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技术与中后期田间管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1
/ 2

水稻种植技术与中后期田间管理探讨

马梦春,梁诗芫

曲靖市师宗县葵山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云南 师宗 655702

摘要:在水稻的种植生长时期,多种因素条件均会影响其最后收成的质量和产量。无论是准备时间段的技术应用还是中后期的田间管理,加强相应的业务研究都可以为水稻的正常生长提供一定保障。一方面提升了水稻自身的生存适应能力,使其更好抵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也可在长远上提升水稻产量,满足社会公众面的消费发展需求。本文即立足于以上思考角度,对水稻种植技术和中后期的田间管理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中后期;田间管理

伴随社会经济不断向前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农业技术水平也顺势不断提升,其中的水稻种植业正在优质朝向的道路上稳步迈进。从最初的品种选择到后期的成熟收获,每一个环节设置和工作安排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而,要想促使水稻种植生产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方面的相应研究可以说至关重要。不仅仅需要综合考虑水稻生产期间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状况,做好针对性的解决举措,同时也要充分运用科学合理的先进技术手段,确保采取的手段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目标。

一、水稻的种植技术

(一)合理选择种植品种

现阶段,市场中水稻可供选择的品种众多,不同地区乃至不同气候热量条件下的适宜水稻种均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特性。因而,结合实际情况和具体种植环境,科学合理地选择水稻品种,保证该品种可以在相应环境下充分生长和发育。其中,除了水稻的生长质量情况以外,也应注重一些其他考虑要素,譬如水稻种的抗病性,倾向于筛选抵御外界环境能力强的水稻种,做好水稻茁壮生长发育的前提和基础工作。

(二)正确处理水稻种子

确定具体的优质水稻种后,在播种前还应筛选出实际应用的优质种子,并对其进行正确处理。首先,应选择外表饱满且颗粒圆润的水稻种,剔除干瘪残缺甚至是坏损的种子。紧接着,为了尽可能保障水稻种的出苗率,避免不必要的影响,应对筛选得到的水稻种进行清洗,去除表面杂物和污物。通常情况下,播种前可将种子置于光照充足且适宜的条件下进行晾晒,促进其后期的发芽出苗。

不仅如此,播种前还可以混合适量农药制剂对水稻种进行拌种。此时附着在水稻种表面的农药可以发挥杀菌灭虫的功效,使得潜在的土壤病虫对水稻造成负面影响进一步降低。在此期间,可适当配合消毒工作,借助高温消毒法或者药水消毒法,达到杀菌目的。

(三)整地工作

当前,现代化农业已然实现机械化整地规模,水稻田整地方式涵及粗耕、细整、盖平等等。而且,上述方式均可十分有效地改善水稻种植区域的整体环境,待完成整地工作后遂即开始全面播种环节。为进一步确保稻苗拥有充分的生长空间,需合理布置种植间距,使其接受到足够光照,并得到良好通风。除此之外,在水稻整个生长周期内都需定期除草,尽可能降低甚至说几近避免杂草对水稻汲取养分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科学有效插秧

    作为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插秧工作也有许多要点需要格外关注。第一,控制稻田地中水量,水分不可过多也不应过少,确保其总量适合水稻萌生以及有利于后续一系列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稻田地内土壤的的质地情况也需控制维护在软硬适中状态,在机械设备正常运行的同时也应确保稻苗可以处在直立状态。第三,照顾到水稻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应事先完成施肥工作为土壤肥力提供保障。第四,具体插秧时留意稻苗插入土层的深度和整体插秧密度,并根据后续实际生长情况有效调整。

