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计量的规范化管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电力计量的规范化管理分析

郑伟坤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潮州饶平供电局 广东潮州521000

摘要:我国电力产业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电力企业与相关单位的管理与经营工作难度,企业在市场中可获取的利润越来越低,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解决此方面问题,优化电力计量管理工作,提高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性,本文将结合企业电力计量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深入挖掘并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此为依据,设计一种全新的电力计量管理方法,从而实现对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经济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电力;计量;规范化管理;

引言

电力计量工作是所有电力企业在经济市场发展与运营中的基础性工作项目,主要是指通过对用户用电收费标准的精准计量与统计,从而为企业制定电力行业发展政策、优化电力系统建设等工作提供更加充足的数据作为支撑[1]。为了落实此项工作,应从基础的计量工作入手,认知电力计量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确在计量中出现误差的原因,强化对计量结果的管理与优化,从而实现对电力企业在市场内发展的促进。

1电力计量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电力科研单位对电力计量技术在使用中的优化与创新,技术在电力终端中的集成应用水平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地区供电企业内的供电模式也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呈现一种科学化、完善化与合理化的发展趋势。显而易见的是,企业传统的供电模式、陈旧的电力服务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产业背景下终端用户的用电需求,因此,有必要在开展相关中,尝试进行新技术的引进,进行一体化供电服务模式的优化。目前,电力计量技术的应用在市场内仍属于科研单位的最新研究内容,当计量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现代化技术、自动化技术集成后,电力系统中的资源调度、传输等工作开始表现出一体化趋势。当相关工作发生集成后,系统终端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岗位人员的工作量逐步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供电终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更高,电力企业的对外服务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也将同比例增加。目前,我国电力市场内的大部分供电企业已在产业融合变革发展视域下,实现了产业生产与经营模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转变,电力计量技术在市场内的可用范围更广,甚至一些国外电力企业与电能生产厂家也在此过程中投入资金进行新技术的引入。因此,可以认为此项技术在企业终端智能生产、智能管理、安全调度、资源配置等方面工作中,均发挥了应有的效果。由此可见,在市场内进行电力计量技术的广泛推广与大规模使用,是十分重要的。

2电力计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当电能计量装置的中线与相线呈现反接状态时,对应装置由中心零线引出,此时电能计量装置处于开路运行状态。通过对电能计量装置常规工作原理的分析可知,装置中电流线圈没有对应电流流经或通过时,负载是位于火线与相线之间的,计量装置在此种状态下运行,是无法准确记录或识别到此线路所消耗的电功率的。对于市场内常用的三相四线电能计量装置而言,假设装置中电压回路按照正相序的方式接线连接,计量装置也会出现电量统计终止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中,要避免由于装置接线问题造成的电力计量误差,只需要工作人员与技术人员认真执行其工作任务即可。但在实际接线工作中,高配总表出现运行故障往往是被忽视的。当电能表的相位电压出现失压问题后,电能表便无法实现对电量或电能的精准统计,但此时终端的用户用电行为却可以不受到影响,在此种条件下进行电力计量,得到的计量数值与实际结果便是存在较大误差的,严重情况时误差甚至会达到总计量值的30%~50%。针对此种问题,倘若供电单位没有及时发现,耽搁的时间越长,电力企业的损失也就越高。因此,如果某供电企业在新增电力计量装置或电能表后,发现通过装置计量得到的用户用电量呈现骤减趋势,便可以通过检测的方式发现装置接线存在异常。

3电力计量规范化管理方法

3.1用电管理模块

在电力计量管理架构的基础上,对用电管理模块进行细化设计。为实现对所有用电用户电能使用情况的充分掌握,将用电用户对应的表具编号、用电量、记录日期等信息数据进行记录,以此根据相关联的用电类型,结合具体用电情况对其是否存在异常进行判断。针对用电客户进行管理时,应当完成对客户基本信息以及相关联电能数据的统一管理,例如对表具、是否停电以及是否存在欠费情况等进行管理。由于不同用电侧用电用户的客户属性不同,同时电能的供应也会产生多种不同类型。因此,根据这一特点,对用电类型进行多样化管理,并将不同类型与其编号和名称对应。同时,根据需要,对是否限制用电、限制周期以及限制数量等进行控制,以此实现对用电用户电力数据的精细化处理和分析。同时,当前电力企业当中负责供电的用电设备种类较多,且针对不同的用电用户提供的电能不同,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会产生海量的电力数据。

3.2现代化技术辅助管理

在完成对上述电力计量技术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后,在此基础上应当引入更多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用于实现对电力计量技术实际应用的管理,从而确保技术的应用效果发挥到最大。在应用电力计量技术后,其相关辅助设备不断增加,并且几乎包含了整个供电企业资产当中的极大部分,因此对于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供电企业未来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需求下,通过引入多种计算机技术、管理技术等,并实现对电力计量技术辅助管理平台的构建。通过对多种技术和系统的引入,实现对辅助管理平台的构建,推行对电力计量技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针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电力计量中心的台账、状态运行情况等进行实时管理,并通过相应的技术向计算机输入电力计量设备台账,形成针对电力计量设备进行管理的账目。同时,在引入RFID技术后,可实现对电力计量设备运行周期的周、月、年度计划的生成,以此对运行的电力计量设备具体情况进行实时掌握,并实现对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3.3智能电表用电监管

完成配电线路集中抄表模式的设计后,为了实现电力计量技术在使用中具有节能降耗的显著优势,可在集中抄表模式中增设智能电表装置,使用此装置进行多个终端用户的用电监管。在此过程中应明确,相比电力企业中早期使用的电表而言,具有智能化特点的电表装置具有下述五个方面的优势。其一为主动记录用电事件功能,使终端用户的用电信息安全可以有效得到保障,并实现了最大限度地对系统漏电、违规输电行为的规避。其二为强化了电能装置端口的输出能力,提高电力计量与统计结果的精准度,避免或降低电力计量误差事件的发生概率,提高电表集成使用的安全性与操作便捷性。其三为具有电力参数优化监测与实时测量的功能,可以有效地记录终端用电设备在使用中瞬时功率、异常电压与电流的变化。

结束语

在后续的工作中,要想提高电力企业在市场内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应按照市场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标准,进行计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执行,以此种方式,提高电力企业在市场内的核心竞争力与产业占有率。为企业在市场内保有资源与站稳脚跟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为行业在国际上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技术层面的优化与指导。总之,从计量角度入手,进行电力企业工作的规范化约束,可以帮助电力企业在市场内更好地面对竞争对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社会大环境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李超,吕伟.电力计量误差产生的原因与改进措施探讨[J].工程与建设,2022,36(02):547-549.

[2]曹帅,李超.电力计量技术的管理及应用分析[J].工程与建设,2022,36(01):276-278.

[3]吕伟,朱昭锦.电力计量的规范化管理分析[J].工程与建设,2022,36(01):279-281.

[4]张帆,蔡雨盛,金钊,张祺.电力计量误差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1,38(09):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