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学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时代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30
/ 2

民居建筑学学科理论研究的新时代探索

曾庆龙

身份证号:440182198808100011

摘要:民居建筑学的研究对象是特定时空范围内的人民居住现象及其演变规律。新时代民居建筑学在多学科融合与交叉的背景下,呈现出以居住性建成环境为核心,以古今城乡聚落的建成环境为主导,以人民居住性为本质的一种学科发展进路。新时代民居建筑学发展,不仅要注重对人居环境学科“居住性”核心要义的关注,也应积极尝试融入国际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自学科与多学科融合发展浪潮,通过学科建构与理论阐释以丰富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内涵与外延,完善研究方法与学科理论体系。从民居建筑学“民”中的“民族性”“民间性”“人民性”以及“居”的“居住性”四种理论属性入手,探讨新时代“民居建筑学”学科建构视阈下的基本理论问题,明确其在新时代的多学科融合特点,提出当前阶段民居建筑学学科理论建构与科学阐释可着手的三大任务,尝试共同开拓新时代中国特色建筑学学科建设及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中国路径。

关键词:民居建筑学学科理论属性

一、新时代民居建筑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四种属性

(一)容纳民族居住建筑的理论属性:民族性

“建筑本是有民族特性的,它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表现之一”。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性是新时代民居建筑学理论研究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特定地域、族群的民族性的特殊性是世界性问题的普遍来源。民族性构成文化演化的内在基因,表现着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普遍性和一元性特征。关于民族性或民族主义问题的关注缘起于西方,而大陆民族问题研究因国内历史阶段的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学科视角下如容纳政治经济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融合问题与研究现状。换言之,国内民族问题研究或文化民族性问题的提出呈现出国际学术研究不同的脉络与观念。学界普遍认为,民系是民族的一种分支,但从民族学、人类学或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民族民系得出的结论或许仍有差距,目前民族居住的民族性研究还面临着民系与族群的跨越,从文化区系延伸出的文化地理类研究也在积极建设,而国内延续至今的区系模式研究仍面临与国际新理念交叉问题,诸多概念与关系仍面临学理阐释难题。但民族性与时代性在新时代是共存的。国内民族居住建筑包含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居住建筑,其研究对象与内容吻合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体系,但又呈现出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于地理生态、文化源流等都有关系。坚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是新时代民居建筑学民族性特征存在的基础。根植于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进行新时代民居建筑学的学科理论研究,可以更好地回应并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学科、学派和专业的民族性、继承性问题。新时代民居建筑学理论研究应积极回应这一极具时代特征的民族性问题,处理民族居住与地域居住的关系,在民系民居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扩展,在古今城乡聚落居住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分析研究中明确学科即有的民族性理论阐释与学科理论体系建构。

(二)容纳民间居住建筑的理论属性:民间性

民居建筑的“民间性”主要从地方居住建筑的文化体系特别是传统文化体系中所作出的属性界定。就学科而言,民间性往往与民俗学及文化人类学有密切的关系,而当代民间居住问题则可扩展到社会学研究上。关于“民间性”的讨论似乎离不开其与乡土性的关系。“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费孝通对乡土性问题的界定更多的基于农业社会的村落基层而言。当代面临着自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变,而此范式下衍生的“乡土性”问题在城乡二元论争中也面临挑战。目前对当代城乡居住现象的关注呈现出与传统城乡居住现象不同的复杂性,呈现出一种社会学问题的趋势。而在建筑学科或人居环境学科对居住形态、空间或文化的关注上,联结时空的民间性或许更加贴近传统民间居住与当代人民居住现象,而体现出大众需求及其审美取向,是多学科的融合。民居建筑的民间性主要体现在营建主体的地方化、承传发展的继承性以及环境审美的世俗性和通俗性上。民居建筑的民间性往往并不与官方界限明晰,未必会呈现出明显的建造现象鸿沟。民间性的界定往往是宽泛的,民居建筑的民间性探讨更多地倾向于一种广阔的范畴指向。民间的提出,往往存在着与地域性、乡土性、通俗性的黏连不断的关系,又不可隔断其与民族性、人民性的关系。当然这种地方性与通俗性往往是在传统儒家主流思想影响下而衍生存留的,其与雅文化的关系也非不可兼容。国内民系民居研究方法中对方言语系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学界对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的民间性关注。方言中蕴含的民间文化精神不言而喻。目前新时代民居建筑学建构从自学科的形式、空间、技艺、经验、审美等源流、演变方面去研究民居建筑的民间性往往比仅局限在特定人群身份、角色去界定更加具有学科属性与科学价值。

