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对胆囊息肉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1
/ 2

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对胆囊息肉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分析

范春玲

邢台市南和区人民医院  河北邢台  054400

【摘要】 目的 :剖析医护一体化护理方式对胆囊息肉患者手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接诊的70例腹腔镜手术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常规组,每一组35例。常规组选用传统式的“分科”医疗管理方式,试验组执行医护一体化护理方式。对比2组患者胃肠道的恢复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以及治疗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并发症发生率2.86%显著低于常规组17.14%,(P均<0.05)差别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护一体化护理方式能使胆囊息肉患者术后更快、更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产生,成效显著,非常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胆囊息肉;术后康复

胆囊息肉是肝胆外科的常见疾病,关键由人体的慢性炎症、胆固醇代谢不良等综合而致。现阶段,临床上对胆囊息肉患者的诊治通常是手术治疗,在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常用的手术形式,尽管能起到有效的治疗效果,但是极易引发不良反应[1]。因此,必须对患者执行对应的护理干预,其中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是指在患者在治疗的阶段,护士和医生通过积极主动、有效沟通,共同作出决策的过程,进而为患者提供更高效的护理服务。这类模式能切实预防术后并发症,全面促进患者恢复。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模式在胆囊息肉患者术后康复增生的应用效果,汇报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接诊的70例胆囊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5人,其中常规组纳入的男士有16人和女性19人,年纪范围在26-54岁,均值年纪为(36.28±2.19)岁,息肉的直径为3-9mm,均值为(6.45±1.19)mm。试验组中的男女之比18人:17人,年纪在25-54岁,均值年纪(35.25±2.13)岁;息肉直径3-10mm,均值(6.60±1.11)mm;2组患者年龄、性别、息肉直径等一般的数据信息比较无显著性(P>0.05),具备对比性。

纳入规范:①合乎胆囊息肉《外科学(第3版)》的诊断标准;②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③临床数据保持完整;④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和依从性。

清除规范:①合并严重心肺功能疾病;②合并急性、慢性胰腺炎、恶性肿瘤;并发严重的精神疾病。此项研究得到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准许。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前及术中均做好护理。常规组患者选用传统式的“分科”护理管理方式,试验组在其基础上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创立护理小组,初期制定护理的关键流程:护理小组由1名护士长、5名护理人员、2名医生、1名麻醉医生构成,护士长任组长。制定好初步护理计划方案后,组内成员要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查缺补漏,待团队成员对护理计划达成一致后,进一步对方案进行优化与完善。主要护理流程应是手术前访视、术中配合、手术后护理。(2)手术前访视:术前第一天,小组成员对患者做访视,在常规护理教育的前提下细心表述手术治疗的意义和过程,特别强调手术治疗的优势和手术后护理的重要性:为患者例举最近取得成功的治疗实例,继而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建立和睦的医患关系。(3)术中相互配合:提前准备好手术室器械及用具、术中需要的药物等,帮助患者取适合手术的体位,术中紧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向医生汇报;术中遵医嘱用药,紧密配合医生进行标本采集及送检工作。(4)手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将患者共同送往医院病房,并与病房责任护士进行交接;高度关注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并对饮食、服药和姿势给予指导,尽可能挑选对肠胃刺激小一点的药物,必要时应用抑止胰分泌、合成的药品,防止急性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妥善处置腹腔引流管,查看并记录引流液的色调、性质、量,观察并询问患者是否有腹痛、寒颤、黄疸、发热等不良症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紧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值、皮肤颜色、大小便情况,如果有异常情况立即通告医生;护理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也要积极与患者交流,聆听患者内心深处的想法,有针对性地疏通其消极情绪,多鼓励患者,引入正能量。还可适当地播放视频、影片,辅以柔和的灯光来转移其注意力,协助她们消除消极情绪。(5)康复管理。健全责任护士与责任医生的沟通渠道,深入了解患者的康复治疗需求和心理需求。护士承担征求责任医生提出的个性化护理建议,掌握每一位患者手术后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对于不同患者制定重点护理计划方案,并开展一对一的示范与宣教。针对由术后高危因素引发的并发症,应详尽制定康复活动、膳食搭配等具体内容,并且以表格形式悬挂于患者床边,在每日查房时,监督患者是否遵循各类预防措施,保证护理有效性和针对性。

1.3 观察指标

将2组患者手术后肠胃功能的恢复水平进行对比。实际观察项目包含: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时间、住院治疗时间。除此之外,对比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包含恶心呕吐、胆道损伤和胆漏、手术后出血、伤口感染等。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选用SPSS28.0统计学软件,计量、计数数据对比选用t检验和x2检测,以(±s)和(n,%)表示,检测结果用P值<0.05表示对比有统计学差别。

2 结果

2.1 术后恢复情况

试验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如表1所显示(P<0.05)。

表1 2组手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水平(±s),分)

组别

n

首次排气(h)

首次排便(h)

肠鸣音恢复(h)

住院时间(d)

试验组

35

24.65±4.28

41.38±7.23

8.75±2.15

3.50±1.10

常规组

35

28.38±5.67

48.20±7.05

12.38±3.29

4.85±1.20

t

3.1063

2.8238

5.4612

4.9062

p

0.0028

0.0062

<0.001

<0.001

2.2 手术后并发症

本研究数据显示,护理后试验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同时术后各项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常规组更短,提示与常规组对比,医护一体化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3 讨论

胆囊息肉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一般由不良生活习惯、病毒性感染等各种因素导致胆囊排空延迟,刺激黏膜上皮增生,最后形成息肉。现阶段,手术是临床治疗胆囊息肉的关键形式,具备痛苦小、创伤小、效果显著等优势,但常规围术期护理的内容还不够完善,欠缺临床的专业性[2]。一部分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康复进程。因此,积极探讨更有效的护理方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尤为迫切[2]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组相比更低(P<0.05),且生活质量评分与常规组相比更高(P<0.05),提示与常规护理相比医护一体化干预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胆囊息肉患者执行医护一体化护理干预方式,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

[1] 杨帆. 医护一体化护理在胆囊息肉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1,2(8):96-99.

[2] 程丽. 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患者护理中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应用价值[J]. 健康之友,2022(3):238-239.

[3] 刘俊俊. 基于无痛病房模式的规范化疼痛护理对胆囊切除术患者疼痛控制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2,39(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