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探析

/ 3

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培育探析

肖俊1,郭美兰1,曾子研2

1.湖南城市学院 2 湖南科技大学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8B443);湖南省社科评审委项目(XSP21YBZ080、XSP20YBC342);益阳市社科课题(2022YS264)

1.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新的部署要求,环境保护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对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具体目标做出了整体规划和部署。同时,《环境保护法》规定“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明确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法律义务属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承担着构建美丽中国的责任。大学生群体对于绿色生活的践行实际和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程度,代表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前途,这是研究大学生如何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时代要求。形成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2绿色生活方式的相关研究

生活方式作为一个社会构念,源自于社会学对个人活动的研究。近些年,生活方式被扩展到心理学和营销学等领域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Franklin et al., 2015)。以往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生活方式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丰富成果。Lazer (1963)从系统论出发,认为生活方式是一个系统概念,是指总体上和广泛意义上可区分的生活模式,包括态度、感受和看法。OSullivan1964)基于社会心理视角,认为生活方式是描述某一群体或个人的“生活风格”的特殊模式和显著特征。WellsTigert1971)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生活方式是指个人的生活模式,包括态度、信念、期望、恐惧、偏见等特质,并反映了个体平时对于金钱、时间与精力的支配方式,这种支配方式的不同可以通过个体的活动、兴趣和观念的差异来体现。也有学者将生活方式视为个体的行为模式(Plummer, 1974),是个体价值观和人格的综合体现(Engel et al., 1978)。通过上述文献回顾,可以归纳出生活方式的三个特征:①观念导向,生活方式受到个体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的导向作用;②行为呈现,生活方式最终会通过态度、观点和行为体现出来,有学者指出生活方式影响个人购买决策行为;③生活方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动态性,个人生活方式所包含的价值观与人格特质又受到外在环境—如文化、次文化、社会阶层、参考群体与家庭的影响。有关生活方式的研究国外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为本课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指明可行性的研究方向。但是国内有关生活方式概念界定和测量模型大都来自于西方,缺乏本土化概念模型。

绿色生活方式作为生活方式的一种,是环保理念的体现。Gregg1936)认为绿色生活与极简生活密切相关。ElginMitchell1981)认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基本价值取向为物质简化、自我决定、环境关心、缩小规模、内在提升。Ragas等(2016)认为绿色生活方式是将绿色行为应用于日常生活。岳琦淞(2016)认为绿色生活方式主要包括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绿色低碳的日常行为。吴芸(2015)认为生活方式绿色化就是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应尽的环境责任,按照自然、环保、节俭、健康。赵万里和朱婷珏(2017)将绿色生活方式鉴定为“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理念,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让人们在充分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履行应尽的环境责任,按照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方式生活”。这是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从上述研究发现,有关绿色生活方式概念多数是描述性的,其内涵和外延仍缺乏清晰的界定。

有关绿色生活方式概念结构和测量工具的研究相对较零散,而且研究视角单一。例如,Ragas等(2016)狭义地将绿色生活方式视为环保行为。何志毅(2015)关注了绿色生活方式中的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将绿色消费行为划分为价格敏感、对绿色消费的购买等八个维度。陈转青(2014)从绿色产品视角,参考VALS量表,将绿色生活方式划分为的三个维度:自我表现型、饮食健康型和创新型。目前有关绿色化生活方式的理论结构单一,尚缺乏科学的测量指标体系。

3 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

目前主要从人口统计学因素、认知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几方面探究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以及家中是否有儿童等家庭状况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对绿色消费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白光林, 万晨阳, 2012; 何志毅

, 杨少琼, 2004; 司林胜, 2002)认知因素从环境态度、环境情感、环境知识、社会责任意识、环保意识、价值观、心态、自主调控因素、对绿色产品的认知等方面研究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有研究认为环境态度会影响到他的生态行为(Polonsky & Wimsatt, 2000),环境情感和绿色消费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Hines, 1987; Chan &Lau, 2000),人们对环境恶化的厌恶程度越大,人们更愿意选择绿色消费行为(艾慧, 2008)。有研究认为具备社会责任意识的人更可能购买生态产品(Polonsky & Wimsatt, 2000),并且环保意识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倾向存在正方向的微妙的影响(于伟, 2009),建立和巩固社会环保责任意识会对使消费者更快速的接受绿色消费,并提出“各类环保介绍、宣传,能够丰富消费者环保知识,激发消费者的社会主人翁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消费者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井邵平, 2008)。陈晓春(2009)认为心态是绿色消费的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和影响因素。一个人的自控能力越高,对科技的信赖程度越高,其行为就越偏向“生态”(艾慧, 2008)。研究认为加速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和适应能力,可以更快地推广绿色产品,换而言之,可以影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购买行为(高键, 2016)。同时,人们的生态知识(Chan & Lau, 2000),个体信念认知强度(Straughan & Roberts, 1999),个人道德规范(Vining & Ebreo, 1992)也会影响人们的绿色消费行为。此外,社会环境因素亦会对人们的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例如,政府塑造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宏观消费环境是影响绿色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袁芳英, 2006),绿色产品生产企业主要涉及生产模式的绿色程度、绿色产品的绿色程度、绿色产品的成本以及绿色产品的性能是影响绿色购买的重要因素(崔巧环, 2007),环保组织和大众媒体可以从宣传、教育等方面影响绿色消费(万后芬, 2006)等。

