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草书书法艺术成因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张旭草书书法艺术成因探究

王位辛

江苏沭阳工人文化宫

研究唐代狂草,张旭是其代表人物。张旭在草书上面的成就足以代表盛唐的草书气象但在《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对张旭的记载只有寥寥数字,还是依附在李白后面。本文以历代书家对张旭的评论为线索,加以作品技法分析从用笔、结构等方面探究张旭草书书法风格的成因上探究其书法一二。

[关键词]张旭;书法;风格;草书

[作者简介]王位辛,江苏沭阳工人文化宫,现从事职工教育培训,书法艺术创作。

一、张旭其人

IMG_256张旭(约公元675-759年),字季明,又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生活在书法世家,其母陆氏是初唐书法家陆柬之的侄女,虞世南的外孙女。欧阳修主撰《新唐书》,其中《张旭传》开篇即如是:“旭,苏州吴人。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其酒后作书,为一时佳话。张旭最大的成就是开创的亘古未有的狂草书法艺术,在世时即享有“草圣”的盛誉。因其为为吴郡人,杜甫在诗中戏称其为“东吴精”,并说赞誉“逸气感清识”。

关于张长史在书法方面的师承,曾自言到:“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颜鲁公曾经在向张旭请教书法笔法的时候也曾问道:“敢问长史神用执笔之理,可得闻乎?"长史答曰:“予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彦远”。可鉴张旭的书法是深得二王一路书法之传统。

东汉张芝草书达于“精熟神妙”,东晋二王父子进而“韵媚婉转”,至于唐张旭则将开拓至“逸轨神澄”狂草新境界,后世亦无有出其右者。

二、张旭其书

《全唐文》记载,张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所谓:师古人,更师造化。其在学习古人书法技法的同时也能感通自然之理,将所感所悟融汇于书法之中,所谓“同自然之妙有”所谓:师古人,更师造化。

1、用笔

张旭草书笔画以浑圆为主,有强烈的篆籀意,无论是连绵不绝的长笔画还是较短的点画,都是非常的圆浑饱满。在魏晋时期的行草书作品里可以看出,当时书写者的用笔多以朴实厚重为主要书写格调,特别是西晋的楼兰残纸,其中有大量以篆籀用笔为主的作品,由此期间直到东晋经王羲之变法,行草书的用笔基调上发生了转变,侧锋为主,由于其笔势以侧为主随之体势也由端正的平画宽结变成了斜势的斜画紧结,意在取其妍美。而后数百年书家皆受王法,而张旭的出现又将几百年绰约多姿的妍美书风一改,从而将草书走向雄浑磅礴。

图1

图1可见右军用笔之法多以方笔、翻折居多,而棱角分明俊朗风清。长史草书多用中锋圆笔,质朴磅礴。在此魏晋之后受二王影响,书家作行草书皆以侧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张旭在吸收二王笔法贵在能出,以中锋为主多用藏锋饱满笔画圆浑饱满,具有强烈的篆籀意。张旭学古并非拘泥于形质,所谓“自成一家始逼真”,思权变之理,所谓“神采为上”。张旭草书在的处理方式,而一改二王一类侧锋入纸,虽不似王羲之那种切金削玉的效果,但整体更加的雄强磅礴。

“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体会到“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张旭虽多用中锋,但也是一位善用侧锋的高手,在许多用笔处可以看出对于古人衣钵的承传。图1《故事四帖》中“倒”字的第一笔,侧切入纸后而转换成为中锋,妍美中不失厚重。对比图中王羲之《得示帖》可以看出,这种凌厉的用笔还是受到了二王以来的书家用笔的影响。张旭是在篆籀用笔的基础之上依然保留了二王侧入平出的运笔方式。

以上,张旭在笔法上继承东晋二王一路用笔的同时也汲取西晋乃至民间书法的营养。形成了中锋圆笔为主,侧锋方笔为辅,厚重、雄强、圆浑、丰筋多肉的个人面貌。

2、结字

明项穆:“张旭世曰为颠,然其见担负争道、闻鼓吹、观舞剑而知笔意,固非常人也。其真书绝有绳墨,草字奇幻百出,不逾规矩,乃伯英之亚,怀素岂能及哉。”张旭所传世的作品从单字上看比王羲之的字要大一些,小字已不易,大字尤其难。张旭此作也是我们目前能见到的比较大的草书作品,在此之前如此类作品鲜有人书。字形放大,其结构方式也随之变化。

作书易巧不易拙,张旭所书虽然少了二王的妍美镌秀,但更加的天真烂漫、浑厚饱满。张旭的草书更加开阔,字的体势更加的古拙。可以看出张旭在继承古人书法的方法并不是亦步亦趋的跟着古人走,而是在学习到古人内在理法之后,取其可用之处从而丰富自己的表达手法。


