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妥昔单抗结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2
/ 2

利妥昔单抗结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

陈婷

长兴县人民医院  浙江省湖州市

摘要:目的:研究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DLBCL)在利妥昔单抗结合化疗治疗中的具体疗效与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方法:于本院淋巴瘤科2021年1月份~2022年1月份入院治疗的患者中选出58例,依据不同疗法分为29例观察组与29例对照组,前者以利妥昔单抗结合化疗方案为主,后者实施单一化疗方案,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率、有效改善率、炎性因子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有效改善率96.55%、72.41%;不良反应率6.90%、31.04%;IL-6(110.58±6.47)pg/mL、(211.68±5.84)pg/mL,TNF-ɑ(8.63±2.11)ng/mL、(2.04±1.31)ng/mL,组间数据比对,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结合治疗DLBCL疾病,既有效,又安全,拥有显著的消炎效果,理应在临床治疗中推广此种化疗方案。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化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不良反应

前言:DLBCL作为恶性肿瘤,多危及患者健康。从临床治疗中优选化疗方案,且化疗药物常影响药效,若在单一化疗药物之上联用利妥昔单抗,可适当增强疗效,促进疾病好转,提升化疗有效性[1]。本文于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DLBCL患者中,随机选取58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入选DLBCL患者中选出58例作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各有29例,对照组性别:男/女=16/13,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53.68±3.79)岁,自出现不适感至入院治疗间隔时间3个月至8个月,平均病程(4.76±1.47)月。观察组性别:男/女=15/14,平均年龄(55.54±4.34)岁,年龄段均在44岁至66岁以内,平均病程(4.84±1.57)月。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数据与患者自身的性别、病程及其年龄等个人资料无相关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在活检病理检查中属于DLBCL确诊者,现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署姓名;(2)患者在整个治疗中依从性优良;(3)在临床检查中未见其它器质性病变。

排除标准:(1)多发性恶性肿瘤或肝肾功能发育不全者;(2)重度高血压、重症糖尿病或患有精神疾病者;(3)抑郁症治疗史或患有传染性疾病者;(4)中途退出研究活动者或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1.3.1 调查方法

在此次研究中,29例对照组以单一化疗方案为主,其中首选药物为环磷酰胺、阿霉素以及泼尼松药物。在药量控制上皆按照750mg/m²、50mg/m²、40mg/m²为标准,对患者进行长达三个月的化疗治疗[2]

29例观察组患者在单一化疗治疗之上采用利妥昔单抗药物(国药准字S20190021 上海复宏汉霖药厂)。在药量控制上,以375mg/m²静脉滴注给药。每小时滴速可控制在20ml。依据患者实际感受调整为70ml/h。对两组患者最终疗效进行比对,并保持营养均衡,且护理服务一致[3]

1.3.2 评估方法

有效改善率测定依据:临床病症消除,且临床检查结果趋于正常均代表显著改善,而对于病症减轻、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有所好转,则归入部分好转范畴中。对于病重后临床检查持续显示异常者,属于疗效轻微。

1.4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率;(2)观察两组患者有效改善率;(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以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检验计数资料(%),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率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率为31.04%,远高于观察组的6.90%,两组数据计算后确定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率对比

组别/占比率

胃肠不适(n/%)

呕吐(n/%)

皮疹(n/%)

发热(n/%)

乏力(n/%)

不良反应率(n/%)

对照组(n=29)

2(6.90)

1(3.45)

3(10.34)

2(6.90)

1(3.45)

9(31.04)

观察组(n=29)

1(3.45)

0(0.00)

0(0.00)

0(0.00)

1(3.45)

2(6.90)

5.497

P

0.019

表1中在计算后P<0.05,表明两组数据有对比性。

2.2 对比两组患者有效改善率

    对照组患者有效改善率72.41%,远低于观察组的96.55%,两组数据比较后,明显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有效改善率对比

组别/占比率

显著改善(n/%)

部分好转(n/%)

疗效轻微(n/%)

有效改善率(n/%)

对照组(n=29)

17(58.62)

4(13.79)

8(27.59)

21(72.41)

观察组(n=29)

26(89.65)

2(6.90)

1(3.45)

28(96.55)

4.735

P

0.030

表2中经计算后P<0.05,代表有对比性。

2.3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变化情况

于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指标未见显著差异(P>0.05),于治疗后,显然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指标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两组数据比对有差异(P<0.05),详见表3:

表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组别/指标

IL-6(pg/mL)

TNF-ɑ(ng/mL)

对照组(n=29)

330.18±11.35

211.68±5.84

15.01±3.47

8.63±2.11

观察组(n=29)

332.17±11.42

110.58±6.47

14.99±3.52

2.04±1.31

t

0.666

68.644

0.022

14.289

P

0.508

0.000

0.983

0.000

表3中计算后P值<0.05,代表有对比性。

3 讨论

从临床研究中尚未形成明确病因机制,但考虑DLBCL多与周边环境、遗传因素、病毒感染有关。在发病时多出现浅表淋巴结肿大现象,伴有体重骤减、盗汗症状。为了保证患者的健康,一旦出现淋巴结肿块,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而对于确诊者也要积极采用化疗方案,配合医护人员,促进疾病的良性恢复。根据临床上各种病例治疗成果,在化疗治疗中,若能采用利妥昔单抗与化疗联合方案,可产生显著疗效[4]。源于该药物作为靶向药物,它能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促使肿瘤不再持续增长,并且用药后患者也不会产生强烈的不良反应,继而从某种程度上增加患者的耐受力,相比较安全性更强,而且该药物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快速凋亡,改善耐药性,达到肿瘤组织溶解效果[5]。经由观察组相关数据:于治疗后,有效改善率96.55%,不良反应率6.90%;炎性因子指标略优于对照组,同对照组数据比对,确有显著差异(P<0.05)。结合研究成果推断出利妥昔单抗结合化疗治疗方案的应用,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率,提高有效改善率,调控炎性因子指标。同时,根据学者李少媚等人的研究成果,其不良反应率12.50%,有效治疗率97.50%,同此次研究数据相差无几,表明研究结果可信度较高[6]

综上所述,DLBCL在利妥昔单抗结合化疗治疗中效果较好,且安全性突出,切实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故此应当成为优选方案。

参考文献:

[1]孔繁聪,喻敏,周玉兰,等. Polatuzumab Vedotin联合利妥昔单抗和苯达莫司汀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单中心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01):66-69.

[2]王刚,叶明,张海,等. 利妥昔单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免疫学指标、近期疗效的影响观察[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21,25(06):645-649.

[3]刘先桃,李金余,吕博. 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21,16(30):16-18.

[4]李巧,王珂.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1,28(10):1162-1164.

[5]刘静,邓槿,顾季炜,等.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利妥昔单抗耐药与Smarcal1、PP2A-B55-α、PP2A-B56-α蛋白表达的相关性[J]. 临床检验杂志,2021,39(06):418-423.

[6]李少媚,何继祥,姜义荣,等. 利妥昔单抗结合化疗治疗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研究[J]. 北方药学,2021,18(0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