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阐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新时期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阐述

马俊腾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查院 河北 保定 071027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应充分发挥其源头控制作用,推动高污染行业减污降碳,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积极推进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衔接落实有关区域和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清洁能源替代、清洁运输、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等政策要求,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新时期;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发展

1碳排放纳入环评的可行性

1.1内容

从内容来看,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能源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其排放问题的80%以上),而化石燃料的燃烧也恰恰是大气污染物(以二氧化硫和烟粉尘为主)的主要来源,两者具有同源性和相似性,在环评表达中有一定的借鉴性。

1.2机构

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将应对气候变化职能调整至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在体制机制上实现了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工作的协同管理。由统一部门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有利于用好用足生态环境保护现有政策工具、手段措施、基础能力等方面优势,因此利用环评助力碳减排顺理成章。

2碳排放核算边界

准确界定核算边界是保证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企业边界内所有生产设施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都应纳入核算范围。

以拟建项目新建区域(2.5万t/aR142b装置区、R143a装置区、三效蒸发区、制冷机房、配电室等)及依托工程所在区域(公辅工程区、储罐区、危废暂存间、焚烧炉等)为边界,核算和报告边界内所有生产设施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生产设施范围包括直接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以及直接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生产系统,其中辅助生产系统包括动力、供电、供水、化验、机修、库房、运输等,附属生产系统包括生产指挥系统(厂部)和厂区内为生产服务的部门和单位(如职工食堂、车间浴室、保健站等)。

3减污降碳措施

3.1节能减排潜力分析

项目所使用的设备及防护措施均按照要求进行设置,同时在储罐区设置有围堰、喷淋装置、视频监控以及探测器等确保存储过程的安全。库房从构筑物的结构、位置确定以及相应的消防要求进行建设,并布置有相应的消防管道和消防器材等,同样也配套有探测器和视频监控装置。该项目贯彻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在项目运营过程中注重节能增效、加强循环利用,以达到二氧化碳的减排效果。

3.2措施

3.2.1优化产业结构

作为推动化工制造业实现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的重要环节,产业转型、升级和升级刻不容缓。根据对当前市场形势的分析,加快高耗能、高污染机械设备和加工技术的更新换代,注重生产工艺的更新改造,以实现产业升级的节能减排目标。以钢铁、煤焦化等化工项目为例,加大IGFC、IGCC等创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此外,还可以构建具有特色和绿色的全产业链,在电力工程、钢铁、石化设备等企业之间形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的驱动链。

3.2.2加工工艺及机械设备的环保节能

采用优良的生产工艺技术,可以提高点火和动能转换效率,降低能耗,从根本上减少原因,然后根据收集、储存和综合利用减少最终排放量。根据专业技术的选择,许多企业在每个过程中都减少了材料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有效设置生产流程,使其紧密、有效、顺畅,尽可能缩短中间商的货运物流距离,降低项目投资和运营成本。改进生产制造设备的布局,缩短原材料的输送距离,尽可能利用差异,减少力的增加。在正常运行期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启动利用率,缩短机械设备的高速运行时间,提高生产率。同时,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降低故障率。

3.2.3节能减排

节能降耗可以从源头上降低电能消耗,提高原材料和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根据制造工艺的要求,从环保、节能、环保的角度出发,选择节能减排技术和小污染生产指标的设备,确保其工艺优良、性能可靠,从而完成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

3.2.4加强自主创新

科技进步是第一生产力。商品生产流程的升级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污染和碳排放。加强节能减排基础知识的渗透,并在实际生产中实施。高度重视新工艺的科学研究,为化工厂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更新提供支持,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重视公司的技术升级,从而完成污染减排与碳减排的合理转化。

3.2.5碳封存

根据要捕获的碳进行安全储存,并断开立即排放到空气中的方法。主要包括海底储层、地质环境咸水湖储层和贫油气田、煤田储层。根据分析结论,一些新的盐湖储层项目已经投产,深海盐湖储层和稀缺油气田、煤田储层的研发设计方案已经完成。

3.3碳排放评价指标体系

现阶段,勘探期的碳排放危害评价还没有建立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规范,就像其他环评因素的分析一样。目前,大多数评价方法都是以碳排放计算结论为基础,结合当前碳排放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各个领域的节能减排方法,并从碳排放量、碳排放指数和碳排放抗压强度三个角度定性研究了碳排放的转化特征和节能减排方法实施的实际效果。为了从碳排放的角度评价新项目是否可行以及排放水平如何,一个有效的、区域性的碳排放评价体系和规范是必不可少的。根据该领域碳排放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有必要从提高碳排放抗压强度和网络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明确提出指标值的规定。

3.4碳减排对策探讨

目前,碳减排的重点还在于产业转型升级。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重点地区项目建设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示范点的通知》和《关于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中碳排放评价试点工作的通知》,优先在重点领域和重点集群实施碳节能减排;同时,根据化石能源的减少、改善和效率以及生产过程的环境保护和节能阶段,这也是现阶段完成电力能源行业结构调整和碳减排的一项重大举措。除了进一步挖掘这两项措施外,还需要并行处理其他对策。道路运输领域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关键领域。与工业生产和建筑业一起,已成为三大重点能源消费领域之一,约占碳排放总量的9%。能否从减少运输武器装备的碳排放、提高运输能耗水平的角度,完成运输业的低碳环保发展趋势,将是一个研究课题。同时,能否在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进一步挖掘碳减排的发展潜力也可以科学研究。

3.5保障机制的加强

总的来说,碳排放的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新兴行业。它的进步和完善必须得到中国总体规划和地方政府大胆探索的支持。加快对最新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科学研究,关注环评人员相应的能力建设,加强培训的具体指导,提高主管部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以适应新时期环境安全管理的需要。这也是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快速发展和成熟的充分保障。

3.6做好产业链规划,强化新项目准入条件管理办法

严格新项目准入条件,促进煤炭和碳交易的替代和转型发展,鼓励大力推广新能源技术。对于钢铁行业来说,可以促进钢铁行业结构的优化和绿色能源的替代,提高废钢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水平,实施全废钢的加热炉处理技术。先进集体新技术、新工艺,深入分析环保、节能减排发展潜力,鼓励玻璃联产,推动低品位余热回收供暖发展趋势;对于化工制造业而言,当代煤化是其合理有序发展的趋势。调整原料结构,操纵新增原煤,促进原料轻量化。改善产品结构,提高炼油厂干气、液化石油气等副产品的高效利用率。鼓励公司环保节能改造,促进动能梯级利用和原材料回收利用系统。

结论

碳排放影响评价是环评领域的新课题,其评价思路、方法既有一以贯之的传承性,又有其特色特点,及面临的新问题。如何尽快融入环评体系,其深度、广度满足国家、地方和行业“双碳”行动要求,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冠男.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中作用与进展[J].绿色环保建材,2021(2):13-14.

[2]马晋荣.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分析[J].山西化工,2022(1):28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