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2
/ 2

 “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的模式构建

肖潇雨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432000

摘要:后疫情时代,人们对日常农产品的品质需求变高,更看重于农产品的健康、绿色、安全、新鲜度的特点,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农产品标准不统一、流通环节产品坏损严重。本文通过对传统供应链中直供模式的分析并提出问题,通过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提出对生产标准化的制定、质量标准化的制定、物流技术的革新等改进策略,完善后疫情时代的农产品供应链直供模式,并对新型供应链模式下直供模式的发展提出建议,引入中央厨房的策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质量,实现农民增收。

关键词:疫情、供应链模式、产地直供、标准化、物流建设、中央厨房

一、疫情后供应链直供模式中的问题

1.1产地端

直播助农带货的现象越来越多,但收到货品后体验感不好,农产品口感不一致、与直播讲解的产品属性不一致,更多是产品坏损、能储存的时间较短等原因导致差评如潮,其中造成这些问题的很大因素在于产地端农产品标准化的问题。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日常农产品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大量的农产品在大量农产品产地端的生产标准化、质量标准化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些产地标准化体现在如何把控种植农药残留超量的问题,如何把控蔬果品等级划分问题、如何进行产地端“最先一公里”的冷链标准化建设,很多农产品烂在土地里,避免进行物流运输之前农产品已经坏损却还是进入到了流通环节的现象都是在现阶段急需去解决的问题。

1.2消费端

经历过疫情之后的消费者在农产品的选择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上游农业发展也带来诸多挑战。首先,进口商品受到了层层限制,对本土的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大,生产规模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类的选择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其次,因疫情原因,很多消费者改变了对农产品购物的方式,不同渠道的线上购买存在潜在需求的不确定性,加上了供应链上的成本;最后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端的质量服务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需要通过借助标准化的手段规范交易流程中各环节的操作,制定服务过程管理标准,满足消费者的购买体验,提高产品的复购率。

1.3物流环节

我国农产品大多数的状态是从分散的农户手中进行采摘并收购,经过多级批发市场到达销地零售农贸市场,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在该模式下,物流涉及的环节众多,效率低、成本高,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的时间比较长。农产品本身存在自然属性,在流通过程中易耗损,从农产品成熟进行采摘到流通到消费者手上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农产品因采摘技术、储存不及时等因素,大多数农产品都烂在产地,运输过程中,时间长,没有使用相应的温度调控和手段,导致耗损率偏高,成本变大,客户满意度降低。

1.3数据信息体系

在产地直供模式下,农产品从培育、种植、销售、配送到售后等等,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数据信息的采集数量是巨大的、不集中的,呈现分散性。由于农户、物流企业、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各环节之间的数据难以实现互通互联,“信息碎片化”、“数据孤岛”等现象严重,缺乏一个完整的标准化信息数据体系。

二、“互联网+”背景下产地直供模式标准化的改进策略

借助电商平台、新媒体平台、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台对农产品进行产地直供,利用平台提供的优势对后疫情时代的产地直供进行产地、物流、信息的标准化优化,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质量服务,减少成本的耗损,实现农品的增收。

2.1农产品产地标准化

2.1.1生产标准化

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产前和产中的环节中,种植涉及到农产品的整个生产链条,从选种到种植,甚至中间降水、施肥和土壤都要纳入管理,体系复杂。在整个生产体系中,要设定种苗培育标准、品种标准、农业生产环境标准、肥料、农药用量标准化、田间管理标准以及生产技术标准,由合作社集中土地,统一实施标准化生产,从而在农产品供应链的源头将作业规范化、标准化。

2.1.2质量标准化

在产后环节中,实施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化,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买卖双方之间形成关于等级的质量规格形成统一的质量标准,对不同等级的农产品质量特征进行定义,再通过质量检测,将具体产品归为不同的级别,例如:苹果分为一级果、二级果、三级果,不同标准等级的农产品进行相应的认定和定价,在整个质量标准化体系中需涉及到:质量等级、质量标准、质量检测、质量认证等过程。

2.2农产品物流标准化

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能够带来一系列的好处与效率提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在田间地头进行采摘与分级标准化,这事农产品物流的基础环节,按照农产品的生育特性采用合适的采摘工具、时间、顺序,同时进行分级,实现优质优价;2)预冷标准化,根据农产品的适宜温度,对采摘分级的产品在最短时间内实现预冷,避免在产地物流过程中导致腐烂坏损;3)包装标准化,对包装材料、包装规格、包装方法等实施标准化,避免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水分流失和磕碰受损;3)仓储技术的标准化,托盘、周转箱等设备的标准化、仓储过程中温度、湿度调节的标准化;4)运输工具的标准化,农产品的自然特性,在选择运输车辆的时候通常建议选择冷藏运输车辆,要做到温度、卫生与安全的统一性。

2.3信息标准化

针对农产品的特殊性,需要建立一个基于信息网链的农产品生产者、节点企业、消费者连起来,配合物流网技术建立三大平台:农产品物流全程监控设备与平台、农产品追踪与溯源系统、农产品种养作业信息管理平台,达到资源信息共享,对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监督管理,实施精细化的生产、加工、销售的数据化,实现信息标准化,保证农产品安全高效生产和安全的可追溯性。

三、新型 “产地直供+中央厨房+标品”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发展

产地直供+中央厨房+标品的这种运作模式在西方已经发展起来,结果国外的经验以及中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实际情况,未来发展这种运作模式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在供应链的上游中,需要企业需要利用合作社集合分散的农户形成大型的农产,并与之产生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的农产品产地直供的模式;其次,在我国国内目前已经拥有蜀海、西贝等这类全国性专业化极强的中央厨房遍布全网,可利用这类专业的中央厨房进行加工,包括清洗、切配、调料包,将一些非标品的农产品做成标准化的产品,通过电商供应链平台在全国设置中心仓和前置仓,24小时内送达餐饮门店、单位饭堂,或者通过新媒体的方式进行下单送达到消费者手中,实现足不出户享受美味健康的食品。

四、总结

未来中国城市周边的农场将越来越规模化,产地标准化,农民纳入农产公司进行标准化管理,逐渐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订单农业模式进行转型;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电商平台新媒体平台第三方物流的运作下,信息流、物流逐渐呈现标准化,消费者购买到的农产品在品控上能得到有效保障。

后疫情时代,宅经济已经越来越常态化,这背后带动的消费需求就是直接送到家的模式,从趋势上来看,中国将会具备实施“产地直供+中央厨房+标品”的条件,这种模式在未来几年可能会越来越普及,新的产地直供模式即将到来。

[1] 张利真,周坤超,张明,等. 我国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研究[J]. 标准科学,2020(4):46-50.

[2]张 倩.  疫情下标准化助推农产品产地直供模式发展[J].物流科技,2020(8):84-86.

[3]魏梦琴. 基于大数据的农产品产地直供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21(4):55-58.

[4] 王佳方. 智慧农业时代大数据的发展态势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2):124-128.

本论文是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