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心理护理在小儿急诊前的护理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3

家属心理护理在小儿急诊前的护理应用效果分析

曹芬

常州市儿童医院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观察家属心理护理在小儿急诊前的护理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患儿200例(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随机分为家属心理护理的观察组(100例)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100例),观察患儿配合情况、家属满意度、家长认知情况、家长情绪。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配合度高,家属满意度评分高,P<0.05。结论:小儿急诊前进行家属心理护理,能提高患儿配合度,且促进家属满意度的提升,提高家长认知,减轻其不良情绪,值得借鉴。

【关键词】家属心理护理;小儿;急诊;效果

小儿急诊是一种特殊情况,在其治疗过程中,情绪不稳定,并且由于病情的影响,患儿会对急诊行为产生排斥感,进而降低其配合度,不利于治疗顺利进行。在临床不断的实践中发现,在急诊患儿护理中,由于患儿自身情况的特殊性,情绪安抚难度较大,还会影响进一步的治疗[1]。因此,需要对小儿家属护理干预引起重视,尤其是心理干预,能协助患儿提高急诊治疗配合度,尽快改善患儿病情。家属心理护理在小儿护理中应用较多,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家属的作用,保证患儿治疗顺利进行[2]。本研究选取我院急诊患儿200例,观察家属心理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选取我院急诊患儿200例,随机分为2组,各100例。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年龄2至10(6.28±1.84)岁,观察组男57例,女43例,年龄2至10(6.54±1.76)岁。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做一些必要的沟通。

观察组:①加强护理人员小儿急诊相关培训,主要方面有护理人员与家属及患儿的沟通技巧、小儿急诊护理知识等,增强其工作热情及责任心。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以应沉着、冷静的态度进行接待,使家属有放心的感觉。②治疗前对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取得其信任,使其正确看待患儿情况,并且配合临床开展相关工作。交流期间,护理人员需注意自身言行举止,并且掌握患儿及家属心理状态,减轻心理负担,使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患儿,传达良好的情绪。③进行相关护理操作时需加强与家属的沟通,首先对其焦虑等情绪表示理解,向其说明相关操作,并且讲解需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同时详细说明具体的配合,在此期间,需保持语言温柔,以足够的耐心进行讲解,不能使用命令式语言。在患儿病情发生变化时需要向家属讲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并且说明可根据病情变化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使其对治疗方案保持足够的信心。针对病情发展较快的患儿,需要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向家属说明情况,尽可能安抚其情绪。⑤耐心听取家属倾诉,针对其存在的疑问需要作出积极的回应,给予家属鼓励,使其积极表达自身感受,在此过程中需重视非语言技巧的应用,以整体观念看待家属,对其特殊要求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做好家属心理疏导,在此期间还需要重视护理人员感受的自我表达,以理解、接纳的态度回应家属感受,并且充分表达对其的理解与尊重。针对患儿出现的问题,需帮助家属寻找解决方法,充分理解及认可家属感受,增加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使其更好的配合临床工作。⑥为患儿准备玩具,还可播放动画片等,要求家属参与到各活动中,与患儿进行互动,减少患儿对自身病情及周围环境的注意力,并且向其说明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叮嘱家属劝说患儿,通过语言、动作等给予患儿安慰。

1.3观察指标

患儿配合情况;家属满意度:6个方面,各10分,评分越高越好;家属认知:4个方面,各100分,评分越高越好;家属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越低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SPSS20.0,计量资料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n,%,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配合情况对比

观察组哭闹、挣扎发生率1.00%,不安、多语发生率2.00%,恐惧、烦躁发生率1.00%,未出现抵触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患者配合情况对比(n%)

组别

哭闹、挣扎

不安、多语

恐惧、烦躁

抵触

对照组(n=100)

9(9.00)

10(10.00)

7(7.00)

5(5.00)

观察组(n=100)

2(1.00)

2(2.00)

1(1.00)

0(0.00)

4.8138

5.6738

4.6875

5.1282

P

0.0299

0.0172

0.0303

0.0235

2.2家属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满意度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家属满意度对比(分)

组别

护理技巧

护理态度

心理疏导

护患沟通

工作主动性

健康宣教

对照组(n=100)

7.11±1.42

7.02±1.16

7.25±1.52

7.43±1.62

7.32±0.67

7.93±0.84

观察组(n=100)

8.74±0.74

8.94±0.69

8.66±0.84

8.98±0.74

8.73±0.83

8.94±0.95

t

10.1795

14.2253

8.1190

8.7029

13.2186

7.9646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3家属认知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各认知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家属认知对比(分)

组别

病情影响

干预效果

并发症预防

注意事项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n=100)

85.63±2.74

88.93±3.65

82.31±2.85

89.72±3.61

82.38±2.83

86.42±2.17

84.37±3.17

88.62±3.17

观察组(n=100)

85.04±2.18

92.64±3.26

82.73±2.71

92.61±3.26

82.76±2.49

90.29±2.64

84.63±3.12

93.34±3.72

t

1.6850

7.5808

1.0679

5.9414

1.0080

11.3244

0.5845

9.6573

P

0.0936

0.0000

0.2868

0.0000

0.3146

0.0000

0.5595

0.0000

2.4家属情绪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家属情绪对比(分)

组别

SAS

SD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n=100)

64.89±3.81

48.71±2.18

62.34±3.96

45.92±2.71

观察组(n=100)

