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就业前景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8
/ 2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就业前景的探讨

 李思玥,彭语涵,杨渝峰,熊俊宇,指导老师:廉然

 重庆财经学院(401312)

摘要: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随着大学生毕业群体的日益壮大,毕业生的具体就业情况也备受关注。但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却出现了“就业难”的社会现象,本文探讨的是,将大规模的待业、失业人口引向目前人才相对缺乏的地区——乡村这一举措,既有助于推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又能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为社会、国家提供自身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乡村振兴 就业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时代背景研讨

随着大学生群体规模的逐年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暴增,“就业难”成为了一个社会共性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一是仍有大量往届毕业生尚未找到工作,竞争群体总量扩大;二是我国经济制度正处于转型过程中,国内劳动力的供给和经济状况不相适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而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有限,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我国已由高校主导的卖方市场转向了用人单位主导的买方市场[1],但有部分高校大学生无法达到行业发展对于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同时,疫情也是导致“就业难”现状的重要因素,疫情导致我国经济处于下行状态,目前的经济总量包不住大规模的就业人口,而我国现有城市的劳动力达到饱和,乡村却一直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难题,因此需要根据经济状况对就业市场的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即通过思想引导从而达到鼓励处于失业、待业的高校毕业生切身实际地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来的目的。

二、乡村振兴、大学生就业上出现的两大“困境”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面临的“乡村人才困境”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2020年城镇就业人口数量逐年上升,而乡村就业人口呈现锐减的趋势。这正是很好的佐证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乡村人力资本严重不足。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大部分乡镇都存在着乡镇干部学历偏低、专业不强等现象,而乡村就业人口的流失,成为了抑制乡村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毕业生群体陷入“毕业生就业困境”

①疫情形势下,行业的不景气放大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疫情原因,一是导致大学生在出行受限的情况下,多数只能选择自己所在的周边城市就业,而一旦城市就业承载率达到饱和,就会造成部分大学生处于失业、待业,进一步导致失业率再创新低。二是因为疫情原因导致我国整个经济处于下行状态,各行各业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今年出现的“多家大型互联网企业进行大规模裁员”,一旦企业对于员工人数的需求降低,就会加剧失业现象。

②大学生因为择业观出现一定偏差而滞留在“失业困境”

大学生的就业意愿、择业方向,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变化的,大学生就业观往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然而就乡村而言,人才引进后政策和福利却跟不上,晋升空间小,从事兴农工作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和成就感,因此大学生毕业生往往选择“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等基层岗位,作为他们个人就业选择的一个跳板,并不会长期从事基层工作。[2]同时由于乡村资源滞后和福利不完善等,部分大学生对于乡村就业持消极态度,该现象的出现不仅加重“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让乡村发展得不到进一步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观研究》的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在就业政策的认知尚有不足,大学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等就业项目的了解度只在半数左右,甚至19.85%的学生对所有政策都不了解。因此,必须做好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宣传讲解工作,特别是高校要将宣传解读工作纳入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知晓度,切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3]

三、高校、个人、社会在乡村振兴人才引领中的作用

(一)高校应积极担任乡村振兴中的人才“引路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已取得显著成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21年已经达到57.8%,国民教育素质获得大幅度提升。高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因此,高校在毕业生的就业中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应积极践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为将人才引进乡村不懈奋斗。

①课程引导

首先,前文中提到,大学生对于就业政策的认知存在不足,高校要加强课程指导建设,将宣传讲解就业政策的工作落到实处,务必要让在校大学生对于国家的就业政策有清晰的认知。其次,高校要把建设乡村、投身乡村的思想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如将乡村振兴战略在学生的思修课、形策课上相继结合,以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了解,让教师以专业的角度来培养学生服务乡村的意识形态。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类选修课,让更多学生走出校门、前往乡村,让学生们不仅局限于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学习更多乡村的线下知识,从而了解真正的乡村,达到理解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人才引进乡村的意义所在。

②实践活动

高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鼓励需要人才的地区到附近高校进行人才招纳,组织有意愿支援乡村的大学生参加相关项目。还要将大学生服务乡村的活动落到实处,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计划、服务社区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服务乡村项目计划,让在校大学生有更多途径去走近乡村。

(二)个人应积极担任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践者”

我国一直很重视乡村的发展,但乡村振兴“人才引进”迟迟未能有所进展,是因为多数大学生对于现今乡村发展的“不明确”,认为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的发展不如城镇,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宁愿滞留在大城市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意下乡的局面。大学生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龄阶段,应“主动作为”,积极相应国家号召,主动参与社会各界举办的乡村基层项目,通过将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更多地了解乡村,明确作为一个高校大学生在支援乡村中扮演的角色和应承担的责任。

(三)社会应积极担任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员”

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价值形式也随着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变革产生了一定的认识误区,一度陷入了追逐金融、计算机等行业的“热潮”,功利性思想严重。社会媒体一是要替乡村亟需的岗位“发声”,以新闻推送、视频流量的形式向社会大众公开岗位的要求和所需人才数量等,让更多有志青年发现工作机会;二是要广泛宣传乡村各类工作的重要性,呼吁大众重视乡村发展中存在的人才短缺的问题;三是应积极宣传“下乡支教”、“大学生优秀村官”等先进事迹,让大学生的意识转变为实现自身价值,以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为荣的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峰. 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2]吴礼蓉,靳雪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村.农业.农民(B),2022(05):14-15.

[3]李颖.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观研究[D].河北大学,2021.DOI:10.27103/d.cnki.ghebu.2021.002064.

项目编号:19SKSZ068

项目名称:高校二级学院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项目来源: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

项目编号:20215005

项目名称:“七一”讲话精神推动民办高校基层党组织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项目来源:重庆财经学院“学习贯彻习惯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校级专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