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4
/ 2

基于信息技术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戴莹莹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0)

摘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践中,不仅可有效提升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质量,还可从根本上改变国际贸易专业传统模式,切实提升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效能。但审视当前教学情况,教学内容时效性有待增强、教学评估体系有待完善、教学师资团队有待健全等现实问题较为突出,严重阻碍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据此,本文针对性提出拓展教学资源获取渠道、构建信息化教学评估体系、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等创新对策,以期对新时期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创新对策

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新机遇和新方向[1]。于国际贸易专业而言,在其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是提升其实践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和关键途径。然而,审视传统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过程,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较为不足,教学模式多停留于“单向灌输式”指导,致使其教学效能往往较为低下,无法满足实践教学需求[2]。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拓展教学资源获取渠道、构建信息化教学评估体系、培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多方面创新对策,以驱动信息技术与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深度融合,增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一、基于信息技术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内容时效性有待增强

信息技术以高速发展的态势渗透于教育领域内,逐步在实践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3]。但在此过程中,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弊端也暴露了出来。一方面,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性与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匹配,造成实践教学内容出现失衡现象。现阶段,多数高校关于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融合仅停留于实践教学的初步阶段,并没有真正做到深度融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准确找到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专业内容的结合点,使得信息技术在初步执行中难以融入实践教学;二是教师教学中运用的教学课件一般长时间不更新,造成学生所接受的专业知识不具备较强实用性。另一方面,网络数字化、智能化的高速发展导致网络教学模式更新迭代过快,高校教学平台无法紧跟网络发展脚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缺乏专业人员对网络后台进行专业维护,降低师生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率;其二是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更新周期过长,无法满足学生心理预期。

(二)实践教学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现阶段,虽然多数高校已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但在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中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一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学评估一般是教师占主导地位,以学生成绩为评估对象。这种评估方式存在单一性,无法真正发挥教学评估的价值以及无法拓展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思路。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评估体系的指标主要是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学生成绩等一些量化的数据,导致教学评估缺乏灵活性,难以凸显出教学本质。这就造成教学评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未按预想轨迹执行,使得教学评估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应用。

(三)实践教学师资团队有待健全

师资团队是高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中坚力量。近几年,随着高校学生比例不断扩大,出现了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不匹配现象。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师资团队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部分高校存在师资团队配比不合理的现象。各高校采用高新公开招聘的方式吸引人才,但后期未能给高端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导致师资力量流失。第二,师资团队自身职业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差异。教师进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时,大多会选择自身擅长领域进行着重讲解,导致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接受不全面。第三,教师对于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有限。部分教师由于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到位,在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占据的比例较高,视频教学、案例教学等辅助教学手段较少。

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

(一)拓展教学资源获取渠道,提升教学内容时效性

高校在开展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调动学生和教师参与网络教学积极性,开发网络在线教学资源,拓宽网络教学资源供给渠道,提升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在信息化实践教学中,以高校师生的实际需求作为参考标准,不仅要为他们提供安全、优质的网络环境,还要最大程度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第一,基于高校现有网络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从渠道上解决教学资源难以抉择的问题,为师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可为新用户开通资源共享平台权限,达到不用登录就能获取学习资源的目的。第二,教师可利用学习软件的超时空性随时随地为学生建立独立学习环境,还可通过学习软件在线就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知识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此外,教师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依据学生阅读学习内容、完成课堂任务的时间设置奖励机制,提升网络教学平台互动性与学生学习能动性。

(二)构建信息化教学评估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效果

构建信息化教学评估体系,旨在全面提升教学评估环节的准确性以及时效性。在信息化教学评估体系中,高校师生之间是一种双向评估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教师对于学生成绩做出的单方面评估。信息化教学评估体系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构建。第一,多媒体课件评估系统。多媒体课件是信息化教学评估的切入点。国际贸易专业包括会计学原理、国际商法、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的等基础课程。教学课件设计协调性、色彩搭配性、内容突出性都可作为评价指标。第二,教学支持评价系统。在其下可设置辅导答疑、网络考试、作业批改三个子系统,对教师的答疑解惑、学生成绩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第三,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系统。运用信息化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进行全面评估。

(三)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建设高水平教师团队

信息化实践教学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教师团队的参与。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对促进学生学习以及未来职业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针对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高校可根据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规模引进高端人才,推进国际贸易专业团队建设。具体可实施“传帮带”模式,资历较深的教师可带领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建设高水平教师团队。第二,高校应对教师进行网络教学课程培训,加快教师网络教学观念转变。在多次教学实践中,依托于网络教学平台,形成独有的、符合学生教学要求的融合教学模式。第三,高校应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素养考核。教师由于年龄或阅历层次不同,对于信息技术掌握能力也不同。高校对教师进行统一培训后,应设置考核项目,达到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要求。

参考文献

[1]马莉.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系统的失衡与重构[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9):110-111+119.

[2]张晓玲,商迎美.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建设路径探索[J].梧州学院学报,2021,31(04):82-87.

[3]张超,姜景山,何培玲.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05):9-12.

作者简介:戴莹莹,汉族,女,(1986.5.12-),湖南长沙,硕士研究生,湖南外贸职业学院专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