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女性通往成功的重要因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30
/ 3

韧性:女性通往成功的重要因素

王璐莎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省杭州市,310058

以坚强韧性迎接挑战、应对风险、实现目标,是女性发展的重要命题。在心理学领域,韧性是一种心理特质,亦称心理弹性、复原力、抗逆力等,指曾经历或正经历严重压力、逆境的个体,其身心未受到不利处境损伤性影响或愈挫弥坚的发展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愈加意识到心理韧性在事业成功和价值实现中起到的内在关键作用,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她们从失败经验中反思学习、汲取成长力量的卓越心理品质受到举世瞩目的关注和赞扬。“妇女能顶半边天”,在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大量优秀女性身上,我们都可以觉察到“韧性”这一宝贵特质。

韧性图鉴

韧性,是女性追求自我实现的底色。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女性运动员还不被允许参赛。而在国际奥委会的大力倡导下,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参赛女性已经达到了48.8%,成为历届夏季奥运会女性运动员参赛比例最高的一次。女性运动员让我们认识到,体育精神不仅仅是更高、更快、更强,也可以是优雅、平衡和协调无论是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女排精神”,还是北京冬奥会大放异彩的“天才少女”谷爱凌,亦或是46岁再次站在奥运会跳马赛台上的体操名将丘索维金娜……女性运动员以自身的拼搏改写了竞技体育的历史。她们挑战人类生理极限和精神潜能的过程,充满汗水和泪水的艰苦淬炼,更不乏训练状态的高低起伏、不绝于耳的质疑诘难。然而,女性运动员们用凌厉不屈的眼神、健实有力的身躯,证明了自己的无限可能

韧性,是女性勇攀科研高峰的支撑。一直以来科学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男性主导的领域。尽管如此,女性科学家仍一直从事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文化等各领域的研究,为科学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物理学家吴健雄用β衰变实验证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让李政道、杨振宁的理论不再仅仅是构想,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天文学家叶叔华主持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建立了我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网,有“北京时间之母”之称;考古学家樊锦诗驻守敦煌四十余年,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这些女性科学家们始终饱含拓宽未知边界的信念,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韧性,是女性造就社会价值的注解。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了武汉。面对未知的危险,全国4万多名医护人员不畏险情、勇担重任,在除夕夜离开家人、驰援武汉,冲向疫情第一线,而其中女性占比达到了三分之二防护服和短发虽然淡化了她们的女性特征,口罩和护目镜在她们脸上留下一道道压痕和伤口,但却展现了危难时刻女性“疫”无反顾,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巾帼担当抗击新冠疫情的防线里,不仅有女性流行病学家、科学家、医生和护士,也有妇联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巾帼志愿者、建筑工地女工,她们都是在抗疫斗争中逆向前行的女英雄,牢牢构筑起了抗击新冠疫情的防线。事实上,在志愿服务、航空航天、基础教育、创新创业、脱贫攻坚的各个领域,都有女性力量发光发热。张桂梅、王亚平、黄文秀……许许多多优秀女性的名字,汇聚成新时代女性的靓丽缩影,成为后来者们汲取力量的源泉。

韧性理论

韧性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心理学强调生理基础和个人特质,社会学强调社会互动和适应过程。目前,心理学界对心理韧性的界定大多数围绕“弹性”“逆境”“积极应对”“复原力”等展开。心理韧性主要与个体特质能力相关,这些品质包括强大的内驱力、自我效能、乐观自信、热情耐心。有些研究和神经生物学相结合,通过研究脑成像、头发皮质醇、基因组等神经生物学指标来研究个体心理韧性水平。有些研究侧重于能力特质的测量,比如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心理韧性量表 (CD-RISC),包括个体能力、忍受、变化接受度、控制、精神影响等维度。有部分研究表明心理韧性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即心理韧性越好,主观幸福感就越强;同样也有关注心理韧性和各类障碍的相关性,心理韧性与个体的抑郁焦虑程度、创伤后应均呈显著负相关。

持“社会生态学”视角的研究认为,心理韧性应放在互动的、环境的及多元文化中理解,强调“人在情境中”。放之于家庭中,韧性会受到家庭结构、家庭观念和家庭氛围的影响;放之于社会中,共同的态度、价值观、目标、精神信念会影响韧性的形成。这类观点认为心理韧性并非一种稳定的个体特质,也不仅取决于特定的基因或大脑结构,还取决于压力源的性质和其他生活环境因素。曾有研究表明个体在成功应对压力事件的过程中会出现4个变化人生观层面的改变、新优势或能力的出现、对未来压力源的部分免疫以及表观遗传学或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

增强韧性的方法

按照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女性的韧性不仅是一种能力特质,还更多地依赖于与个体相关的社会和物质生态,这为促进积极应对挑战,建立家庭、工作、社会支持网络提供了方向和策略。那么女性可以通过哪些训练,寻求哪些支持来增强自己的韧性吗?可以尝试下面几个方法。

