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3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

赵斌

四川鸿源环境检测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93

摘要: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尤其是水土流失问题,不仅影响水环境的生态平衡,而且对农业生产、抗洪涝灾害的能力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基于此本文对水土综合治理的作用及指标体系的构建、结合当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确保综合治理工程的高效实施,优化生态环境治理效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

水土流失不仅会导致土壤贫瘠、硬化,而且会加剧土壤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同时,水土流失会导致当地植被大量死亡,引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恶化问题。因此,为了保证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需结合水土流失现状,及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来遏制水土流失,保护农村地区的水土环境,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1、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水土流失问题往往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危害:一是破坏自然环境。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较大。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轻微的水土流失问题会把土壤中的养分冲走,导致其肥力降低,土壤质量下降,甚至会对地形、岩土结构造成破坏,容易引起土壤侵蚀问题。如果水土流失的问题较为严重,会把大量的泥沙冲刷进河流、湖泊中,其泥沙量急剧增加,导致水质下降,影响水资源的正常应用,且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还可能引起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危害,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平衡[1]。二是水土流失现象也会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农业生产产量下降,而且会造成耕地退化,导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危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此外,水土流失问题引起的泥石流、洪涝灾害,影响正常的航运、陆运等交通运输,不利于正常的社会运转。

2、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际意义

2.1促进生产力提高

近年来,经济水平取得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提高,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水土流失问题不断加重,从而给生态环境稳定发展造成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谐社会发展。因此,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及时做好生态环境治理。针对新时期生态治理来说,给予水土流失有效治理,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综合开发效率,并促使土地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进而推动生态环境发展,促使其朝着绿色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以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稳定生态环境,避免生态环境问题加重。同时,给予地区综合资源有效整治,能够有效提高各个资源利用开发率,促使粮食产量与粮食自给水平提高。除此之外,针对小型低产田或者开荒休耕地区经过绿色经济林种植后,可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稳定农民经济水平。

2.2促进生态效益稳定提升

因为各个地区环境条件均具有一定差异,导致水土流失治理对策制定存在差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手段较多,其中以林草土壤治理和工程性土壤治理技术为主要手段,通过治理手段干预,能够促使自然土壤结构逐渐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流域土壤降水渗透性,提高流域土壤降水储存性与蓄水利用能力,确保土壤水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2]。因此,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合理调控水土流失区域水资源,并有效延伸至生态环境治理中,以保证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稳定生态环境。

2.3增强流域拦沙能力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系统性与复杂性,尽管需要用较长时间治理,但是经治理后可以对流域坡地地形进行改造,增强降水拦蓄效果,同时可以促使坡面形态发生变化,降低坡度与坡长,以缩小水土流失面积,从而改善径流量,提高拦泥蓄水效果。近几年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均能够实现,水不出田、泥不下坡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水土保持效果。

2.4增强抗洪涝灾害能力

水土流失通过综合治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地表雨水径流能力,促使洪峰与洪水总量逐渐削减,减少其对土壤造成的侵蚀,同时可以降低泥沙淤积量,降低洪涝灾害发生概率,增强抗洪涝灾害能力。

2.5降低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农村耕地与水库,以农村耕地受到危害程度最高。现阶段农村人口数量较多,若是农田数量稀少,假设依赖于进口粮食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要求,高额的粮食价格将会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对于农村种植来说,只有拥有优良土地,才可以种植出优良农作物,并且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所以针对农用土地,必须要做好定期休养工作,实现土壤中养分堆积[3]。但是因为当前农耕土地量比较缺少,所以无法得到定期休养,促使农耕土地流失问题较为严重,雨水十分容易使泥沙渗入农田中,使农田土壤出现变化,导致水土流失,对周边水库造成危害,当泥沙逐渐流入到水库后,会使水库资源逐渐受到污染,从而给人们日常用水带来影响。

2.6助力乡村振兴

以重点区域为单元,以有效预防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目标,采取预防、监测和治理措施,加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统筹衔接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水利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周边土地利用价值,促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和治理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建设,最终达到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减轻自然灾害,维持流域生态平衡,推动乡村旅游发展迈向新台阶。