二、水稻的中后期田间管理

(一)管理水稻种植水层

在整个水稻生长历程中,浇水是其中的重要田间管理步骤。而水稻生长分蘖期的汲水量,具体表现在彼时稻田水层的深浅如何,也影响着水稻最终生长发育结果的好坏。结合水稻喜高温宜多湿的生长习性,分蘖期应使用浅水灌溉的方式,并且灌溉频率维持在较高程度,具体深度以2-4cm为宜[1]。而当分蘖期稻苗达至高产有效穗数的约莫80%阶段时,就需转变浇水方式,改为排水晒田的策略手段,以控制无效分蘖程度。期间为控制土层含氧量,也可适当采取措施增加水稻株茎部分的通透性,进一步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 及时防治病虫害

   现实种植过程中,水稻可能遭遇的常见病虫害类型较多,例如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等。一旦稻田内发生这些病虫害,就会导致水稻生长和最后产量质量方面出现不容忽视的危机状况。因而,需仔细了解各种病虫害的爆发规律及表现特点,联合以往种植时候的病虫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和统筹研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系列预防举措。

    实际操作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选取优质稻苗,前期充分杀菌消毒,从源头上防控病虫害。第二,注重后续生长期的管理防控,施加药剂时控制计量水准,保证用药得当且合理。此时,考虑到病虫害类型多样,各种病虫害可能出现的时间也不尽相同,这在增大防控病虫害工作难度的同时也为具体举措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效掌握好最佳施药时间节点,以保证防控病虫害的治理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三)预防水稻后期倒伏、早衰及贪青问题

当水稻生长至后期,会面临诸如倒伏、早衰以及贪青在内的多种发育问题。

倒伏主要包括根倒和茎倒两种。前者多由根系的不良发育导致,具体表现在扎根深度较浅,外力侵扰时不能够向稻苗整体提供有效支撑。茎倒状况则是源于水稻的纤细茎秆,此时的茎秆不能够担负起植株上部稻穗的重量,从而稻苗整体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倒伏。

早衰作为水稻生长发育后期的常见问题,多因前期稻苗生长速度过快所致。与此同时,水稻肥料方面的供给情况,像是肥水管理不充分,氮磷肥料数量补充不全面等等,均会使得水稻不能充分吸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从而出现早衰状况。此时,可适当控制水温条件,比如适当增加水温以确保水稻生长阶段所需水量的充足。

贪青问题则多因水稻受到了外界环境影响,如寒潮、旱情等。另外,不充分的光照会使得水稻无法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实现有机物积累和谷物成长,因而也会使得水稻出现贪青状况。不仅如此,过量的施肥也会起到相反作用,导致水稻贪青情况。而为了有效规避贪青情况的出现,实际种植管理过程中需掌握好水稻的施肥灌溉频次,防止数量过高或者施肥时间过晚。

(四)适时收获成熟水稻

    水稻的中后期田间管理不仅仅局限于水稻的养护管理,而且也包括让成熟水稻颗粒在合适的时机完成收获。根据气候热量条件的动态变化,需人为调整种植管理策略,促早熟防早霜。过早的收获水稻较易导致水稻颗粒中青米占比大,颗粒不甚饱满,甚至总体产量也不尽人意,而收获过迟容易让水稻颗粒脱落损失或者在穗上就发芽,与理想效果相悖。因而,准备收获水稻时应注意观察水稻田地里水稻的茎叶生长状态,倘若90%及以上的水稻茎叶已然变黄,颗粒饱满并且谷物光泽成色良好,彼时就可以进行收获[2]

结语:

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农作物之一,水稻的总体产量和质量水准可谓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也是和种植地区的农业发展乃至经济水平建设息息相关。要想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保证质量,达到水稻高产的最终目标,可以从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两个角度采取相应举措。综合上述一系列的总结分析,把握各个环节步骤并遵循合理适当的原则要求,如此全方位、多层次地将科学手段全周期、全流程地覆盖好水稻生长应用的全部阶段。

参考文献:

[1]宋春香.水稻种植技术与中后期田间管理[J].现代农村科技,2020(10):17-18. [2]张春林.水稻种植技术与中后期田间管理探究[J].农村科学实验,2021(2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