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中国风景园林学发展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中国风景园林学发展思考

何文佳  ,陈澜

陕西地矿区研院有限公司,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振兴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中国的风景园林学有了很大进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及其任务的复合性与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特点之间存在耦合关系,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阴阳太极”式结构.风景园林作为人地关系协调者、产业融合的催化剂,必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驱动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赋予了风景园林研究更多更新的领域和更加广阔的新舞台,必将激发出风景园林前所未有的新动能。因此,风景园林学的发展应当抓住新时代契机,让乡村建设带动独特的中国风景园林学的新发展。本文首先对风景园林学进行概述,其次探讨了风景园林学发展的新契机,以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风景园林;中国

引言

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为人居环境支柱学科,在公共政策制定、乡村开发建设、景观风貌协调、环境水平提升、生存质量保障上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突发公共事件对乡村环境质量和水平是一种考验。

1风景园林学

风景园林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直至21世纪初才成为国家的一级学科,融合了建筑与农林学的自然科学和美术学的景观设计的人文艺术学两大领域。风景园林学的发展现状更关注于人类生存空间的危害防治与人类健康的综合环境品质,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北美的大量工业废地产生所带来的土壤和生态危机之后,风景园林学更将建筑学、乡村设计及农林生态学与艺术学相融合,在尊重生态的条件下,融人文与艺术,为人类生产空间服务,设计出一个个舒适的具有浓郁人文特征的公共大地休闲空间。这种大地的空间实践尺度,使得传统的中国园林的存续面临着变革的时代需求,中国园林的营造法则,是否已被时代所淘汰,成为了历史严峻的问题。

2风景园林学发展的新契机

2.1时代赋予风景园林研究新领域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风景园林承担着在更广范围协调人地关系的重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从本质上阐明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正关联性,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风景园林学作为一门建立在更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使命除调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外,还承担协调与规划产业发展的任务.因此,当代的风景园林应特别关注生产性景观以及生命生产生活生态的关联性,加强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聚落景观的系统化理论研究与实践.

2.2风景园林与社会健康

社会健康是人类可以在社会中和平共处并有发展机会的一种状态。它的特点是通过避免社区生活中的冲突来平等获取基本需求和服务。在乡村绿色空间中度过的最大时间被认为是获得最大社会健康的基本要素。通过消除乡村公园平台上的社会隔离,人们可以从风景园林中获取最大利益。在伊朗进行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接触绿色空间的时间与乡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呈正比。此外,乡村公园的娱乐活动为社会互动提供了机会,并创造了更好的社会凝聚力。苏格兰的一项研究表明,风景园林通过提供全年活动的机会,减少了社会孤立感,缓解了乡村居民的心理焦虑。

2.3培养专业素质

风景园林专业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基本顺序是专业价值观的建立→专业责任感的形成→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专业理想的树立。西根大学前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说本科生教育是使学生认识并坚信一生都在不断学习。可以通过名家大师讲座、优秀校友报告、教师鼓励引导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和专业责任感,形成认真踏实、吃苦耐劳、求知若渴、拼博创新的职业操守,成为具有专业素养和专业情怀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是适应社会进步和学科发展的有效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攻克专业领域的新问题,从而得到更好的专业素养进步空间。

2.4时代赋予风景园林乡村重塑新职责

乡村振兴就是要解决这些乡村“疑难杂症”,因此,乡村重塑势在必行。乡村重塑就是由城镇化进程引起城乡人口迁移,并以此带动农业经营模式转变及居民点用地调整,进而改善乡村整体环境的历史过程。中国前所未有的城乡人口大迁移,史无前例的土地整理与环境修复,为风景园林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同时也需要风景园林人主动打开思路,积极探索乡村重塑的理论、方法与路径,在顺应人地变迁趋势的同时,实现对乡村生态和文化景观的保护与修复、新型农业与乡居景观的重塑、休闲游憩景观的保护与利用。在规划层面,应探索建立乡村绿色基础设施保护框架和网络,整体提升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弹性;在技术层面,根据适应性转变等原理,研究增强乡村环境自维持能力,提升乡村环境承受能力的路径;在管理层面,摸索建立“刚性弹性”相结合的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乡村重塑的实施、评价和调节机制。

2.5完善专业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将风景园林专业与城乡规划、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地理学、材料学、社会学、美术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构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讨论为主、讲述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发挥学校及社会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联合教学,加强跨学科学术交流,促进学科融合,提高学生融会贯通多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充分掌握行业动向和专业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更新相关学科前沿理论,建立更加完善的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体系。

2.6加大专项资金投入,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发展“三农”最突出的一项内容就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项内容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政策实施过程中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此,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强化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各级政府部门做到专款专用。针对一些基础交通设施不完善的地区,主要通过政府投入的方式,为其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企业方面则主要投资建设农村供电、通信以及物流等经营性设施建设,从而实现由政府部门主导,农民群众参与,龙头企业引领的多元化合作模式。同时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村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农村要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宽带网络和5G信号的全覆盖,进而建立起城乡一体、惠普共享的农村基础社会网络服务。

结语

我国乡村建设思想渊远流长,乡村运动的历史过程始终与环境建设相关,在乡村振兴新时代下,风景园林顺应时代发展被赋予了更多内涵与任务.乡村振兴的内涵特征决定了风景园林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风景园林要抓住时代的机遇,并基于学科的自身特点及优势,既要主动承担乡村规划设计及其实施的重任,同时又要积极研究针对乡村振兴特殊性的风景园林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为重塑独特的乡村景观,培育构建新的乡村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贡献力量。许多风景园林人都在思考如何塑造属于中国的园林景观。塑造属于中国的园林景观,除了坚定传承传统风景园林优秀的理念、理法外,在当今实践中,更应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及语言。乡村景观是一种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自然地景,是当地气候、土地及人文过程综合作用后的物质形态表露,是一种乡土景观,也是现代风景园林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由此所形成的作品必定是属于地区的、属于民族的,也一定是属于中国的。

参考文献

[1]陈宇.试论中国园林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介面[J].江苏林业科技,2000(S1):3.

[2]宏理梁.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审美体验——苏州园林的动态美感[J].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1,4(2):37.

[3]杨李强.浅谈现代景观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工业B,2021(2017-8):1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