3、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指标体系构建

以四川为例,指标体系构建步骤如下:首先查阅相关研究初步厘定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选取的主要影响因素。水土保持措施区域适宜性评价应综合考虑自然指标和社会指标的整体性,将影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的生态与生产因子具化为生态环境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影响四川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生态环境因子有降雨量、土壤侵蚀力、坡度、坡长、植被盖度等。土壤侵蚀治理需求度是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土壤侵蚀现状是计算土壤侵蚀治理需求度的重要参数,而气象、地形、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是区域土壤侵蚀的主要控制因子,也是影响水土保持措施发挥效益的重要因素,必然影响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的取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府投入是水土流失治理技术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与自然因素相比,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易在短期内改变,能显著影响土壤侵蚀程度及其治理效果,也是影响区域土壤侵蚀治理需求度的重要因素,其中人口、耕地、经济、政府投入等的影响尤为显著[5]。水土保持功能分区是分类分区开展水土流失防治的重要依据,而不同的主体功能区水土保持政策与水土流失治理需求不同。开发型治理涉及的高附加值农业及农业现代化与交通基础设施高度协调,开发治理模式涉及的经果林开发存在较大的用水需求,距离水体越近、越适宜开展高效开发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气象、地形、土壤、侵蚀、植被、土地利用、农业发展、便捷程度、人口、经济、生态保护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选取主要影响因素。

再进一步通过对四川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情况的分析,在野外生态调查与历史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结合影响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选择的实际情况与数据获取的可行性初步筛选了评价指标,最后通过与四川省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研究院、等单位从事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与应用推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基层管理工作的专家、学者及基层技术专家反复座谈、讨论,最终确定四川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适宜性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准则

指标

生态防护型

高效开发型

权重

位次

权重

位次

生态环境

气象

降水量

0.0145

13

0.0100

20

地形

坡度

0.0725

8

0.0300

15

土壤

土壤有机质

0.0145

14

0.0900

3

侵蚀

土壤侵蚀等级

0.1304

2

0.0500

9

植被

EVI

0.0761

7

0.0525

8

NPP

0.0254

11

0.0175

17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率

0.1530

1

0.1009

2

经果林面积占比

0.0170

12

0.1009

1

农民收入

0.0047

19

0.0111

18

农业发展

GDP第一产业占比

0.0047

22

0.0343

11

人均耕地面积

0.0047

21

0.0037

22

农业投资

0.0047

20

0.0543

7

社会经济

便捷程度

与道路的距离

0.0094

17

0.0843

5

与水体的距离

0.0094

16

0.0843

4

人口

人口密度

0.0085

18

0.0101

19

农业人口占比

0.0255

10

0.0303

14

经济

GDP密度

0.0850

6

0.0336

12

财政一般预算

0.0850

5

0.0336

13

生态保护

水土流失治理度

0.0107

15

0.0094

21

生态治理投资

0.0907

4

0.0281

16

水土保持功能分区

0.0571

9

0.0468

10

主体功能分区

0.0964

3

0.0843

6

4、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

4.1治理观念相对落后

在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中,传统方法更注重的是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进行治理。传统方法虽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居民对绿水青山的需求,生态环境还是无法达到居民的要求。水土流失地治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内容,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促进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缺少明确的统一规划,各个部门在治理工作中更倾向于单打独斗,部门之间的沟通效果不佳,导致工作中出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情况,很难形成相应的工作体系,增加了治理工作的难度,治理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6]

4.2管理机制存在缺陷

水土流失的治理主要是荒地和耕地的治理及风沙治理,这些治理相对分散且难度都很大,给当地的相关监管部门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监管力度不够、管理工作不到位等情况,导致部分工程的质量存在缺陷。小流域的治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包括农业、畜牧业、水务等很多部门,工程内容十分复杂,对负责人的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很多项目在施工期间甚至没有明确的负责人,出现监管重复或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影响水土流失的治理效果。