图2

朱长文在《续书断》;“如神腾霄汉,夏云出嵩、华,逸势奇状,莫可穷测”。张旭的“玉”字如“昭君抱琴”一样灵活飘逸,字势奇特而不失自然,其中笔势婉转通达、绰约多姿如“西子回眸”华然仪态。对比王羲之,虽然右军已有收放之体态,但受书体限制不如张旭大草对比之强烈、体势之夸张。字内的大面积空白和笔画形成强烈的对比,用着墨处收缩来夸张空白处,对比强烈且和谐。如图中“泉”字,如“仙猴卧石”一般活泼可爱、憨态可掬。字的上部缩小与中、下部的舒展,形成对比,更显张力。一条跌宕的弧线贯穿字整体,气贯长虹,不可端倪,难怪宋朝的曾巩评价其书”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可怪,近世未有。”

关于布白清人邓石如谓之: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点在张旭的草书中有着典型的体现,草书通过强烈的对比表现张力,也正是因为对比强烈,变化莫测表达出激荡、酣畅的风格面貌。图2单字之间空间对比强烈,大小相差何止数倍。宽处开阔磅礴,窄处精密严谨。变化万千,纵横捭阖,如入无人之境宋朝的黄伯思在《东观余论》评论张旭草书:“观张旭所书《千文》,千状万变。”达到了窦衆所谓“神澄”的境界。

3、章法


图3

关于行气。书法之中连接上下字的方式有两种,一以笔势来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通过笔势的连绵不断进而使得上下字成为一个整体,如同“攀云梯”一样,依序层层递增或递减循序而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此处连续数十个转折的处理无一雷同,十余个横画的形态、方向也没有出现相同的。这种处理方式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令人难以捉摸、眼前一新,拍案叫绝。“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出鬼入神,倘恍不可测”。

第二种是靠字的体势上下承接,承上启下,顺势而为。图3可以看出如何二字一泻千里,笔势连绵不绝,果断硬朗,顺势而下。王羲之草书整体字势左低右高,温和秀雅,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后为张旭的《十五日帖》可以看出在字法的处理上明显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有着明显的传承之迹,而后者为《古诗四帖》其笔画纵横奔放,不可端倪,时而左上时而右下,或长或短、或轻或重、或曲或直变化万千。

对比强烈是张旭草书的一大特点,整体章法,其大小、长短、轻重应带而生。对比夸张小字甚小而大字巨大,相差悬殊对比明显,千笔成一笔,惊破俗人胆。如图中字笔画粗细、字形大小,对比之强烈,相差之悬殊,节奏之快慢等、将草书对比统一的矛盾与和谐完美的表现在作品中。米芾曾云:“张旭书,如神虬腾霄,夏云出岫,逸势奇状莫可穷测。”其草书能够流传千古而历久弥新的原因是他能够博采众长,不拘泥于一种风格或一家之言,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且难以超越的用笔风格。

三、其书影响

狂草这类书体几乎已经告别了实用性,几乎完全是性情的抒发,个人情感的流露,所有的书体中,狂草的节奏韵律是最为明显和强烈的。

张旭书法在传承上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在继承笔法的同时又拒绝墨守成规,风格上为后人树立了模范,学习方法上树立了榜样。其次张旭先后将笔法传授给邬彤、徐浩、颜真卿、韩滉、吴道子等人。为中国书法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几乎后世学习书法的人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其影响,也为唐代雄浑大气的书风开辟了先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张旭对颜真卿书法产生很大影响,颜真卿撰写了《述张长史十二笔法意》。张旭去世以后,唐代另一位草书高峰怀素在邬彤处学习书法,而后成为了一位能够与张旭并称的草书大家。黄庭坚曾说“晚得苏才翁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清代的王铎、傅山,当代的谢稚柳等大家都深受张旭草书影响。张旭的狂草开启了书坛气势奔放的浪漫主义书风,使书写本身成为表现书家个性和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段。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中的评述:“草书,贺知章、张旭并见著名,尤以张旭,减省王字,肆其意姿,雄逸气象,卓然而为盛唐典型。其又精绝楷书,且正、草并施,回互兼涉,为唐代书法嬗变之中枢。”真正做到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张旭狂草书风对唐代以后乃至今日都有着巨大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张旭仍然是狂草艺术难以逾越的高峰。

参考文献

[1]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沈昀.旧唐书·贺知章传[M].台北:鼎文出版社,1981.

[3]王栋梁.唐代吴中四士研究[D].济南:山东大,2005.

[4]汪家华.张旭生平事迹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5]阮堂明.张旭卒年考辩[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4(03).

[6]殷苏.论张旭[J].书法研,1987,30(04).

[7]胡光灿.张旭书学思想述源[J].大众文艺,2010(01).

[8]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9]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10]殷荪.论张旭[J].书法研究,1987,30(04).

[11]李永忠.草书流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

[12]王志勇.唐代狂草初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13]沃兴华.书法技法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