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分析

贾巧巧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

【摘要】目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从我院中选择该病例100例,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照姓氏排序进行分组,传统组与责任组均为50例,传统组接受西药治疗,责任组接受中医治疗,其余治疗条件均一致,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责任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2.00%、94.00%明显高于传统组40.00%、70.00%,说明责任组的整体疗效更为确切,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责任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32.89±2.03)分,传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31.98±2.17)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责任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9.44±1.46)分,传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17.28±1.39)分,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应用中医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加快患者的恢复。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中医治疗;疗效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病,患者会表现出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出汗等症状表现,多发群体为中老年群体。临床中多采用西药治疗,有着良好的疗效,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不适用于长期用药。中医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高,易于群众接受。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验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效果,具体操作内容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为了验证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效果,对我院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的患者中随机抽取了10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照姓氏排序来抽取分为传统组与责任组两组各50例。传统组中,男女性病例数分别为20和30,年龄在34-73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0.19±2.30)岁,病程在8-30个月之间,病程均值为(12.40±0.52)个月;责任组中,男女性病例数分别为18和32,年龄在35-74岁之间,年龄均值为(60.26±2.17)岁,病程在8-30个月之间,病程均值为(12.38±0.49)个月。传统组与责任组病例的基本资料比较总体来说较为相近(P>0.05)。

1.2方法

传统组接受西药治疗,给予患者甲磺酸倍他司汀(用药批号:国药准字 H20040130;生产单位: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口服治疗,每次用药量为6mg/Tid, 连续治疗2周。

责任组接受中医治疗,采用汤药芍药木瓜汤,药方包括12g炙草、12g木瓜、15g威灵仙、15g鸡血藤、10g白术、10g天麻、9g法半夏、30g葛根、30g赤芍,水煎煮,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治疗2周。

1.3评价标准

   统计记录两组患者的疗效情况,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眩晕症状有了明显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以上为显效;眩晕症状有了一定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幅度30%-70%为有效;眩晕症状没有任何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以下为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综合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软件版本为SPSS22.0,结果均符合正态分布,卡方对所有的计数资料进行计数验证,用均数±标准差表达分析结果,数据的比较检验结果用t来表示。当P>0.05时说明研究的同类数据的比较结果不明显;而当P<0.05时说明同类数据的比较结果差异明显。

2结果

2.1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

如下表所示,传统组与责任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00%、70.00%,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

表一 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责任组

50

26(52.00)

21(42.00)

3(6.00)

47(94.00)

传统组

50

20(40.00)

15(30.00)

15(30.00)

35(70.00)

X2

--

--

--

--

4.011

P值

--

--

--

--

<0.05

2.2分析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

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对比,可以得出两组的中医症候评分均降低,且责任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P<0.05),如表二。

表二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责任组

50

32.89±2.03

9.44±1.46

传统组

50

31.98±2.17

17.28±1.39

t值

--

0.000

4.205

P值

--

>0.05

<0.05

3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多发于中老年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较多。西药治疗的效果确切,但是存在一定弊端,有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中医的“眩晕”的范畴,疾病的发生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芍药木瓜汤中葛根轻扬升发,白术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赤芍能够发挥清热凉血的作用,法半夏具有燥湿化痰的效果,诸药合用能够有效治疗痰瘀互阻型的眩晕。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责任组50例患者中,显效率为52.00%、有效率为42.00%、无效率为6.00%、总有效率为94.00%,传统组50例患者中,显效率为40.00%、有效率为30.00%、无效率为63000%、总有效率为70.00%,相比之下责任组的疗效更加理想(P<0.05);治疗前,责任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32.89±2.03)分,传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31.98±2.17)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责任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9.44±1.46)分,传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17.28±1.39)分,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方案中,中医治疗的整体效果要明显好于西药治疗,对于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有效缓解的患者的眩晕症状,且与西药相比的副作用不明显,用药安全性较高[2]

综上所述,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中医症候评分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临床疗效显著提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骐. 针刺“颈部三风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6.

[2]郭俊杰. 针刺“头五穴”加辨证取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