率比较高,其中以乙肝最具代表性,其他类型的肝脏疾病发病率也在逐年提升。现如今出现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情况正在增加,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小肝癌患者若未能够被及时确诊并予以切除治疗,其5年存活率仅为14%~21%。在早期被确诊时可通过切除根治术治疗,疗效良好,5年生存率85%~90%,若未及时确诊且已经发展至中晚期,则仅能够实施微波消融术或化疗治疗,疗效明显下降,风险性更高[2]

目前临床上对于肝硬化合并小肝癌多使用二维超声、MRI、CT等进行检查,不过其诊断准确性不高,如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大约有五分之一的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超声回声特点与肝硬化相似,尤其是小肝癌病灶直径不足2cm的患者,因此诊断难度非常高

[3]。超声造影检查在当前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在本次研究中便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实施了超声造影检查,如结果所示,诊断准确率高达97.14%。同时,还可在超声造影检查时根据其具体造影时间进行病灶类型判断,如结果中2.2所示,中-低分化癌病灶类型与高分化癌、透明细胞癌的增强峰值时间和开始消退时间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给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肝硬化合并小肝癌发病率在逐年增高,常规影像学方法下的早期诊断难度大,通过本次研究分析可见,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使用超声造影检查有较高准确率,对了解患者具体病灶类型以及后续针对性的治疗均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小龙.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6):101-102.

[2]刘凤兰.探究肝硬化结节与微小肝癌应用彩超诊断与鉴别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1):73-74.

[3]周琳.超声检查诊断肝硬化背景下肝细胞肝癌的效能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0):2887-2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