其一,增强心身弹性,培养积极健康情绪。心身弹性是一种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压力的能力,使人能够在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以最小的心理或生理成本有效地发挥作用。研究表明心身弹性强的人应对逆境的能力往往更强。Stress Management and Resiliency Training (SMART)心身疗法是Benson-Henry身心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Mind Body Medicine)经过40余年临床实践经验而开发的压力管理和心身增弹训练教授各种不同的技能,包括身心技能、压力管理技巧、认知重新评估和适应性应对技能(认知行为疗法、接受和承诺疗法以及积极心理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睡眠、锻炼、营养和社会支持)以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正念、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复原力[1]积极心理学领域实践者Shawn Achor在《快乐竞争力:赢得优势的7个积极心理学法则》一书中提到,人人都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相关训练来成为快乐的主角,例如建立“成功围绕快乐转”的新秩序,改变事业取向与心态的关系,记录每天发生的3件好事,练习ABCD(事件、想法、后果、反驳)模式的解释来从逆境中看到通往机会的途径等[2]

其二,自我反思修炼,培养理性思维具备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的人终将获得成功,其中涉及一个重要话题就是如何控制不良情绪。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Albert Ellis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中提到,外界事物不是引起人们焦虑的直接原因,而仅仅是一个触发点A,从A到产生焦虑心理C中间还有一个元素B,那就是人们对A的认知。思考导致不良情绪的具体认知B,思辨推导找到B的不合理之处,焦虑的情绪便会有所缓解。人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反思”就是要从错误中习得经验,但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在整个生命成长周期中,“反思”更强调的是从成功的经历中学习与成长[3]。Jo Owe《韧性思维》一书中谈及了WWW法(What Went Well),当你完成一件很不错的事儿之后,你应该学会反思并找到其中做得好的地方和原因,从成功中找方法,一种可复制、可操作的方法,更关注下一步行动,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有助于拓展思维,让人们既不自满也不自责,专注于找到更好的方案[4]

其三,倡导崇尚协作、弹性管理的组织文化。这是一种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管理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留有余地”。契诃夫在《小公务员之死》中描述了一位怀疑自己得罪将军的小文官,在遭到将军的呵斥后竟一命呜呼了,也许是因为他内心极度自卑,心理承受能力差,但这与外界极端恐怖的统治也有一定关联。女性更偏向弹性与协助的组织行为模式,研究表明,女性的某些特质在弹性管理中有天然优势,如善于沟通,易创造活泼、和谐的氛围;感知细腻,敏于事而慎于行;想象力强,易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思维持久力强,有耐性,更能坚持等等。管理学家Henry Mintzberg提倡“无声管理”模式,倡导激励、关心、潜移默化和主动性,这种管理模式通常崇尚以情感为纽带,以精神为寄托,即组织成员润物无声地融入集体,主动了解、参与、推动进程。在开放团结、相互尊重和信任的组织氛围中,女性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容易激发,亲和力、沟通力、决策力上的潜力也更容易被唤醒[5]

其四,构建社会支持性系统和积极性同伴关系。积极的社会联结、强大的支持性社会系统更有助于人达成目标。传统的理解是,比起男性,女性力量性更弱,受社会尊重程度更低,容易受家庭和社会多重身份的阻碍和羁绊,因此只有营造一个女性角色更受尊重、可持续发展社会风尚,女性才能释放潜能,大胆发声,施展才华。女性对社会支持性系统的感知包括物质上的帮助、人际关系、情感上的支持等。国内妇女团体长期关注女性的这一需求,曾提出为女性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性体系的建议,包括从身心健康平台搭建、社会组织支持系统的完善、家庭保障的落实、妇联等女性社团的集合,以及女性个人素养提升等各方面进行突破。通过关注女性发展和特殊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各类社会力量,加强社会服务,支持和帮助女性享有出彩的人生,增强女性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积极向上的韧性心理帮助女性始终保持蓬勃有趣的生活状态,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通向幸福与成功之路。祝愿每一位女性都能坚韧地冲破每一层阻碍、踏过每一条坦途,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1]Dossett ML, Needles EW, Nittoli CE, Mehta DH. Stress Management and Resiliency Training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A mixed-methods, quality-improvement, cohort stud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20;2021;63(1):64-8.

[2]Achor, S. (2011). The happiness advantage: The seven principle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at fuel success and performance at work. Random House.

[3]Ellis, A., & Lange, A. J. (2003). How to keep people from pushing your buttons. Citadel Press.

[4]Owen, J. (2019). Resilience. Pearson UK.

[5]Kumar, P. (2015). An analytical study on mintzberg’s framework: Managerial ro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nagement & Business Studies, 2(3),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