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学校传染病突和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5
/ 2

探讨学校传染病突和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及对策

杨志成,李伟,蔡丽夫

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 100026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及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2020年辖区内6所学校的120名中小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120例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传染病预防的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改良后的传染病预防措施进行干预。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传染病发生率。结果:经预防干预后,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传染病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传染病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改良后的传染病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传染病发生率,该预防措施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传染病;预防;对策

前言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中包含大量微生物、小部分寄生虫等内容。传染病的特点是其具有病原体,有传染性与流行性,其传播与流行必须具备一下3个条件:①传染源(排除病原体的人或动物);②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播到他人的途径);③易感人群(对该种传染病无抗体、无免疫力的人)。在传染病的预防中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对能对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产生防治作用[1-2]。本文将选取2016年-2020年至辖区内120名中小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究分析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及对策,详细内容如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020年至辖区内120例中小学生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的方式,将120名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中,男生33例,女生27例,年龄为:10-16岁,平均年龄为:(11.31±2.01)岁,共60例;观察组中:男生40例,女生20例,年龄为:11-16岁,平均年龄为:(12.04±1.97)岁,共6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传染病预防的措施进行干预: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各项预防措施。

1.2.2观察组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改良后的传染病预防措施进行干预。

①组建专业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小组,小组成员由专业的医护人员组成,由医护人员制定专业的传染病预防方案,方案内容由学习领导、学生家长、任课老师共同协助落实,每日预防措施按计划中的内容严格执行,同时建立应预案,当发生传染病时,及时有效的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②传染源方面:由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小组详细了解并分析当下传染病的患病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工作。

③传播途径方面:通过制作专业的小视频、PPT等方式,由小组人员、教师以及家长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教育,通过开展讲座、制作黑板报、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切实保证预防工作的有效性,提升全校师生的预防意识。同时,深入清洁校园环境,对校园内各卫生死角进行打扫、消毒处理;校内食堂定期接受检查,对于提供给学生、教师的食物,烹饪器具进行检查并消毒,确保其卫生、干净。加强监测力度,学校落实每日检查与定期体检工作,对已感染传染病的患者做到及时上报,采取相应的隔离与住院治疗措施,防止传染病在校园内的进一步扩散。

④易感人群方面: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调理》依法落实学生的疫苗接种工作,如:流感、乙肝、水痘、甲型H1N1流感等疫苗接种工作,保证接种率超过90%,切实提升学生抵抗力,形成有效的预防效果。同时与医院、防控中心等部门做好联动工作,加强协作,确保对预防工作质量的提升。组织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体育锻炼,增强全校师生的抵抗力、免疫力。

1.3观察指标

经预防干预后,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传染病发生率。其中包括: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传染病发生率=(乙类传染病例数+丙类传染病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经预防干预后,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传染病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下所示:

对照组中:乙类传染病例数为:7例,占12%,丙类传染病例数为:5例,占8%。

观察组中:乙类传染病例数为:2例,占3%,丙类传染病例数为:1例,占2%。其中χ2=6.171,P=0.013。

  1. 讨论

突发公告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给社会、公众健康造成损害的重大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传染病具有流行病学特征为:①流行性:在某一单位、地区、时间段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历年同一时段的发病水准,或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一般情况下的流行程度。②地方性:指某些传染病受地理条件、气温等因素的变化影响,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发生。③季节性:指传染病发病率在一年为单位以内有季节性的上升。对于学校来说,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公告区域,传染病的发病机率相对较高,且一旦发病具有发展迅猛、病情危重等特点

[3-4]。对于校内的中小学生而言,其抵抗力、免疫力相对较弱,其更易感染该类疾病,因此对于学校内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了改良后的传染病预防措施进行干预,通过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的有效干预,显著降低了传染病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传染病发生率为:5%;对照组传染病发生率为:20%。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常规传染病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改良后的传染病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传染病发生率,该预防措施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推广与使用,本文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秉兴.关于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的思索[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4):168-169.

[2]杨学智.医校联动共建卫生健康校园[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20(Z2):17-20.

[3]万芳.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的思考[J].人人健康,2022(03):72-74.

[4]覃健敏.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现状与应对措施[J].应用预防医学,2021,27(04):38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