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底圩茶生长气候条件及气象服务保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7
/ 2

浅析云南底圩茶生长气候条件及气象服务保障

王松麟 

云南省文山州气象局   663000

关键词:底圩茶;气候条件;气象服务保障

引言:底圩茶是以地名而得名的茶树品种和茶叶产品,产于云南省广南县底圩乡,种植和利用历史已有300余年,是底圩乡传统优势产业,也是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较多的乡镇之一。近10年来,底圩茶种植的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底圩茶作为底圩乡的支柱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产业优势的作用。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产业兴旺是重点,也是基础,更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本文拟分析底圩茶生长期的适宜气候条件,可以在茶树栽培时期,采取生产措施趋利避害,以提高茶叶的质量和产量。

一、底圩茶的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

1.自然资源与气候。云南省广南县底圩乡国土面积397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1915米,最低海拔698米,属高原山区。底圩乡纬度接近北回归线,光热充足,属亚热带气候,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8.9,年总降水量为1000125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320天以上。常年多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乡森林覆盖率高达73%,负氧离子含量高,附近著名旅游景区九龙山核心区拥有7000余亩的原始森林,是珠江水系西洋江、清水江和驮娘江的源头之一,全乡水系发达,有多条河流经过,高原气候造就了底圩乡规模庞大的生态茶园和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2.底圩茶发展历程。底圩乡有一座山名叫九龙山,当地人很早就在九龙山区发现和利用野生茶,壮语渣弄就是森林里面的茶箐茶的意思。《广南县志》记载:广南种茶始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最初集中于底圩村周围。清同治元年(1862年),底圩人杨春吉将茶叶和糯米同蒸,茶叶吸收糯米的香气后,再将茶叶装入竹简里进行烘烤,制作成香气浓郁、汤色橙黄明亮、滋味甘甜、回味悠长的竹筒茶,当地人常作为最珍贵的礼品敬送远方的亲朋好友。1940年,底圩乡平圩小组杨声福请木匠制作四方饼茶、八角饼茶的模型,正面印有福、禄、寿、喜字样,背面印有广南底圩杨声福制造字样,畅销国内,又在昆明正义路设福庆号商号。1965年冬,茶农引进高条栽新式茶园技术,改变了棵对棵,顺山坡的旧式栽培方法,并推广手工、畜力、水力和电力揉捻机、水力杀青机、土烘干机等制茶机械。1966年指导建设等高条栽示范茶园100亩。1967年底圩全公社(乡)推广种植等高条栽茶园1733亩。1968年至改革开放农村土地到户十多年后共20年时间,底圩茶因交通发展滞后等多种原因,生产一直止步不前。1995年起,底圩乡公路全面修复,正常通行客运班车,茶叶出售量增加,茶农收入增加明显,种茶积极性高涨,产业规模扩大。2011年至2021年,茶叶产量和面积达到了历史最高值。

3.影响茶叶生长的气候因素

3.1气温与茶叶生长发育的关系

温度是影响茶树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其分布的主要气候生态因子之一。在荼树生长过程中,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左右时,中小叶型茶树的芽就开始萌动,15 ~20 ℃时生长旺盛;当日平均气温上升到30℃以上时,芽、叶的生长受到抑制,生长缓慢或停止;超过35 ℃,茶树就易出现焦枯现象,茶树的质量和产量明显下降围。

由表1可知,2012 -2021年,底圩乡近十年平均气温随年际变化,在18.0—18.7℃波动,波幅小,气温稳定。20年平均气温为18.4℃,符合适宜茶生产的年平均气温≥15℃条件。受气候变暖影响,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有利于茶叶生长。

由表2可知,底圩乡2012 - 2021年的月平均气温呈单峰型,月平均最低气温在1月和12月( 9.6 ℃-10.0℃) ,最高气温在6月和7月(24.4-24.5 ℃)。在3至6月春茶生产季节平均气温在20.9—24.5℃。气温回升快,持续上升,春茶发芽早,开采期也提前,产量集中,7—10月平均气温在(24.4—18.5℃)气温也适宜茶叶生长,所以当地茶叶开采周期长。

气温太高不利于含氮化合物的积累,茶树易于衰老,影响茶树品质,超过了35℃就会降低茶树的光合作用,甚至烧毁茶树,而气温过低则会干扰茶树的发育,天气温热适中,四季气候变化幅度小,昼夜温差大是本地的天气特征,也是茶树发育较为理想的环境。春季白天气温较高,夜晚低,昼夜温差明显,在茶树的嫩梢芽叶中,戊烯醇、己烯醇、苯甲醇形成积累较多,在芳香物质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春茶往往具有较高的甜醇清雅的香气。温度是气象条件中对茶叶成分影响最大的气象条件。

