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CTA用于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准确性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5
/ 2

 头颈CTA用于椎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准确性评价

马建波,徐燕,樊成,杨平

(泸州市龙马潭区人民医院 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变异诊断中应用头颈CT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10月-20223月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60例,均进行DSA动脉造影及头颅CTA检查。比较成像结果及检测准确度结果:60例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占比53.33%;椎动脉起源异常患者占比30.00%;椎动脉行径异常患者占比13.34%;椎动脉远端吻合异常患者占比3.33%。与金标准DSA动脉造影检测标准相比较,头颈CTA检测方式诊断结果与上述结果相一致。数据比较无意义(P0.05)。

与金标准DSA动脉造影检测标准相比较,头颈CTA检测方式诊断结果与上述结果相一致。数据比较无意义(P>0.05)。结论:基底动脉变异诊断中应用头颈CTA诊断方式与金标准DSA动脉造影检测结果一致,临床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头颈CTA;DSA动脉造影;颅脑;动脉变异;价值

    机体大脑供血主要动脉即为椎基底动脉,该动脉结构稳定时,能够保证机体大脑血液的充分供应[1]。而在病理条件下,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则易导致椎基底动脉发生变异,大脑后循环动脉血流供应量急剧降低,对患者日常生活及身体健康可造成严重威胁。早期对椎基底动脉予以检测,明确变异情况,能够利于医师有针对性地展开干预,促进预后[2]。为探讨头颈CTA诊断的临床有效度,特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60例开展研究,数据报告见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资料

选择2021年10月-2022年3月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变异患者60例。其中共含有男性45例,女性15例;年龄38-78岁,均值(58.41±18.35)岁;病程1-4年,均值(2.49±1.45)年。

1.2方法

1.2.1金标准检查方式  金标准DSA检查方式即动脉造影检查。开展步骤如下:①股动脉穿刺:穿刺后,使用GE IGS 330血管剪影机对患者主动脉弓形态进行探查,对其变异参数予以明确。针对可能存在变异的血管,则需要由医师进行针对性选择性血管造影。在定位好目标血管后,将350mg/ml共计100ml碘海醇按照4.8ml/秒的速率输入至患者血管造影处由医师对造影图像进行截取,本次研究中所截取的影响位置在椎动脉、双侧颈外及双侧颈内。若观察到某一位点出现异常表现时,可将造影仪旋转,获取到不同空间位点的影像。

1.2.2CTA检查方式  选用GE optima 620 CT扫描仪查展开检查,具体检查参数如下:管电流500-650mA、管电压100-120kV、设置准直64×0.625mm。设置层厚0.625mm,转速0.4s,螺距0.516。设置扫描矩阵为512×512;扫描时,保持患者仰卧位,扫描初始位点为脚,最终位点为头部。在扫描时间,可将对比剂沿着肘静脉处注入,(20ml,5.0ml/秒)。随后注入生理盐水20ml,确保对比剂于机体有效分配。造影剂注入机体后第8秒后,造影剂即可在肘静脉处有效分布,可在C3-C4间隙处开展平面扫描。

1.3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椎基底动脉变异类型及各级患者占比数,并将诊断结果与金标准(DSA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相比较,对其诊断效能予以判断。

1.4统计学评析

借助PEMS 3.2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显著性水准α=0.05。

2结果

2.1椎基底动脉变异检查结果

60例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共计32例,占比53.33%(32/60);椎动脉起源异常患者共计18例,占比30.00%(18/60);椎动脉行径异常患者共计13例,占比13.34%(8/60),椎动脉远端吻合异常患者共计2例,占比3.33%(2/60)。与金标准DSA动脉造影检测标准相比较,头颈CTA检测方式诊断结果与上述结果相一致。数据比较无意义(P>0.05)。

3讨论

椎底动脉属于人脑主要供血血管,椎左右各有一支血管通路,再此基础上分散出不同粗细的血管,为丘脑、脑干及小脑源源不断地输送血液,保证颅内各组织的血液供应[3]。而在血管结构发生变异后,患者机体向颅内各组织能够运送的血液量将发生变化,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发源于不同部位的血管变异所引起的临床症状有所区别。从本研究中的研究结果数据中能够得知,60例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占比53.33%;椎动脉起源异常患者占比30.00%;椎动脉行径异常患者占比13.34%;椎动脉远端吻合异常患者占比3.33%。与金标准DSA动脉造影检测标准相比较,头颈CTA检测方式诊断结果与上述结果相一致。数据比较无意义(P>0.05)。这与既往学者的研究占比相类似。例如,椎动脉异位起源患者例数占比较高,异常类型主要包括管径异常与行径异常两项。若异位起源于主动脉弓时,在解剖学结构上将导致动脉行径延长,血管将从横突处穿过,血管动脉经过位置缺乏椎体的保护,血管的稳定性不佳,若因刺激出现扭转现象时,则将直接影响该条通路血管的血流供应,最终出现脑缺血样表现

[4]

随着临床血管造影学相关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椎基底动脉异常的诊断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但诊断的金标准检测方式仍然不变。DSA动脉造影造影能够清晰、高质量的对各血管通路一般情况予以监测,将血管的情况直观地展示在医务人员眼前。但考虑到DSA动脉造影检查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大,存在着一定的并发症发生可能[5]。部分患者对该类检测方式秉持着一种焦虑的认知,因此,该检查方式并非作为基底动脉异常检查的首选方式。故选取一类检测准确性高,同时具备检测无创性的检测方式将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中应用了头颈CTA检查技术,最终检查结果与DSA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完全一致,也与李文丽[6]等学者研究结果相一致。这一结果表明对于头颈部的血管病变,该检测技术应用的准确率较高。分析原因如下:CTA技术后期所承载的建模技术,图像重构技术水平较高,从不同角度对血管进行重建,能够将颅动脉腔内的血管通过情况清晰显示,并重构血管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利于清晰的对腔内的腹壁斑块、血管壁钙化情况清晰表达。上述检测标志可作为诊断血管异常的特征,对于推进椎底动脉异常检测率提升的意义显著。

综上,基底动脉变异诊断中应用头颈CTA诊断方式与金标准DSA动脉造影检测结果一致,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 刘银社,袁飞,董少义,等. 头颈联合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椎-基底动脉成窗变异[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20,28(5):543-546,550.

[2] 朱正群,吴磊. 头颈CTA对椎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J].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9,10(9):894-897.

[3] 张建岭.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临床表现及头颈部 CTA 分析[J]. 河北医药,2019,6(15):2284-2286.

[4] 刘银社,袁飞,顾欣,等. 头颈联合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椎-基底动脉成窗变异[C]. //武警部队第七届放射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集. 2020:167-172.

[5] 肖红,续静,宋学文,等. 椎动脉路径先天变异的CTA诊断与诱发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探讨[J]. 实用医药杂志,2020,32(9):803-805.

[6] 李文丽,刘丽,郭玉兰. 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临床及CTA分析[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4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