(三)容纳人民居住建筑的理论属性:人民性

“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人民性”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理论范畴,从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性”与“人民性”的理念源流中可以看出“人民性”概念所容纳的特定意识形态意涵。习近平总书记文艺理论讲话中提出的“以人民性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对文艺研究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对新时代人居环境与文化的设计与营建也具有显著的精神引领。

(四)聚焦城乡居住建筑的内核属性:居住性

居住现象是民居建筑学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围绕“居住性”产生的古今城乡人居主导的建成类环境都是新时代民居建筑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对居住性或宜居性的关注较为热烈,在外文上亦有Livability3与Habitability等的译法与研究。2021年第二十六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的召开,也回应了民居建筑学宜居性4研究的关注热点与发展重点。国内关于“居住性”或“宜居性”的学术探讨似乎与城市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涉及城市居住区、城市历史街区、城市绿地等,而乡村(村镇)宜居性的问题研究也随着政策导向与实际需求逐渐增多。综合看来,城乡社区的居住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关于城市宜居性的评价体系研究与建筑环境的宜居性改造实践也受到颇多关注。

二、新时代民居建筑学学科理论研究的三大任务

新时代民居建筑学学科理论建构,在当前阶段,可聚焦如下三大任务:第一,基于即有经验成果对古今城乡民居建筑进行综合性时空演变的体系框架与营建谱系研究。第二,基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建构新时代“民居建筑学”学科的多层次科学理论体系。第三,立足文化自信兼以国际视野寻求新时代“民居建筑学”理论的多元化科学阐释路径。如上三大任务的提出是阶段性的。首先,是通过对既有古今民居建筑的历史经验在尊重历史、反映真实的思考下总结梳理其时空发展框架与源流脉络谱系;其次,在新时代民居建筑“理论-实践”全面研究的过程中,综合历史研究、理论维度、规划设计、遗产保护、更新实践、环境技术等方面,进行融合交叉,形成多层次、多向度的聚焦人民居住的科学理论体系架构;再次,在新时代民居建筑“国际-地域”综合研究中,结合理论研究,容纳国际视野与方法,进行多学科、多元化的科学理论阐释路径探索与科学理论阐释方法找寻。需要提出的是,“以何释中”问题一直是中国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新时代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也更加突出。以中释中或中西融合的适宜路径能否被找到并得到广泛认同,路途还很遥远。

结语

总之,本文首先通过对民居建筑学中“民居”一词的破题,进行对居住性(宜居性)的聚焦,融合“民族性”“民间性”“人民性”的理论属性后,呈现出一种“人民”“居住”“建筑学”的发展导向,也形构了一种新时代民居建筑学发展的新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阐释逻辑。通过对不同的属性叠加后,也可看到民居建筑学一种“聚焦主体、融合交叉”的学科未来发展走向,而且这一走向是上下兼容的。需要提出的是,民居建筑学的科学理论特性是容纳以上四种属性而进行的,本文关于理论属性的问题仅为初步提出,在日后将进行更加系统、完备、准确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建构。

参考文献:

[1]李杨文昭,柳肃,肖灿.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居研究与建筑学话语关联研究[J].新建筑,2021(01):99-103.

[2]仲文洲. 形式与能量环境调控的建筑学模型研究[D].东南大学,2021.

[3]周亭余. 宜居视角下黑龙江省生土民居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

[4]陆琦,刘国维.民居建筑学刍议[J].南方建筑,2020(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