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合作共学—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共学式”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双减”之下,合作共学—浅谈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共学式”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李靳晶

贵阳市白云区第九小学二分校   贵州贵阳  550014

摘要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源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总而言之,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长期以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围绕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来开展的,无形中忽视了数学学科最本质的内涵。基于“双减”的大前提,根据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共学式”作业应运而生。

关键词:核心素养;合作共学;共学式;作业设计

近两年,在“双减”政策的提出与推行下,我开始关注到作为教师的“教”究竟意义何在?怎样“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怎样“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结合2022年版新课标中数学学科“三会”的核心素养,我关注到多年来一直被数学老师们推崇的小组合作模式,根据班级学生学情,设计并实施了“共学式作业”,将小组合作多元化,组内共学分层化,学习形式多样化,作业设计素养化,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实现了“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共学式”作业设计:数学小报——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曾经有学生问我:“数学究竟是一门什么学科?学了有什么用?”我不知如何回答。这近乎灵魂的拷问让我不知所措,也令我开始反思,学生为什么总是将数学的学习与生活分离,不能主动将数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其实,有时候,是我们没有给予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机会。于是,我设计了“共学式”作业——数学小报。

例如,在学习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之后,我设计让学生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设计3——5个自己喜欢的图案,将抽象的图形运动形象化,将刚体运动的特点融入学生的思维发展,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发挥数学想象,从生活经验中生成属于自己的图案,感受数学之美,发展了核心素养下的抽象能力、几何直观和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在白纸上、方格纸上运用平移、旋转、轴对称设计出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别出心裁的设计、构思巧妙的想法纷纷跃然纸上,真正实现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又例如,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的《常见的数量关系》这一课时之后,我设计让学生各找一个生活中符合“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例子,通过思维导图、绘画、文字、漫画、绘本等多种形式展示出来,使常见的几种数量关系在学生的脑海中系统化,深化模型意识,用数学的眼光构建数学知识网络,发展了核心素养下的数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模型意识,凸显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二、“共学式”作业设计:组内共学单——用数学的思维想生活

记得在几年前一次与老教师的交流中,曾经提到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几年过去了,尤其是在“双减”的大背景下,要在“减负”的同时“提质”,要在“控制作业量”的同时实行“分层”,发展学生的思维,依旧是一个难题。为了促使每一名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学科魅力,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组内共学单》新鲜出炉,在学生分组完成《组内共学单》的过程中,我看到学困生能参与、善倾听,中等生能观察、勤思考,优等生能引领、会表达。

对于计算教学,算理与算法是一个整体。本学期学生接触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我设计了一份《组内共学单》,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以解决问题为依托,数学思维的培养为主,学困生夯实基础,中等生能力提升,优等生发展逆向思维。同时,我将“组内共学”的形式做了相应调整,课堂上20分钟的时间,三个层次的学生同时完成《组内共学单》对应的练习;完成之后,组与组之间交换讨论、评价,组长汇总组员的想法,全班交流、分享。通过这样的形式,组内、组与组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学困生的参与度、中等生的思维能力、优等生的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体现,学生逐步形成理性精神,经历了数学“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三、“共学式”作业设计:数学日记——用数学的语言说生活

每每课堂提问,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但是手总是举起又放下,犹豫不决,其实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会,而是不敢说、不会说。数学作为人们与现实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数学语言可以精妙、简约地解释现实世界的合理性,同时也是语言文字、音符律动的融合与内化。有了对数学语言表达的重要性的认识,我开始培养学生在小组中轮流写数学日记。

在学生认识了多位数、整理了整数的数位顺序表之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借助数位顺序表,学生尝试找出或创造他们心目中的大数,并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个大数在生活中意义与价值。班级展示时,学生找出了各式各样自己心中的大数,比如恐龙灭绝的大概时间、中国的大致人口数,有学生甚至想到把自己的出生年月日组合成一个大数,如此的奇思妙想,通过日记的描述,大家都能感受到,无形中也体会了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就是数学语言的魅力所在。

学生在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时,接触到了积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以140×80这道乘法算式为依托,学生在数学日记中,通过编写数学故事、创设数学情境、设计主角对话、想象抖音直播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用数学的语言、结合积的变化规律描述了140×80的算理与算法,深化了规律意识的同时,对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竖式书写和计算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共学”是一种理念,“共学”也是一种信念。在“双减”的大背景下,在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新观念下,“共学”的模式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提倡。立德树人,五育并举,数学教育并不仅仅是教数学,更多的是“五育”的融合。要使我们的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始于“共学”,也必将在“共学”中内化与升华,促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社会、服务生活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1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