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有效陪伴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亲子有效陪伴策略探究

牛昭君

济南市天桥区行知幼儿园,山东  济南  250031

摘要:“教育无小事”,每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果教育不当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生活非常关注,但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却不在意孩子的精神需求,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偏差。0——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为孩子创造宽松、自由、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花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是最有价值的投入。不要以工作忙、没时间而不陪孩子,光在孩子身上花钱而不花心思会得不偿失——因为事业可以重来,孩子的童年却不能重来;事业可以等待,孩子的成长却不能等待。

关键词:安全感、自我成长、有效陪伴

一、亲子陪伴的意义

(一)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心理学家哈洛等人设计了一个“布妈妈”的实验,这个实验给我们那些忙碌的父母们上了重要的一课。亲子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够建立充足的安全感,就像小猴子不喜欢只能提供食物的铁丝妈妈一样,孩子也不会喜欢那个只会每天抱着手机不陪她玩的爸爸妈妈。陪伴的一个重要层面就是:父母跟随孩子,陪同他做适合孩子年龄发展需求的事情。在这里,值得我们深挖的问题就是陪伴的质量,到底有没有用心陪,用爱伴。

(二)增强自我的教育能力

1.实现父母的自我成长:自我修为的过程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不仅需要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支持,也能通过与孩子互动,不断反观自己,实现父母的自我成长。有很多家长,在自己的成长中有很多的遗憾,于是把遗憾转变成孩子的“理想”,从内心把他投射成自己,强迫孩子去选择、去坚持本不属于自己的喜爱和追求。其实,给孩子最好的榜样是做最好的自己、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给孩子最好的陪伴是看到孩子真实的存在,尊重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陪他去体悟这个世界的人、事、物,感受这个世界的真、善、美。把关注点回归自己,给孩子松绑,把他的生命权还给孩子,顺应天理,让孩子活出他本来的样子。

2.便于对儿童的了解: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孙瑞雪曾经说过:“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的仰视他们。他们引领我回到了心灵的故乡,给了我无尽的爱和对生命秘密的探索”。“要让孩子成长为他自己的模样”,只有读懂孩子才能真正的帮助他们。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当我们对孩子抱以敬畏之心仰视他们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曾经是多么无知和轻狂!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儿为什么喜欢吃手?他怎么总是“不走寻常路”?又有多少家长明白,孩子的哭代表什么?4、5岁的孩子为什么总喜欢找个人“结婚”?……这一切的背后,都需要我们去仔细的研究孩子,只有真正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跟上孩子们成长的脚步,遇见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孩子,就像教育专家王人平的一句话: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

二、缺少亲子陪伴的幼儿可能产生的问题

(一)内化问题

内化性问题所指的问题发生在“个体内部”,被称为“过度控制的、过度抑制的或害羞-焦虑”问题,亦或是情绪问题,如:恐惧、担心、害羞等心理异常症状。

1.低内化问题:更容易出现焦虑和害羞。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纽带需要陪伴来维系,父母对孩子陪伴越少,对孩子越忽视,孩子越容易出现焦虑和害羞等问题,在幼儿园最常见的就是分离焦虑。有的孩子虽然刚上幼儿园,因为父母从小的有效陪伴,所以没有太强的分离焦虑,正常来说,孩子会哭闹1——2周即止;而有些孩子,即使到了4岁入园,也会因为前期的陪伴不当,哭闹1——2个月甚至哭上一年半载,有的甚至能够一整天不吃不喝,就抱着自己的书包或者被子没完没了的哭。

2.高内化问题:情绪抑郁程度较高。

很多父母都在抱怨,自己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没日没夜的工作,目的就是想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物质环境,如今的社会,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隔代养育越来越多,在这里,我并不否认隔代养育的优点,但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真的不应该是祖辈。一个曾经的老同事,有了孙子以后,因为小两口工作忙,就一直抚养孙子,孙子喜欢吃什么、晚上睡觉醒几次、甚至上了学的作业都是老两口辅导,孩子的爸爸妈妈说起来却是一脸茫然,用玩笑话来说,那就是“这哪是生的孙子啊,这就是给他们老两口生了个二胎”。现在孩子上初中了,父母离异,孩子得了抑郁症,一提上学就肚子疼,每次都疼的满头大汗,必须去医院看,老两口拿孩子没办法,而孩子的亲生父母却因为从小没有管过,对孩子没有任何责任心,孩子对他们也没有任何感情,所以一直辍学在家,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就辍学在家,整日无所事事,真的让人很心痛。“孩子的问题源于成人,成人的问题源于童年,童年的问题源于家庭”。

(二)外化问题

外化问题是多种异质性的行为组合,具体来说,外化问题包括一系列具有明显的外在表现的行为,以违抗性、攻击性、破坏性、注意缺陷性、冲动性、过动性为特点的行为。幼儿园期间,容易出现的外化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攻击行为

我们幼儿园小班的一个孩子,虽然只上了一个月的幼儿园,却把班里的孩子几乎都打了一个遍。平均每天有至少2个孩子会被他打,老师上课他把脚抬到桌子上,让他把脚放下他就往桌子底下爬,爬到别的孩子脚边他伸手就打人家;站队他会打前面的孩子,坐下之后旁边的孩子更是无一例外的要受到他的攻击。通过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这个孩子从小由爷爷带大,爸爸妈妈几乎从来不管,爷爷是那种“打是亲骂是爱”的理念,遇到什么问题“揍一顿就好了”,有一次离园,孩子在幼儿园里乱跑,爷爷追上后竟然一脚踹上去!旁边见到的人无一不唏嘘“这是亲生的么?”爷爷却旁若无人的领着孩子走了。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因为家中所有人的交流方式就是动手,所以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拳头能够解决一切”,小的时候是打人、踢桌椅、破坏公共设施,大了以后就会是欺凌、群殴直至走上不归路。

2.退缩回避行为

每年九月份,新生入园一道别样的“风景”就是:孩子在屋里哭,大人在屋外哭,有些家长甚至在跟孩子道别时,盯着孩子的眼睛流泪,生怕孩子不知道妈妈有多伤心似的。事实上,这就是一种不当的陪伴。这种以“爱”的名义所产生的心理伤害,绝对不亚于暴力行为留下的重创。这种“爱”的存在,并不是因为孩子离不开家长,而是家长离不开孩子,孩子入园,是迈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孩子真正自主的第一步,这对很多父母来说是一种威胁,孩子不依附于家长的独立意志和思维让父母的安全感受到威胁,所以父母会想方设法表露自己的“深情”,却没有发现孩子已经被这种毫无节制的情感深深地伤害了。

三、如何有效的陪伴幼儿

(一)亲子一起阅读。可以利用每天半小时的时间,方式有:我读你听、我提你答、自己读自己的、阅读分享等。

(二)亲子一起劳动。请孩子一起加入到劳动中来,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感恩,了解照顾家人是一种付出和奉献,让孩子从小有一颗感恩的心。小班宝宝可以练习穿脱衣服和叠外套;中班孩子玩剥花生的游戏:孩子负责剥花生并放在碗里,数好有10粒花生米之后,就可以用勺子喂给爸爸妈妈吃;大班的孩子就可以正式开始参加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收拾玩具和碗筷、洗手帕、扫地、整理床铺、剥豆等,还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种植花草和饲养小动物的活动。

0——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为孩子创造宽松、自由、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花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是最有价值的投入。不要以工作忙、没时间而不陪孩子,光在孩子身上花钱而不花心思会得不偿失——因为事业可以重来,孩子的童年却不能重来;事业可以等待,孩子的成长却不能等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