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旅游背景下的民居改造型民宿设计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基于乡村旅游背景下的民居改造型民宿设计探讨

刘涛

汉阳市政设计院 430050    420623198211040013

摘要: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明需求的与日俱增,越来越多人选择乡村旅游作为休闲途径,而乡村旅游热度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民宿产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乡村旅游景点的民宿往往由居民住宅改造,反映着一方水土,一方民俗,作为区域人文文化的重要载体,民宿的设计层次较高。基于此,本文将简要分析乡村旅游背景下民宿应具备的特点,并阐述如何推动民居改造型民宿设计,希望对民宿行业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乡村旅游背景;民居改造型民宿;建筑设计

引言: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行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在闲暇之余选择远离城市喧嚣,到乡村获得心灵上的休憩。结合近几年乡村旅游业发展趋势来看,游客普遍对休闲旅游时的配套环境具有较高需求,民宿产业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但是,在民宿改造过程中,既要确保民宿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时也要充分考虑民宿的文化载体作用,体现当地的文化风貌和风土人情,这对民宿设计者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挑战。

一、新时期民宿的基本特征

民宿的硬件设施相比城市住宅和酒店住宿可能略逊一筹,但优势在于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承载着独具一格的乡土文化。在新时期民宿设计工作中,必须凸显出民宿的以下几方面特征:

(一)体现区域文化

乡村旅游是一个相对较为笼统的话题,但地域不同,与之对应的乡土文化自然也会不同。所谓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区风土人情、民族特色的凝聚,这些独具特色的元素通过抽象或具象的符号呈现出来,成为当地民宿主题。尤其对于部分历史悠久、内蕴丰厚的村落和乡镇,其承载的文化更加深远,文化主题更加鲜明。因此,民宿设计者必须将区域的文化风貌放在一个系列化的构架中,对其进行合理编排,深刻体现区域文化主题。

(二)体现地域特点

城市住宅和酒店的设计有大量模板可以借鉴,但民宿却不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人文景观,民宿的设计必须结合当地的空间和区位,没有模板可供参考。通常情况下,经由设计人员设计的民宿集群百花齐放、各具鲜明特色,具有一定的群聚效应,成为其所在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这种风貌的形成,从长远意义上有助于推进村落和乡镇之间的文化碰撞,推动传统文化与新元素的融合,让民俗文化在碰撞与交流中散发出新的活力。

(三)体现多样功能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都对民宿功能定位存在一定盲区,认为民宿只是居住场所,这一错误认知限制了民宿的发展。因此,在民宿设计优化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有必要细化其功能分区,设置洗浴、棋牌、健身、阅览、聚餐、会客等娱乐场所,拓宽其功能分区,让游客在休憩的同时得到进一步的休闲放松。

二、基于乡村旅游背景下的民居改造型民宿设计策略

(一)综合考虑环境因素

民居改造型民宿设计应综合考虑空间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首先,从空间环境角度展开考虑,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民宿的加分点,设计人员应在不改变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对民居进行改造升级,促使民居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呈现出自然和谐之感。与此同时,在设计改造民居的过程中,既需要融入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同时也要汇入当代的文化要素,在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中,带给人耳目一新的观感。除此以外,相关设计人员还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生态资源,明确设计主题和色彩选择,提升民宿设计与区域环境的兼容性,发挥其同频共振效应,全面提升民宿的设计效果。其次,从人文环境角度展开考虑,民宿设计人员必须结合区域旅游产业及发展目标,将民宿设计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借助民宿宣扬当地的人文文化,充分发挥其文化载体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民居改造型民宿是具有附加价值的,而其附加价值往往是由人际关系所决定的。在人际关系和谐的乡村或城镇,民宿的设计和经营往往阻力更小。所以,在民居改造型民宿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认识到人文环境对民宿设计的影响,避免民宿与周围居民聚集区出现明显差异,维护稳定的人文环境生态,推动民宿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整合空间设计

通常情况下,民宿经设计改造后将会改头换面,建筑主体以及内外部装饰均会发生变化。但是,为更好的凸显出民宿的服务属性,提升广大游客对民宿项目的认可程度,相关设计人员改造民宿建筑功能、优化空间设计,借此催动民宿规模档次的提升,使其附加价值更加突出。而具体来说,在充分整合民宿空间设计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侧重注意如下要点,充分发挥空间效应。其一,设计人员应对民宿功能进行优化设计。在侧重发展旅游产业的乡村城镇中,民宿设计改造需要与室内功能分区相结合,根据具体需求扩大或缩小原有功能区,在保留核心功能区的基础上,直接舍弃不必要的功能区,从而达到增加功能区容量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机构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民居功能区配置高水平的硬件设施,如水电暖等。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游客的居住体验需求,设计人员应将民居中的旱厕以及浴室进行重点改造,避免游客在居住过程中产生不适应感。其二,整合调整房屋空间。通常情况下,如果设计人员对民宿的功能区做出了调整,那么房屋空间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设计人员则可以在这一基础上对民居进行改造,使其成为特色鲜明的民宿。一方面,可以通过打通隔离房间的非承重墙实现墙体改造,改变房间布局,如此就可以在同一层位上对空间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拓展功能区面积,增加空间内的采光性和通风性。与此同时,设计人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如隔断和壁橱等各类家具等灵活分割室内空间,形成独具特色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当优化改造横向空间时,设计人员还可以在民宿内部同时开展纵向空间调整,在不破坏房屋主体结构的基础上,设置垂直运输装置或搭建钢架结构,打破不同空间之间的隔阂,增加其纵向面积,确保分离的两层紧密结合。最后,设计人员还可以从专业性角度对外部空间进行延伸拓展,让院落也展现民俗主题,带给游客别致的居住体验。

(三)充分运用细节思维

民宿中的风土文化主要通过饰品、花样等细微元素呈现,若想在民宿设计中优化细节设计,相关设计人员就必须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设计贴切的装饰思路,将设计思路转化为装饰细节,让民宿真正成为文化的载体。除了美观性和文化性以外,相关设计人员还需要充分运用细节思维提升民宿建筑的功能性,打造民宿品牌,优化广大游客的居住体验。与此同时,民宿设计人员还需要在软件服务上做文章,追求细节,提高游客对住宿服务的满意度。比如说,民宿方面可以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果盘饮水,保证家电配置和日常用品的充足供应,既要保留民宿的质朴,也要将民俗与现代家居生活习惯结合起来,在新旧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带给游客难以忘怀的体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乡村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民宿建筑的设计与改造必须早日提上日程。因此,行业设计人员应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将乡土文化与风土人情融入到民宿设计中,充分运用细节思维优化设计,形成鲜明的民宿特色,从而推动民宿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晨光.乡村民居改造设计论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21,(03):171.

[2]魏恬晨.拓展与互融:新乡土视角下的改造型乡村民宿营造策略[D].导师:吴闽.南昌大学,2021.

[3]鲍爱馨.艺术乡建背景下桂北侗寨传统民居民宿空间改造设计研究[D].导师:孙启微.广西师范大学,2021.

[4]蒋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居改造设计研究[D].导师:谢亮.安徽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