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安保队伍问题分析及提升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新时代高校安保队伍问题分析及提升路径

陈婧

浙江大学安全保卫处    杭州

摘  要:高校安保队伍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安全工作的质量和成效,本文旨在通过对安保队伍现状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围绕提升路径开展探讨,并提出改进意见建议,以更好的发挥安保队伍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支撑保障作用。

关键词:高校安保、调研分析、存在问题、提升路径

新时代安全工作是保障高校安全稳定的根本基石,安保队伍作为“人防”建设的核心,在安全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冠疫情防控以来,安保队员的门岗管控成为了校园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对高校安保队伍的现状问题进行调查、梳理及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提升安保队伍建设水平对于推动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安保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1、安保人员文化程度低,队伍结构不合理

高校安保人员普遍存在“一低一差一高”现象。保安人员学历偏低,基本都在初中及以下水平,高中及以上水平人数非常少;同时安保人员工资待遇差,职务晋升通道匮乏,存在付出与收入不平衡的矛盾,使得队员没有工作积极性,存在“混日子”心态;且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五十岁以上的中年人占比较高,少有青壮年从业力量,队伍的综合形象欠佳,以Z大为例,据统计45周岁以上的安保人员比例占到了62.4 %,30周岁以下的安保人员比例仅占10 %。

2、保安队伍综合素养较低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安保队员长期处理一线师生员工的安保问题,工作内容大量繁杂且机械重复,但在师生尊重、共情理解等精神层面的获得并不对等,致使他们对从事的职业没有认同感、荣誉感;文化较低、年龄偏大等造成安保队员现代化办公技能、组织沟通协调等信息化工作处理能力整体偏弱,随着越来越高的信息化、数字化要求,将无法适应新时代高校安保工作;此外人员流动性大、社会地位低、队员之间的协作默契欠佳、个体能力客观上存在差异、紧张的工作氛围、较弱的弹性休息机制、不定时的额外加班、情绪排解途径欠缺等因素影响,使得整个安保队伍综合素养提升困难。

3、缺乏专业化训练,工培矛盾日趋严峻

由于准入门槛低,安保人员自身职业素养较低,且实行安保服务外包之后,保安公司除保障保安人员的数量外,在专业化培训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加上学校之间重视程度不同,经费投入差异,个体对培训的认同及配合度差距等,均导致队伍无法保证充足的训练输入,高校保安人员的服务水平较难提高。特别是工作上岗期间,随着各类大型活动与执勤任务的不断增多,为优先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序运转,工培时间冲突越来越明显,使得日常训练次数与训练强度无法保证,甚至出现“重任务,轻训练”的现象。单纯依靠高校自觉自行组织的常态化训练,已无法满足日益提升的专业化安保需求,队伍的建设步伐缓慢滞后。

 4、安保服务公司与高校之间沟通机制不顺畅

目前高校安保一般采取服务外包模式,这导致很多安保服务公司在合同中标,按照要求给高校派驻保安之后,后续的跟进与管理不及时、不到位,甚至缺失。事实上安保人员在高校直接从事具体工作,很多工作细节上的要求都与高校紧密相连,保安归属公司和高校双重管理。但在实践中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导致安保服务公司和高校双方对保安监管不到位,沟通不及时,缺乏长效沟通机制,影响安保服务质量。

二、增强安保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1、严格准入,完善优化队伍结构

通过建立教育行业从业申请人违法犯罪记录信息前置查询制度,严把安保等从业人员的“准入关”,筛除不宜或不得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降低用人源头风险,切实做到将风险防控关口前移。创新高校用人制度改革,因情制宜制定用人政策,合理设置条件提高安保人员待遇,吸引年轻人、学历较高人才从事高校安保工作,促进老中少人员合理搭配,如设置校园安防专员,参照校内劳务派遣员工待遇招聘,吸引退伍士兵、退伍大学生等精干年青人员担任;或设置全校大后勤范围内的平安单位及平安个人奖励,坚持普惠原则,将自筹发放的奖金同样惠及安保人员,形成“待遇留人,感情用人”的良性用人机制。

2、 全面提升,强化正向激励机制

着重正向激励机制的探索、创新。加强人文关怀,增强安保人员的归属感,提升安保格局与主动参与意识。可根据实际将部分安保队伍管理纳入学校统一范畴,如将安保队员纳入学校工会组织,参与工会活动,享受学校工会成员待遇,以加强身份认同,让队伍坐得住、稳得住。加强安保人员思政工作,创设适合安保人员的思政教育,要站在服务高校发展全局的高度进行思索,从内容形式、内涵、机制等多维度开发思政资源,针对安保人员要重点提升“服务师生”“忠诚可靠”“积极向上”等职业道德素养,循序渐进地将安保岗位职责规范融进思政教育中,不断挖掘潜能。还可利用高校党建组织优势,创造条件发展安保党员,树立先锋模范、职业标杆,将安保人员加入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在紧张机械重复的工作之余,从组织中加深体会、收获教育、增添职业价值感。

3、统一标准,建立培训考核机制

充分发挥安保服务公司的主观能动性,结合高校实际需求,以安保服务公司为主,高校训练为辅,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机制。安保服务公司要确保每个安保人员在上岗前,都已通过岗前培训,在上岗之后也应当定期对安保人员开展专业培训,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培训,也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培训,比如治安、交通、消防、应急处突培训,各种防爆器材、消防器材、消防自动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的操作方法,以巩固和提升安保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水平。培训结束后要对安保人员进行相应的考核,来检验学习情况,同时也要有奖惩措施,从而激发开展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平时安保人员任务重,培训时间及强度不足情况,可利用高校寒暑假进行集中培训,或由校内专业干部带训,或邀请专业公司进校集训,定制针对性、实战性较强的培训课程,全面提升队员综合水平,通过不断尝试,调整并固化培训频次、课程,考核标准等,以建立长效机制。

4、强化沟通,齐抓共管队伍建设

高校安保人员体量较大,因此安保服务公司在中标之后,除向校方派驻安保人员外,还需派驻较为固定的管理人员,负责安保人员日常管理,并建立适合学校的队伍管理机制,同时校方要根据合同要求,严格落实监督考核权,实践中双方必须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形成管理合力,切实解决安保队伍管理中的现实问题。比如校方要加强对新录用安保人员的资格审查和在岗安保人员的资格排查,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依法及时处理,切实保障安保人员的基本素质;校方可按照学校安保工作实际制定奖惩制度,对安保工作的好坏进行量化,实现奖勤罚懒。总之安保服务公司和校方要加强沟通合作,加强对保安服务活动的监督检查,切实做好保安的奖惩考核工作,共同提高安保服务质量。

未来,在高位推动学校安全防范建设的大趋势下,在全面落实学校安全责任体系建立、深化学校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运用信息化数字化加快驱动校园安全管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潮流进程中,安保队伍作为保障学校平安和谐发展的基础力量,其人员的稳定性、协调性、发展性将决定整体合力的发挥,也关系到学校立德树人的大局工作。因此与时俱进加强对高校安保队伍建设路径的探索意义重大,只有全面提升安保队伍,才能为学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助推学校更加卓越、更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泳鹏.高校安保队伍建设现状调研分析及提升路径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12):111-114,118.

[2]王建华,赵海.高校安保服务外包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湖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9,(18):133-134.

[3]王开,何铮.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大众科技,2019,1,(233):97-99.

[4]于越,冯建英.香港高校安全工作研究及启示[J].高校后勤研究,2012,(2):87-88.

[5]袁超.新时代安保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升[J].人才资源开发,202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