64.50±3.26

45.29±1.65

62.85±3.76

41.85±2.46

t

0.7777

12.4726

1.0657

11.1201

P

0.4376

0.0000

0.2878

0.0000

3讨论

急诊患儿治疗前心理存在复杂性,会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如紧张、担忧等,并且面对陌生的医疗环境,其会出现抵触情况,加大心理压力。而且部分患儿由于性格等原因不敢与医护人员进行直接的沟通,再加认知程度较低,导致患儿出现各种不良情绪[3]。面对陌生的环境,家属是小儿的依靠,因此,需在急诊前对重视家属的作用,使其为患儿提供帮助,发挥自身作用,给予患儿多方面的关注,积极安抚其情绪[4]

本研究结果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配合度高,家属满意度评分高,P<0.05。近年来,现代护理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而其心理护理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家属心理干预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于急诊患儿而言,其护理工作与成年患者存在较大的不同,其无法较好地配合相关检查、治疗等,并且其对家属的依赖感较强,进而部分工作常由家属代替[5]。因此,必须在提高家属配合度的前提下才能与患儿取得较好的合作。患儿年龄较小,大多家属对患儿疾病知识认知不足,进而多存在多种不良心理,首先为焦虑与紧张,出现这种情绪的主要原因为家属对患儿病情了解不高,并且对周围环境较为陌生,希望患儿得到及时的救治,进而出现焦虑、紧张情绪[6]。针对情况较为严重的患儿,家属对疾病治疗效果缺乏信心,同时其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感,进而表现为恐惧、缺乏安全感等。家属容易对相关治疗计划及用药效果产生怀疑,并且其对疗效期望值较高,一旦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就会导致家属对相关治疗产生怀疑。家属对患儿过于溺爱,如果患儿表现为哭闹等不适症状,会进一步加重家属不良心理[7]。常规护理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针对患儿病情开展护理,并没有对家属心理干预引起重视,常存在患儿配合度低、家属不理解等情况。对于患儿而言,其日常生活等方面对家属依赖性较强,因此,在疾病治疗中需要加强家属心理干预,使其对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性加以明确,并且详细讲解治疗过程,引导其给予新生儿正确的照顾,同时进行积极的劝说,促进患儿配合度的提升[8]。心理护理不只是按照相应的内容完成具体护理任务,而是需要通过综合知识的应用达到理想的效果,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沟通与交流技巧,并且将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并且较好的应用于临床工作中,具体内容更加全面有效[9]。具体应用期间,治疗前向家属讲解疾病知识及治疗过程,能促进其认知水平的提升,减少对患儿的过度担心,树立治疗信心,缓解紧张心理。护理人员对患儿疾病表示同情,并且考虑到患儿及家属身心状态,保证各项护理操作能取得其支持与理解。通过积极的交流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家属需求,并且对其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分析,能及时解决其存在的疑虑,促进依从性的提升,主动配合临床工作,协助临床为患儿提供护理工作[10]。患儿好奇心较重,因此,通过家属与患儿一起玩玩具等,能使患儿处于良好的氛围中,减少不配合情况。患儿身心均不成熟,而且在身患疾病的情况下其出现大哭、大闹等情况也是较为正常的,需要向家属进行说明,使其对相关情况加以理解,避免过度担心。为保证护理效果,要求护理人员接受小儿急诊相关培训,能较好的应对各种情况,给患儿及家属带来较好的就医感受。为进一步保证护理质量,要求护理人员梳理职业道德观念,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并且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提升技术操作水平同时严格遵医嘱执行相关工作,并且在具体护理过程中对相关措施进行合理的调整,以灵活性的态度面对临床存在的问题同时密切与家属间的感情联系做好相关解释工作避免由于家属不够了解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在患儿就诊过程中,可在室内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健康宣传,如漫画、病例分析等,保证丰富的内容,并且易于理解,方便就诊期间进行阅览,有利于保健知识水平的提升。

所以,家属心理护理用于小儿急诊中,有利于患儿配合度的提升,有效提高家属满意度,提高家长认知,减轻其不良情绪,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任淑霞.急诊心理护理对急诊患者护理效果及满意度的改善[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4):674-676.

[2]白雪,潘菲.人性化护理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A02):2641-2642.

[3]刘雪婷.个性化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感染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0(S02):146-147.

[4]张华筠.护理流程优化在降低小儿急诊静脉输液意外风险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4):530-533.

[5]易秀玲.集束化护理策略在小儿热性惊厥急诊护理中应用效果及影响[J].重庆医学,2020,49(S02):464-466.

[6]顾莺,王丽,夏爱梅,等.COVID-19流行期间综合性儿童医院门急诊及住院病房的护理管理策略[J].复旦学报:医学版,2020,47(4):632-636.

[7]沈蕾蕾.SBAR沟通模式联合微信平台在儿科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贵州医药,2019,43(5):832-833.

[8]徐文霞,陈娟,陈春燕,等.优质护理对降低急诊科护理纠纷发生率的影响——评《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手册》[J].中国辐射卫生,2021,30(1):2-2.

[9]陈倩,柴宇霞,胡琳琳,等.多学科协同治疗模式护理团队在急诊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中的初步探索[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34):4472-4475.

[10]陈会利.结构化沟通模式对急诊抢救室护理人员交接质量及信息交接完整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1,50(2):29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