3.2水分和空气相对湿度对茶叶生长影响

茶树生长发育时比较喜爱湿气的环境,这也就必然要求了茶树植株在进入正常的繁殖生长年时土壤必须保持有相当大部分水分,而正是因为这种土壤含水率高低与空气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高低直接地关系着到了茶树中新陈代谢物活动的相对强度,也就直接影响着了茶树土壤中的各种生物有机活性物质的相对形成速度和堆积。土壤水分充足、室内和空气环境中的温度变化大些时,茶树上就都可以很快长发出许多柔嫩多汁而又肥厚多汁的新鲜嫩叶,同时施肥还都可以大大增加了茶树叶片中含有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有效含量,因此大大提高促进了优质茶树叶片的有效产量水平和品质。反之土壤缺水、空气温度高偏小时,纤维素过多,叶子变粗老,减少了茶树质量。因此茶树在进行正常生长发育阶段所需要的降雨量大约为一千五百毫米左右。由表3可看出底圩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72.82毫米,能够满足茶树对年降水的要求,在一般年份对茶树生长与发育都可以满足。

3.3光照对茶叶生长的影响

太阳光条件也深刻地影响了茶树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的功能,一般而言,由于太阳光的力度较强,日照量大,红橙光多,阻止了碳素代谢物和含氧物质的产生与积聚,从而增加了膳食纤维素,茶树发生了衰老现象,从而导致茶树品质的降低。而太阳照度较弱,漫射光多,蓝紫光丰富,则促进了含硫物质的产生,从而改善了茶树的生长质量。由表4-5可知,底圩乡日照条件充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28.8h,年日照时数波动不大,利于茶叶光合作用和有机物的积累。从月日照时数分析,春茶(3—6月)生产阶段,月平均日照时数在182.6 h,夏秋(7-10月)日照时数128.8h。虽然底圩乡春季时间日照时数比夏秋长,但由于昼夜温差变化大,再加上森林覆盖面积广,春茶生产阶段清晨直到中午经常云雾弥漫,不仅提供了高湿环境,也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增强漫射光,从而形成了高山茶叶最适宜的生态环境,  底圩乡春茶质量较为良好。夏秋两季虽日照时数相对较少,但天气两级分化,除了下雨就是

万里无云的晴天,降水条件好但太阳直接辐射强,夏秋两季茶叶品质不如春茶。

二、气象服务保障策略

1.加密气象监测站点

气候环境会对茶叶生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茶园大面积片区,加密气象监测站点建设,加强对茶园天气情况长时间的监测,掌握天气状况,为当地茶叶生长生产提供更加可靠的气象技术服务。并可以把所有这些天气数据录入到云数据库平台上,通过云统计云计算得出农村经济高效循环的茶叶生态栽培模式、实现与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的气候发展趋势。

2.提升气候灾害预警发布水平

完善气象信息员与乡村治理网格员、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等队伍的融合机制充分利用数字乡村建设成果,多手段并用构建预警信息发布网络,重点推进运用应急广播系统发布气象预警信息,提高农村预警信息的覆盖面和时效性,让茶农及时掌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灾减灾措施,从而减少或防止自然灾害给茶叶产量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

3.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加大底圩茶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要农事季节的抗旱、防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力度,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强化农村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在茶叶栽培上,避开气象灾害风险大的区域。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举办气象科普进乡村活动,提升茶农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4.完善农村防灾减灾部门合作机制。气象部门深化与农业农村部门的合作,针对一县一业、一乡一品,通过联合共建、联合会商、联合服务等方式,共同提高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强化与应急管理、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联合会商、资源共享和应急联动,促进气象服务融入基层农村综合防灾减灾和社会治理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气象要素是茶叶生产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着茶树生长的好坏。通过对底圩乡的气温、降水、和光照分析表明,底圩乡合适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温度,充足的降水合日照,适合的海拔高度均为茶叶生产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特别是生产春茶的季节,气候条件很好,有利于底圩茶叶品质的提升。所以探讨气象要素在茶叶生产中的作用,并提出气象保障服务,有助于保证茶树的健康生产,从而提高茶树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江和兴.浅析茶叶生产气候条件及气象服务保障[J].河南农业,2021(17):12-13.

[2]韩文炎,李鑫,颜鹏,张丽平,张兰.气候变化对茶叶生产的影响及应对技术展望[J].中国茶叶,2020,42(02):19-23.

[3]杨鸣.茶叶气象研究进展[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05):126-130.

[4]梁轶,柏秦凤,李星敏,等.基于GIS的陕南茶树气候生态适宜性区划[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3):79-85.

[5] 吴君根.茶叶产量、内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浙江气象科技[J].1986,7(3): 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