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模式下的设计转型与适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EPC模式下的设计转型与适应

陈晨

中冶南方武汉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设计院转型工程总承包(EPC)企业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更强调设计优化及项目建设统筹,使设计与工程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设计院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我根据亲历的EPC项目设计经验,梳理出粗浅的对EPC模式下设计转型的思考,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EPC;技术优势;设计转型

1前言

EPC在我国的起源:20世纪80年代正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最为全面的时间点,中国对外开放较之过去呈现出了一个直线上升的大趋势,世界银行开始对中国施放贷款。

位于云贵两省交界处红水河上游的“鲁布革水电站”是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的第一个水利项目工程,也是第一次尝试运用EPC模式完成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

2 EPC的定义

总承包EPC模式(Engineering设计、Procurement采购、Construction施工)即是设计、采购、施工相结合的“交钥匙工程”承建模式。EPC是一个有机整体,E为工程产品的图纸化表现,P解决资源的转换和调配,C将各类资源的重新组合和再创造,最终完成工程产品的交付。

业主方将建筑工程总体发包给一个EPC工程总体承包商。再由总承包商负责整个建设工程内容的总体策划、实施组织管理策划、勘察设计、材料和专业设备选型采购、施工和设备安装,设备的调试以及项目的试运行等。业主方全过程处于托管状态,只负责在合同约定期限后验收工程项目成果即可。

3EPC未来的发展前景

在利好政策的支持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设计院在向工程公司转型升级。设计院承揽EPC项目能体现设计主导作用,其技术优势能够融入到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方案、和调试运行等环节,形成设计、采购、施工的良性互动,实现三者的高度融合,并通过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但同时也存在弊端。由于行业分工和自身特点(缺乏项目管理和整体成本控制的理念和手段等原因),设计院承接EPC工程还存在些许问题。

4实际案例介绍

4.1 项目背景

某居住小区项目地处武汉市长江新城启动区,为武汉市在建规模最大的保障住房项目。项目总用地面积20.2公顷,总建筑面积87198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6593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12689平方米,总户数约6475户。地上29栋住宅楼,地下室两层,按装配式要求建造。

4.2 设计流程与一般项目对比

本项目设计过程中存在大量协调工作,例如:还建要求户型类型多;方案的确定需要反复比选调整;还建对象村民需求情况复杂;需做大量的宣讲沟通工作;业主、村委会、街道办、管委会等多部门意见多,调和工作量大等。相较于一般设计项目,EPC项目考虑的会更繁杂,如方案可实施性,经济性,社会效应等。

项目报审、施工图审查及交付阶段,EPC单位负责所有设计相关的报审工作,包括组织协调、技术沟通、商务等等,图纸均由甲方审核认定后签收下发。而一般设计项目,设计单位主要负责送审及技术沟通工作,工作内容相对单一。

在项目进行到组织各项设计会审及交底答疑阶段,即包括:房建施工图设计、公区装修施工图设计、景观施工图设计、小市政施工图设计、BIM管综优化等等。EPC单位需编制交底文件,汇总整理答疑记录文件。而一般设计项目,是由甲方组织设计交底答疑,施工单位整理交底记录并负责组织盖章签字。

主体设计完毕后,会进入专项分包设计流程。流程包括但不限于:人防设计,地下室划线设计,公区装修设计,造型穿孔板设计,供水、供电、供气设计,干挂石材造型设计,机械车位设计。作为EPC单位对设计管理的流程为:提供设计任务——分包完成设计提交设计文件及成本清单——设计审核——甲方审核——完成审核交付项目部——成本对审——招采。具体工作例如:对接地下室划线,亮化工程的分包设计,制定统一标准,组织分包深化和设计审核,组织业主、村民代表,分包单位参观考察对标项目等。组织抗震支架、太阳能、智能化等分包深化设计,参与分包评审、组织甲方评审、协调图纸交付等。

实际项目难免存在变更,变更内容及原因主要为:会审意见,甲方要求,还建村需求,现场实施要求,前期交付标准变化、错、漏等。本项目的变更流程为:EPC项目部提出设计变更指令——设计完成变更——报成本、工程、监理审查并签署意见——报业主设计部审批——业主设计部审批完成后下发监理和EPC项目部执行。而一般设计项目变更流程为:甲方下达变更指令,修改文件交由甲方处理。

5 EPC项目设计技术优势的体现

5.1 主导设计理念贯彻整个项目

本项目将园林景观空间尽可能较大呈现的规划设计,外立面公建化的处理手法,景观高标准配置的理念,都由设计来全程贯彻实现,特别是立面调整经济节约、施工便捷,各界认可度高。

5.2 以技术为主导的有效沟通

由设计牵头主导政府部门关于政策、规范等的解释以及答疑、沟通等工作,能从专业技术角度减少分歧,有效变通解决矛盾,可缩短报审周期、提高工作效率。

5.3 自主优化深化设计

门窗样式深化根据专业厂家建议,结合项目整体外观实施效果把控,将部分外防火窗、节能窗等样式分隔根据专业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优化调整,门窗主材、五金配件减少,在达到美观要求的同时,节约造价。

5.4 优化构造材料对成本的影响

充分发挥技术-科研的优势,在地下室底板防水构造做法上,选用新型高分子预铺反粘防水材料,减少构造层、缩短施工周期,通过技术优化降本增效。

5.5 设计要求明确对采购的影响

设计参与分包招标,对具体的参数、范围做明确要求,配合提供选用设备材料清单。设备规格、型号、性能、数量等技术指标为提前招采提供条件,同时参与招标答疑及评标工作,为缩短采购周期提供支持。

5.6 设计对施工的支持

充分考虑施工部署及安排,如某地块周边既有建筑情况复杂,施工会对周边造成安全隐患。设计通过反复比选调整布局,在满足自身各项建设指标的情况下将临界面进行最大限度退让。另外,根据现场布置塔吊的需求,及时调整其基础部位的集水井等设施。

6 EPC项目设计工作转变的思考

通过实际案例,我总结出EPC项目设计工作可做如下转变:1、设计深度——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龙头”,是工程采购和施工的基础,设计内容深度不够或内容不明确导致成本核算或施工有歧义。EPC项目设计图纸的深度,要对材料性能参数、工艺做法有明确要求,通用做法要求尽量详细。

2、设计技术水平——EPC项目大多数属于全过程承包,设计贯穿全过程服务,因此设计需有全局意识。既要设计合理,也要通盘考虑质量安全隐患、施工质量隐患等,不能仅是单纯地节省造价,在技术问题上应进行多方案评审。

3、业务能力——EPC项目对项目组设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有相当要求。EPC各专业除了本专业任务外,还肩负施工现场技术指导的职责,在专业配置不齐全的时候要负责外部专项分包的设计管理任务,及相关行政部门的沟通工作等等。

4、专业——为适应EPC的发展模式,对于我们不会做或很少做的如精装、地下室划线、真石漆、太阳能、抗震支架、支护等等,需要各部门引起重视加强学习,培养具备相应设计能力的人员,同时对产品和材料应用应了解透彻,应能易于施工落地以及质量和成本管理。

5、服务意识的转变——传统的设计项目设计有一定权威性,甲方会组织相关单位传达落实并尽可能实现设计意图。而EPC项目设计做出的决定既要符合建造的要求,还要有成本审计角度的考量,同时满足招采的实施条件,考虑施工操作的可实施性、便捷性、安全性等等。所有参与项目的人员在EPC全过程周期中需具备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 唐际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设工程施工总承包管理实务.[M].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