4.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路径

当前世界发展走绿色道路、人类文明向生态转变已成大势所趋,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结构特殊且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力量,必将成为影响未来世界生态状态举足轻重的一群人。

4.1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绿色舆论引导

大学生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并不是一个孤立发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支持。要利用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影响,把绿色生活方式置于舆论焦点当中,向公民传播绿色生活知识,不断利用媒体深化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影响力,探索新的培育模式。通过全社会绿色生活意识的提升,绿色生活氛围的增强,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做出自身的绿色生活方式努力。

发挥新媒体优势,探索绿色生活方式培育新模式。新媒体是由新技术引起的媒体变革,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浪潮加持下产生的移动互联网媒体尤其受大学生欢迎。新媒体在绿色生活方式形成过程中必然能发挥巨大作用。新媒体要弥补传统媒体绿色生活方式信息传递“大而不细”的不足,发挥其碎片化和精准化优势,对传统媒体侧重的大局宣传进行具体补充,例如可以推送垃圾分类小技巧等内容,帮助绿色生活方式的具体形成。新媒体在发挥绿色生活理念导向中,要结合新技术优势,通过研究算法程序等技术手段,在精确合理的为群众产出绿色生活内容的同时,注重绿色生活与生态道德相结合,发挥生态道德教育通俗易懂、受众广的优势,为社会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为绿色生活方式形成提供道德依据。

4.2 开展绿色生活方式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绿色认知

当今高校功能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其本质属性仍是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教学是发挥作用的核心手段。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整体结构中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从课程设置上体现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引领态势,重视绿色生活方式的直接知识性体现,明确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论内涵与主要意义;另一方面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不仅重视教师的传统思政教学能力,同时要把教师自身的绿色素质作为教学队伍人才选拔标准,以教师的绿色素养为学生树立绿色生活方式模范。

学习绿色生活理论,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时吸取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大学生要深刻理解思政教育中所涉及的生态文明知识,反思自身不足,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绿色生活方式,并且应该通过学科交叉学习,从生态学等相关领域学科知识中汲取智慧,充实自身绿色生活理论。

4.3广泛开展校园绿色生活活动,引导大学生绿色生活方式践行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深刻思考。大学生普遍接受过生态文明教育,对绿色生活方式有着不错的认知水平,但限于周遭环境与个人能力,绿色生活方式践行尚不完善,需要高校通过开展校园绿色生活活动,力求将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的“知”与“行”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参加绿色生活活动,一方面能使大学生明确校园绿色生活的具体内容,加强大学生的绿色生活意识,拓展大学生对绿色生活方式的理论认识,同时也能带领大学生进行绿色生活实践,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在开展此类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社团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学生社团是指学生在自愿基础上形成的各种学生团体,不分年级、系科甚至学校的界限,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组成。因此,学生社团在调动大学生绿色生活积极性并使他们自觉自愿的参加校园绿色生活活动层面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号召学生成立以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为目的的社团,开展以节约资源、反对奢侈浪费、保护生态环境等为内容的校园活动,让大学生在此类活动中得到锻炼,懂得如何更全面的让绿色生活方式贯彻在自己的生活中。

[1] 艾慧. (2008). 生态意识与行为矩阵及影响行为的因素研究. 求索, (03), 4345.

[2] 白光林, 万晨阳. (2012). 城市居民绿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消费经济, (2), 9294.

[3] 陈转青, 高维和, 谢佩洪. (2014). 绿色生活方式、绿色产品态度和购买意向关系——基于两类绿色产品市场细分实证研究. 经济管理(11),166177.  

[4] 傅学良, 刘淑华, 王晓田. (2010). 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选择及启示. 科技导报, 28(19), 120121.

[5] 高键, 盛光华, 周蕾. (2016). 绿色产品购买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消费者创新性视角.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31(02), 3342.

[6] 何志毅, 杨少琼. (2004). 对绿色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 南开管理评论, 7(3), 410.  

[7] 贾真, 葛察忠. (2016).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建议. 世界环境(5),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