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浅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寸守宪

中共腾冲市委党校   云南   腾冲   679100

摘要: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对治国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从最初的人治到后来的法治,再到将依法治国定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基本方针。坚持依法治国之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是人们所共同向往的。但想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还需要不断努力,任重而道远。基于此,文章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性

前言:在改革开放以后,依法治国这一理论才被提出,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依法治国是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对党和政府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中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早是在第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被写入《纲要》中。在中共十五大上,将其指定为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被载入《宪法》,“依法治国”的高度再次得到提升,成为了国家意志,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法治方略的核心内容。继中共十八大,再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凸显出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1.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一种新的经济体制逐渐形成并发展。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升,而相对应的生产却还比较落后,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矛盾问题,就必须引进市场经济,并给予市场规律充分尊重[1]。市场经济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主体多元化特点;第二,追求最大化经济利益的特点;第三,物质、人力资源与市场经济规律相契合的特点;第四,在市场经济中的交易,强调的是平等和自由,这需要契约、合同的制约,而这恰恰是现实生活中对法治的体现。因此,法治是确保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2.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实践证明:法治国家的建立主要依赖文明的社会,并且其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文明的社会。法治不可能出现在动荡、野蛮的社会,即便存在法治,也只能是一段时期或一定范围,不能长期坚持,也不会有长久的效果,追根究底,法治的建设与文明社会不可分割。这一点在法的公平正义上体现地尤为明显。公正是法治必须要遵守的,司法机关同样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在社会公正的保障中,司法公正主要起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将会对社会公正造成一定损害。司法管理体制和权利运行机制必须确保要有一定的完善性,规范司法行为的同时,对司法活动进行全面严格监督,在司法案件中,让人民群众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对法公正的维护等同于对法权威的维护,让更多的社会大众所接受,减少出现违反法律行为的出现。无论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还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都离不开好的法律的实施。

3.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

国家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充分表明国家治理领域战略目标的核心就是全面依法治国,表示国家、社会的治理将逐渐向全面法治化发展。在理念上,通过国家顶层设计,全面严格实行法治,全方位对法治理论、目标、经济等的进行推进。从内容上来看,全面依法治国的是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治理,这一制度安排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文明建设的推进以及全领域的覆盖具有积极意义[2]。在方式上,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治国理政方略主要是帮助党实现依法执政、纵览全局、协调各方,完善对国家和社会系统、依法、综合治理的实施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治理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的重要保障同样也是全面依法治国。

4.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的要求

首先,就现代法治国家的本质而言,是在法治的前提下,使全体公民的广泛权利,如人身权、财产权等享有以及不受侵犯,使公民的各方面权利,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等必须被落到实处。以上目标的实现,都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以法治的手段在全领域范围内,如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等推进一体化建设。其次,想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是必经之路。公平正义是基本的价值尺度,能对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进行衡量和评价,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本质要求。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们一直在追求公平正义,由此可知,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和实现,法治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并不可被取代。最后,全面依法治国对“无法外特权”的实现意义重大。权利的行使要有法律约束,无论任何情况,法外特权都是不被允许出现的,用法律和制度限制、监督权利是现代法制国家的本质特征,并且也是全面依法治国任务的核心。

5.推动改革进程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阶段,改革已经进入到最困难的时期,国际形势诡谲多变,当下,我们党所面对的改革发展任务之重、之风险、之挑战都是前所未有,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中,依法治国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在新形势下,面对新的任务,我们党更要做好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规划,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好,并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统筹、社会关系的调节等,推动我国社会有序改革的同时,使其焕发生机,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正,构建良好生态,促进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目标的达成,而这与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的发挥是分不开的。”从这段话中,可以切实体会到依法治国对改革推进的不断深入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改革是具有深入性、层次性以及广阔性的。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对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在改革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所以,要坚决在“法治改革观”的指导下推动整个改革过程[3]。“法治改革观”,顾名思义,具体指的是要在于法有据的前提下进行所有重大改革。通过对法治思维的重视以及法治方法的运用,使其在改革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协调相关立法工作,让改革的道路能在法治的作用下更加顺畅。全面依法治国,推动法治层面各个方面,如经济、政治、社会等的不断深入,最终将巨大的改革红利释放出来,让民生都能被惠及。

不仅如此,依法治国保证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现。《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及中国特色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做出了以下设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体系。”。可见,二者是息息相关,而非泾渭分明的。

改革的道路上离不开依法治国,脱离了社会主义法治的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无法发展。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社会进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依法治国,同样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必要手段。”依法治国保障了改革的最终完成度,改革的目标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很显然,一个国家在拥有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同时,必然也是一个法治国家。

结束语

在党的十八大上强调:无论是政治建设的推进还是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同时就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了指导意见,对中国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都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充分说明了依法治国的实行,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实现的重要标志、前提条件都是依法治国。

参考文献

[1]钱弘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四个渊源[J].法治现代化研究,2021,5(02):6-32.

[2]王硕,马青连.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当代价值[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03):1-6.

[3]翟国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7):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