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形束CT在颌骨囊性病变中的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锥形束CT在颌骨囊性病变中的作用分析

俞益

常州市口腔医院   江苏  常州   213003

摘要目的:探究锥形束CT在颌骨囊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在2021年1月份至2021年12月份于我院治疗颌骨囊性病变并进行锥形束CT的60例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参与研究患者当中包括45例含牙囊肿病人;出现根尖周囊肿、鼻腭囊肿分别为6例、9例;剩余病人出现了源性角化囊性瘤病人。结果:通过为病人使用锥形束CT,分析病人的检查结果可以将病人的病灶充分显示,有利于医生的诊断,各项指标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研究。结论:对于出现颌骨囊性病变的病人使用锥形束CT,效果优异,诊断可靠。

关键词】锥形束CT;颌骨囊性病变;临床应用

颌骨囊肿是由于牙源性感染而引起的,是发生在病人颌骨的囊性病变,为病人检查时通过传统口腔颌面影像,相对成本较高、诊断准确率较低,而使用锥形束CT是目前口腔科最先进的设备,则是通过断层扫描来观察病人颌骨的囊性病变情况【1】。该种影像设备对病人来说伤害相对较小,费用相对较低、辐射低。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锥形束CT对于颌骨囊性病变的应用效果,详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60例颌骨囊性病变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析参与研究的病例资料。60病人性别占比分别为:男33/60例(55.00%)、女27/60例(45.00%);年龄25~60岁且平均年龄(32.06±1.65)岁。所有病人均同意进行锥形束CT检查。将病人的各项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后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所有病人均通过锥形束CT ,根据病人情况对辐射剂量进行调整X射线椎体,参数为:高度、直径分别为:75mm、120mm;110KV,1-20mA,0.3mm为焦点,进行全景模式重建摄取锥形束CT采用软件进行分析。锥形束CT图像于冠状位、横断位、矢状位等重组图像对病人的颌骨骨囊性病变与下颌神经管、鼻低、上颌窦进行观察。对病变的上下径、横径、前后径进行测量术中进行核实。对此进行3次测量后取平均值,对病人术前症状及术后并发症间关联进行分析与对比【2】

1.3 观察指标

1.3.1分析病人影像与术中测量值并进行对比,

1.3.2观察病人术后并发症状况对囊性病变的大小与此关系进行研究。

1.4 统计学处理

本篇文章所有涉及到的数据全部通过SPSS21.0来进行分析,文中所涉及到的计数用(n、%)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 结果

2.1  60例病人影像与术中测量值对比:前后径影像测量值:28.68±5.02,前后径术中测量值27.86±5.49,差值0.84±7.36;上下径影像测量值:23.48±4.37,上下径术中测量值22.94±4.92,差值0.58±3.89;横径影像测量值:27.75±4.75,横径术中测量值24.06±5.22,差值0.71±3.89;结果表明:60例病人前后径、上下径、横径影像测量值与术中测量值差异明显,P<0.05 显现检验结果有意义。

2.2  60例病人术后并发症状况:其中感染出现1例占比(1.67%),大小:39.7×31.4×33.4mm3;瘘管2例占比(5%)大小:34.3×25.7×32.2mm3 、28.5×23.7×28.6mm3;5例则为局部感觉异常占比(8.33%);大小分别为:28.2×27.1×27.7mm3 、27.7×22.6×27.2mm3 、32.2×28.6×31.6mm3、30.2×26.1×26.9mm3、36.9×30.9×33.3mm3 ,数据表明结果显示囊性病变的大小与病人并发症状况两者有较大的关系。

3 讨论

对病人进行锥形束CT扫描,扫描一圈的时间较短其辐射较小,可将病人的病变部位进行成像,再进行多圈扫描后就可以把病人颌骨囊性病变、口腔颌面部疾病各方面情况显示出来【3】。立体动态较清晰,为病人检查缩短大量时间。而使用CT扫描在常见的颌骨囊性病变诊断上,其效果相对较佳。而为病人进行锥形束CT时,可以很好的将病人颌骨囊性病变、口腔颌面部疾病显示在参数上,有利于判断病人是否出现此类病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60例病人影像与术中测量值对比、术后并发症状况:60例病人前后径、上下径、横径影像测量值与术中测量值差异明显且囊性病变的大小与病人并发症状况两者有较大的关系,P<0.05 显现检验结果有意义。为病人使用锥形束CT成像进行颌骨囊性病变疾病的检查,其探测器的范围精确,为病人进行单次扫描后就会成像。同时通过前后径或者上下径、横径均可以进行检测,来观察病人的具体情况,以此来充分还原病人颌骨囊性病变的情况【4】。锥形束CT成像具有不存在错层和伪影的优点,可以清楚的显示颌骨的颊舌破坏情况,为临床医生在治疗上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使用锥形束CT来协助诊断颌骨囊性病变疾病,其参考价值较佳,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的诊断,且检测费用更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树, 上官文松, 张文文,等. 基于锥形束CT数据的下颌角截骨前后下颌骨形态变化的三维测量分析[J].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1, 27(06):499-504.

[2]卢树静, 申龙朵. 应用锥形束CT对颌骨特发性骨硬化症的调查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20, 15(10):4.

[3]陈玥, 丁旭, 胡建. CBCT分析大型颌骨囊性病变开窗减压术的影响因素及其体积变化规律[J]. 口腔生物医学, 2020, 11(2):5.

[4]佚名. 锥形束CT在颌骨囊性病变中的应用研究[J]. 特别健康 , 2021, (3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