4.3技术不足

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综合治理水平技术较低,科技含量少,很多治理工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治理,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率较低,对传统方法缺乏改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影响范围和效果,水土流失治理水平难以上升,成效不理想。此外,在具体治理工程中由于缺乏前期勘察和调研,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导致工程设计和实际需求严重脱离,不注重工程监督等,难以保障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持续发展。

4.4资金不足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资金消耗量比较大,但是治理工程的资金来源较为有限,主要是政府财政补助、群众自筹等方式获得资金支持,与综合治理工程的实际资金需求严重不符,导致水土治理效果受到影响,且由于资金管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难以达到投资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另外,由于资金不足,很多工程负责人为了应付上级的工程质量检查,往往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严重影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实际效果。

4.5缺乏制度监管

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需要占用一定的耕地面积,与农民、耕地之间的矛盾难以化解,而且缺乏必要的治理政策支持,导致水土治理工程难以顺利实施。此外,缺乏工程监管制度,部分人员为了降低工程成本,往往使用不合格的施工材料,为整体工程施工质量带来极大的风险。同时,在进行综合治理时往往会选择当地的工程队进行施工,其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较低,专业能力不强,施工纪律较差,往往出现违背施工程序、违反技术操作规范的行为,甚至随意降低施工标准,导致工程坍塌问题的出现。在进行苗木栽植时,购买低质苗木,成活率较低,水土保持效果不理想。

5、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

5.1狠抓前期规划

(1)把握流域实际情况,在对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和细致掌握以后,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也能更具有针对性地展开,实践中就要组织专业人员进入到实地,对流域内的自然生态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根据所得水土流失面积、农业生产、林草种植等数据信息,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科学组织设计,促使治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得到提升。

(2)开展工作总体规划,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顶层设计,实际开展工作也能游刃有余进行,实际操作中要先对流域水土保持目标进行明确,并联系流域内自然生态环境状况,对具体内容、采用措施、相关要求等进行梳理确定,在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有力指导的同时,该项工作也能深入推进。

5.2部门齐抓共管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仅靠水土保持部门发挥作用,无法取得理想效果,并且开展流域水土治理工作,需要投入的资源也非常多,这时候就要根据流域内实际情况,适当增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资金投入力度,并由当地政府出面对农业、土地、环保等部门力量进行全面统筹,并在协调配合工作中,营造良好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氛围,水土流失治理综合效益也能得到明显提高。另外,对相应工作机制进行建立和完善,并将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融入其中,可以帮助各参与部门准确认识到自身肩负职责,并将布置的水土保持治理任务贯彻落实到实处。

5.3突出开发治理

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突出开发性治理,就可以将生态建设和区域发展紧密融合起来,并在提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功能的同时,区域经济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实践中,就需要深入到地区实际,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并将开发性治理理念渗透到流域水土综合治理工作当中,通过建设基本农田、大力发展经济林、打造特色生态环境等,将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经济林果等相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治山治水与经济开发建设融为一体,还能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比如:在对四川省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时,就十分注重开发性的治理,并通过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联系起来,实现水土流失治理和流域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5.4调动群众参与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新旧媒体手段,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广泛宣传,在提升区域内人民群众流域治理思想认识以后,就可以吸引更多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当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资金人力不足问题,还能够提高流域治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则是加大政府部门政策制度扶持力度,比如以苗代拔、多干多补助、签订责任状等,可以进一步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积极主动性,并将治理任务真正落实到每一条流域,最终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也能得到有力保障。

6、结语

提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效果,能提升环境建设水平。针对实际的水土环境情况,应制定、实施科学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以显著改善当地的土壤环境,保障当地生态系统正常运作,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创造优质条件。

参考文献:

[1] 姚永霞.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措施分析[J].甘肃农业,2020(7):111-113.

[2] 赵娇娜.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12):97+99.

[3] 王丽霞.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

[4] 梁斌.论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及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

[5] 曹修森.基于改进信息熵的水土保持效应综合评价研究[J].水利技术监督,2022(2):123-127.

[6] 蒲朝勇.关于推动新阶段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中国水土保持,202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