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各单元各年段之间的联系,准确落实语文要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把握各单元各年段之间的联系,准确落实语文要素

刘坤  

沧州市朝阳小学

摘要:在三至六年级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单元篇章页中明确揭示了语文要素,为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为学生指明了学习方向。把握各单元各年段之间的联系,理清层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及关注单元整合是准确落实语文要素的关键,逐步融入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统编教材 语文要素 联系 核心素养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是落实新课标要求、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载体。语文要素是是统编教科书的最大“亮点”,也是用好教材的“指南”。语文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具化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学习内容,能有效帮助一线教师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以整体的角度来看,要想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先要对语文要素有准确的把握。

一、关注教科书各册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把握年段差异、标准层级。

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下就形成的。 不同的语文要素根据学段不同设计了阶梯式的目标;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同一语文要素的学习也会有更进一步的需求。教师要精准定位单元语文要素在教科书体系中的位置和价值,把握各册书中相关语文语文要素之间的衔接和发展。

关于阅读的语文要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是四年级上册的关于阅读的语文要素;在此基础上四年级下册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五年级下册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些语文要素都属于阅读方法,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感受和体会,但侧重点不同,分别是“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的品质”“体会人物的内心”,在递进式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并从字里行间感受人物的内心和品质,引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式理解难懂的句子”,是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的基础上编排的,理解难懂的词语和理解难懂的句子方法是相近的,但是句子理解和对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会更高一些,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单元分别编排了“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践了解词语的意思”,可见,部编版教材注重语文要素的整体编排,从一年级了解词语的意思,到二年级了解词语的意思,到三年级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进而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呈现出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序列性也为四年级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年级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了解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教科书体系中的价值和位置,能使教学目标更清晰,教学更有章可循。

二、关注相同册数中不同单元各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找准教学着力点。

小学语文目标体系螺旋式上升的特点不仅表现在不同册次之间,有时也表现在同一册次不同单元之间,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训练时需要加以关注,找准教学着力点。  

三年级上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和第七单元编排了关于语言的积累的语文要素。第一单元提出“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一些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能主动积累和同学交流对这些词句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第七单元则提出“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引导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语言材料,感受语言表达的不同效果,并将自己喜欢的语句主动积累下来。从“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到“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 一步步的深入学习,逐渐增加学生品读的深度并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这就是课标中所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年级下册分别就“如何写清楚”在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进行了安排。第三单元提出“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是第七单元提出的,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来的,也提示了需要学生达到的最基本的表达水平。同样都是学习表达从“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到“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学生经历的是从一个角度向多个角度进行思考的写作练习过程,拓展的是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三、关注不同课文,定位标准认知。

统编版教材的单元语文要素是基于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同一个单元,不同的文本围绕着不同的单位语言元素所承载的价值和定位也是完全不同的。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语文要素为:《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后三个练习题都是指向单元阅读要素的,提示阅读时要重点抓住人物对话和对哈尔威船长的行为描写来感受人物的品质,说说自己对生命的体会。略读课文《黄继光》的教学目标就是迁移运用在《诺曼底号遇难记》所学到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语言、动作的语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黄继光怎样的英雄气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并深刻体会到人物的高尚品质。

精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它在本单元内容之间的职责,同一单元的每一课虽然都是同一个语文要素之下,但是每篇课文也都有其不同的语文的训练点,这样各司其职,也可以促进语文要素在课堂中循序渐进的落实。

四、关注单元整体,实施有效教学。

单元各部分内容联系紧密,环环相扣,使单元成为一个系统,教学是教师应该在单元视域下,整体规划、贯通设计、分步推进,使单元各部分内容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单元元素时具有整合意识,注重单元文本的整体推进,使学生不仅能够关注文本的人文主题,而且能够从多维度、多视角进行培养。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童年的水墨画》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展开想象理解难懂的句子,增进对诗意的理解,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剃头大师》这一课,课后练习要求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想,试着回答问题”,而《交流平台》中提示,可结合生活实践理解相关句子,所以这一课可以引导学生继续运用和学习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也可结合生活时间理解难懂的句子;《肥皂泡》可让学生采用结合生活实践的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句子;对于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则可以激发学生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学习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通过理解难懂的句子,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本单元课文内容,真切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从而更珍惜童年时光。

  总之,一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与不同的册次,同一个册次和同一个单元内的语文要素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把握好这些语文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始终以学习、运用语文要素为主线,才能够明确教学的起点,才能够明确教学的方向,指导教学,该往何处去。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语言要素进行逐步的感知和认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表达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发展思维,提升综合素养,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卫娟,高杰.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落实的三大核心维度[J].教学与管理,2020(05):32-34.

作者简介:刘坤,女,出生于1984年11月,现工作于沧州市朝阳小学,中小学初级教师,2018年课例《第六单元——29 冬至的梦》被评为省级优课;2018至2019年度中被评为运河区优秀教师;2019年课例《单元拓展》被评为省级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