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生产现状问题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6
/ 2

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生产现状问题探究

田燕

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邮编:250000

摘要:我国的淡水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改革的背景下,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也迎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结合我国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生产现状,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创新方式,以期能够提供借鉴,促进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发展。

关键词: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生产现状;问题

前言: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理念,主要是基于池塘、江河和湖泊中的水产品进行养殖。在我国,淡水渔业养殖中较为常见的水产品为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鲫鱼等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鱼种。除此之外,还包括河虾、河蟹等其他水产品。由于水产品养殖户的养殖规模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养殖过程中选择的养殖方式也较为多样,其中包括江河养殖、湖泊养殖、水库养殖、池塘养殖、稻田养殖、工厂养殖以及网箱养殖等。淡水养殖生产的实际过程中,需要展开规模化的养殖,在减少养殖户经济投入的同时,对于养殖户管理也有便捷的促进意义。

一、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生产现状

(一)选种

现代化背景下,我国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生产中,较为常见的养殖形式是池塘养殖,池塘养殖多数是由于人工开凿或者是天然水池进行改造,这种养殖模式一般常出现在家庭养殖的环境中,大多数地区的经济水平不高,因此养殖户对于市场的了解不够充分,尤其是养殖品种的选择过程中,需要保障一定的细致性[1]。但是实际养殖品种选择过程中,多数养殖户未能正确认识到养殖的品种,导致水产品养殖和繁育都受到和一定的影响,养殖过程中的产量也受到一定影响,造成养殖者经济重创。

(二)疾病

淡水渔业水产品生产和养殖的实际过程中,需要关注水产品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疫病防害的重视,疫病发生的时间十分短暂,扩散起来也相对较快,治疗的速度较为缓慢。不仅如此,水生产物对于疫病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养殖户未能事先加强水产品养殖的消毒以及防疫,就会影响养殖行业的良好生产和发展,导致养殖户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饲料选择

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生产的实际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水产品,需要应用的饲料也并不相同。现代化背景下,养殖户对于养殖知识和养殖技巧了解的不够完善,因此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的实际过程中,饲料的选取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导致淡水生物生长和繁殖受到严重影响[2]。不仅如此,养殖户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将价格高的饲料当成是质量好的饲料,因此饲料配比过程中,应用的饲料价格就比较高,对于水产品观察和研究不够到位,导致淡水生物生长和繁殖受到影响。

二、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生产的不足之处

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以来,我国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生产得到一定发展,然而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待改善。

(一)规模建设不够完善

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除了少部分地区,我国大多数区域的淡水渔业水产平养殖生产仍然未形成规模化的生产意识,养殖户之间建立的沟通机制仍然不够完善,政府的引导力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养殖户对于市场信息收集意识认识的不够深刻,缺乏对于市场风险的掌握能力[3]。对于个人养殖户而言,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上,缺乏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如果一旦面临较为激烈的市场风险,养殖户就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限制。

(二)科技水平不足

与一些渔业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对比而言,我国的科技水平较差、生产力也相对较低。我国在淡水渔业水产品生产养殖生产的实际过程中,应用的方式较为传统,缺乏对先进技术的使用。不仅如此,在养殖机械配置方面的投入也比较低。不仅如此,大多数养殖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对于专业素质知识掌握的不够深入,导致养殖行业的生产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4]。此外,现阶段养殖环境变得较差,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都会导致环境遭到破坏。现阶段,我国已经有许多河流和湖泊受到了严重污染,养殖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富营养化问题。与此同时,多数河流出现断流的现象,湖泊的面积也在不断缩小,会对淡水养殖面积造成影响,水产品养殖病害的发生率也会受到影响,养殖户也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水产品附加值低

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生产的实际中,初级渔产品的销售利润比较低,想要促进淡水渔业养殖链的延伸、促进产品附加值提升,就需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重视,才能够促进产业经济效益提升。然而实际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的过程中,渔产品加工较为落后,养殖户以及大多数淡水渔业水产品加工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较低技术水平的影响,导致产品附加值较低,对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造成影响。

三、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生产发展策略

(一)加强规模化养殖生产

现阶段,水资源日益紧缺,因此节水养殖技术在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的实际过程中,得到了推广和运用,基于此,需要加强对节水渔业养殖技术的推动,进一步实现对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发展的促进。在此过程中,养殖者需要建立规模化的养殖模式。首先,需要选择较为良好的水源条件,引水渠道需要保障不能够经过污染区,对于水体水质的相关情况,需要进一步保障全面详细的了解,确保水体中存在能够供给水产品生长的环境。不仅如此,在规模化养殖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保障养殖的科学性,鱼类放养密度会对养殖水体生态系统应用的平衡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需要结合自身的养殖经验,设置合理的养殖密度。如果池塘养殖密度高,就会造成鱼类排泄物增加,池塘的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导致水体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因此,规模化养殖背景下,可以培养藻类的水产品,在为鱼类提供天然养料的同时,保障鱼类正常生长。最后,需要从地区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考量。进一步调节养殖区域中的养殖品种结构,对于地区较受欢迎的水产品进行养殖,加强人工繁育,通过地区有名的淡水养殖品种的繁殖和苗种的生产,利用集约化网箱、水库妄想池塘和稻田养殖的生产模式,建立具有较大规模的水产品养殖基地,提升养殖质量。

(二)提升科技水平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淡水渔业水产品的养殖生产,加强科技创新,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成果和转化。区域政府部门也需要加强对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的大力扶持,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水产平养殖队伍,促进水产品质量提升,创新水产品经济效益。

(三)加强水产品加工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水产品加工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据的地位较低,水产品加工的数量较低,产业结构也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企业经济效益差的问题也较为严重[5]。首先,对于企业政府部门而言,需要加强政策扶持,促进生产规模扩大,进一步保障其能够成为龙头企业,充分借助相关的辐射功能,促进地区养殖生产行业发展,确保水产品能够发展成为地区支柱产业。其次,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促进产品的多元化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升,我国绿色经济背景下,需要创新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生产理念,加强科技投入,发展区域经济,进一步实现对淡水渔业水产品养殖生产发展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明,袁瑞,方海. 中国淡水养殖生产效率和绿色效率测算[J]. 中国渔业经济,2021,39(3):74-82.

[2] 刘智宏.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防制对策[J]. 今日畜牧兽医,2021,37(12):41-42.

[3] 艾其猛. 淡水养殖鱼塘水质利用技术分析与对策措施[J]. 农民致富之友,2021(12):179.

[4] 覃燕珊. 淡水养殖鱼塘水质调控与应对措施[J]. 农业工程技术,2020,40(17):84.

[5] 王新叶. 淡水养殖鱼类病害防治实用技术[J]. 水产养殖,2020,41(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