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美育教育,增强德育实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推进美育教育,增强德育实效

谢世进

东莞市石碣实验小学 

【摘 要】通过分析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德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以美育为抓手,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营造美丽育人环境, 让师生感受德育内容美;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让师生欣赏德育静态美;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创造德育形式美;挖掘美育资源,实现德育行为美。

【关键词】美育   德育   实效性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道德教育的实质是塑造一个健全的人格,给个体带来幸福与和谐,它应该遵循教育对象内心自觉自愿的规律。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所看到的德育是一种灌输与强迫,缺乏学生的自觉性,这使得德育实效性不明显。

问题之一:德育开展表面化,脱离学校实际。在现行的教学工作中,存在“重视智育、漠视德育、淡化美育。”品德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在课程设置上,多体现不出美育的内容,即使课程中有所体现,但在现在还是分数为重的情况下,德育的开展举步维艰。

问题之二:德育活动形式化,脱离实际行动。目前各学校的德育活动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追求一时的热闹,往往把德育活动搞成户外的讲课。例:如开展学雷锋活动,就带学生去扫扫大街,雷锋月一结束,好事也随之结束。这种道德教育形式化的做法,不仅是学校,整个社会都存在做道德秀的问题。

问题之三:德育内容简单化,脱离学生实际。内容上缺乏前瞻性,方式上缺乏创造性,方法上缺乏创新性。从内容和形式上降低并拓宽德育的门槛,无疑比高举德育的大棒更有效更人性化,其境界也更高。

二、以美育教育抓手,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学校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营造美丽育人环境, 让师生感受德育内容美。

我校开展正文化以来,我们对传统的德育模式进行了大胆的变革,走出灌输模式,努力使德育内容呈现教育规律,开发教育资源,创设美育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纳蕴涵于其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1.营造校园环境美

结合学校校训“蒙以养正”,提炼成虚心有节、刚正不阿的竹子精神。竹是高雅和清幽的象征。“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人们爱竹,不单是爱它的秀美,更因它的虚心有节,它那刚正不阿的性格,不畏风霜严寒,是人们毕生所追求的,也是做人的根本所在。

2.营造校园氛围美

“梅兰菊竹”是中国四君子,为了学习竹子刚正不阿的精神,我校大量栽种不同品种的竹子,张贴宣传,这些都是打造正文化的前奏。

我校将学校广场命名为“习正广场”,设正字墙,在习正广场的中央以黄底红字刻着一个醒目的“正”字,这个“正”字含义远长:

(1)“正”凸现校训中“蒙以养正”的核心,教育应重点培养孩子正确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正”字耐人寻味,其间艺术化地镶嵌着SJEP,这正好是“石碣实验小学”英译“Shijie Experiment Primary School”的第一个字母。(3)“正”字图案构思巧妙,笔划粗细不一,凌角分明,象征着不同个性的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用爱心、耐心和平常心去尊重他们的个性,悦纳孩子的差异,实行扬长教育。

(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让师生欣赏德育的静态美

学校校道命名为“蕴正路”,在蕴正路两侧种上桃树和李树,意寓着“桃李满天下。”校道旁边设办学理念宣传栏,学校的植物园命名为“正大方圆”,在学校标识礼品袋和校刊《竹韵》印上我校教育愿景:育人虚心有节,润物厚德无声。红领巾广播站广播校园“正能量”新闻等等。在教学楼宣传栏设有“学生学习楷模”和“教师育人典范”,营造正环境,让师生随处可见“正能量”。

1.将人文环境美主动地呈现给学生

学校倡导以高尚师德感染学生,以师情带动学生,学校的校风正身、正心、正言、正行。教风:正己正人,见贤思齐。学校,每个课室门口设“本周星光灿烂”,每班的进步之星、才艺之星、劳动之星进行展示,让同学学习。教学楼四楼宣传栏设“勇于担当,争光添彩”,将六年级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介绍。习正广场设宣传栏,展示学生风采,师生笑脸。在习正广场的宣传栏上,展示“最美校园”,“最美教师”、“最美学生”等。在教学中对学生更多是使用大拇指,学生欣赏教师,老师欣赏学生。优美的语言像一股暖流温暖着学生的心。

2.将德育内容美生动地呈现给学生。

对学生进行远大的教育理想是德育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呆板的说教让学生难以理解,更无法接受。每周一星,让学生轮着在国旗下讲话,发表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学习体会,同龄会容易接受。通过开展富有创意的教育活动,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真实而美好的道德体验情感体验,共同奏响人类美好情感谢的乐章。一次次美育活动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欣常中进行道德学习,感受人生的美丽。

(三)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创造德育形式美

1.调动学生参与美育的积极性

我校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在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积极地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举行全校性的学生“养正杯”书竹书法比赛,五六年级开展“勇于担当”磨砺教育活动和 “习正杯”画竹绘画比赛,四至五年级的学生“养正杯”写竹征文比赛,“养正杯”赏竹中英文手抄报比赛、数学科崇正杯、习正杯、养正杯竞赛等。

2.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

在今年的六一儿童时,我校向家长发出邀请,邀请家长到学校和孩子一起参加游园活动,有“亲子拔河”,“二人三足”、也有家长和孩子一起做那水果拼盘,那一天,孩子与父母玩得最开心,这些活动拉近了同学、家长、老师之间的情谊,是它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团结合作。每个班都建立家长群,对于学校的安全,教学等问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

(四)挖掘美育资源,实现德育行为美

我们认为,德育过程既应有静态的晓之以理,更应注重动态的品德践行,通过学生亲自去参加实践,缩短教育内容与学生需要的时空距离,从而使他们领悟到德育的含义,并在今后的生活中身体力行。

1.营造美的校园德育氛围,让学生乐于实践

为了让学生珍惜粮食,大队委通过“投标”的形式,学校将北门的一块空地开辟出来让学生尝试耕种,让孩子体验种植的乐趣,写种植日记,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每两个月都会评选出“星级”菜地。开展种植最美“小花篮”活动,学校的围墙内外都设有小花篮,每个班都分有四五个小花篮,每天都有种植小能手浇水施肥,每周都有老师检查评比,学期末评最美“小花篮”、“最佳种植能手”。为落实“学正习正,敏而好学”理念,我校从“梦想在这里启航”的高度出发,增强了德育的时代感和渗透力。

2.让美育走进课堂让学生鉴赏德育美

在教学中,教师以课堂为平台将“美”的课程阐释的淋漓尽致。语文课上,培养孩子们的赏析能力,帮助其发现文字的魅力;数学课上,锻炼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使他们能够发现数学王国里的图形美、规律美;体育课上,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开发不同的内容,使他们能发现和享受到运动的矫健之美;音乐课的婉转、美术课的瑰丽、劳动课的精巧等等。

参考书籍:

1.陈小波,《广东教育)》2009年第2期P21,《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创设特色育人环境》

2.冯国文 , 任洁,《珠江三角洲学校教育现代化模式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3.丁安廉,杨茹,《美丽的德育在课堂》安徽教育出版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