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地区数字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沂蒙地区数字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

于英,孔超

山东现代学院           山东省城建设计院     

摘要:数字文化产业成为助力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数字文化产业在乡村振兴大业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沂蒙文化为依托,研究沂蒙文化的数字化产业,为数字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案例支持。

关键词:数字文化 文化产业 乡村振兴 沂蒙数字文化产业

沂蒙数字文化产业+乡村振兴的组合优势体现在创新性的把沂蒙文化数字化具体化的,将沂蒙山区的历史、优美的自然风光、传统的民俗数字化,转变为数字文化产业,以数字文化产业为载体,充分发扬红色文化和沂蒙山文化,带动旅游业、实体产业、电商产业的发展,最终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一)沂蒙地区数字文化产业助力振兴的概述

1.沂蒙优美的自然风光是数字文化产业开展的重要保障。

蒙山高、沂水长,沂蒙地区峰奇崮秀,景色秀丽,《嘉庆重修一统志》中称沂蒙地控青齐,山连兖鲁。沂蒙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俏丽的山水和独特的地理优势,承载了许多自然文化。蒙山风园区、岱崮园风景区等先后被评为世界级地质公园,沂水地下大峡谷的溶洞世所罕见,沂蒙汤头温泉使天然甲级温泉。沂蒙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对于开展数字文化产业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毕竟助力于沂蒙地区的乡村振兴的发展。

2.沂蒙民俗文化是开展数字文化产业的宝藏。

沂蒙人民勤劳质朴的品格和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格,独特的生存环境和乐观积极的向上精神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特表性的比如沂蒙山小调、柳琴戏、郯马五大调等,它们属于宝贵的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为保留沂蒙山小调、柳琴戏等这种传唱的民俗文化,沂蒙人民自发组成了庄户剧团,力求将沂蒙民俗文化代代宣扬、传承下去。此外,沂蒙的民间剪纸花,有喜花、窗花、饼花、绣样、过门笺等多种花样,并融合了沂蒙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文化旅游活动,使这门古老的艺术具有独有的艺术特点。另外,还有布老虎、香荷包、印花土布、双旱船、八宝豆豉、糁和兰陵美酒等无不体现了沂蒙民俗文化的丰富多彩。沂蒙多彩的民间文化是深深扎根在沂蒙这片沃土上顽强不息的绚丽花朵,也是开展数字文化产业的巨大宝藏。

3.沂蒙红色文化使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别具一格。

沂蒙是被称为山东的小延安的革命圣地。沂蒙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拼搏精神,创造和发展了沂蒙红色文化,孕育和丰富了沂蒙文化的内涵。沂蒙红色文化的发展使得先进的革命思想在沂蒙地区得到弘扬和发展,确立了坚实的革命基础和群众基础。涌现出一大批英勇支前的沂蒙红嫂和沂蒙六姐妹等典型代表,她们的奉献和无畏精神宣扬了沂蒙红色文化的特点。沂蒙精神是沂蒙文化的精髓,是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下,自强不息的沂蒙人民坚定党的领导,为实现民族复兴,与山东党政军一同保家卫国,共同铸就形成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沂蒙人民以革命斗争为基础,继承了沂蒙的优秀文化传统,升华了沂蒙精神,体现了沂蒙人民高度的思想觉悟。

(二)沂蒙特色数字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1.数字平台+文旅带动产业振兴

数字文化+文旅田园综合体的线上线下同步宣传建造发展共同体,实现产业与农村的数字文娱产业一体化的新途径。在田园共同体的基础上,以农业+数字文化为动力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振兴,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共同迈向富裕。具体表现在:在田园综合体方面,沂蒙地区拥有三十多个基地。在发展方面,沂蒙地区充分融合了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的发展,并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椿树沟为例,在产品上有蒙阴蜜桃、板栗等特色农产品,在景区资源上有沂蒙秀美的山水,在文化开发上有沂蒙民俗和沂蒙红色革命文化。将产品、景区资源、文化资源相整合,以旅游业为主,开发农业采摘、特色民宿、特色美食、农产品加工等新的产业途径,并将其数字化,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广,突出特色。形成以田园综合体为代表的的数字文化,而数字文化发展将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并使其表现出线的特色,带来产业的振兴。

2.数字工具+创客助力人才振兴

在乡村振兴的大业中,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也是发展的瓶颈。山东沂蒙政府在乡村振兴的整个过程中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及制约因素。扩展 就业渠道成为留住人才的主要路径,而数字工具+创客的模式成为人才振兴的新的出路。以沂蒙农村人才发展为例,政府出具了具体的政策和规划,首先加强龙头企业的建设,发展实业留住人才,再次,大力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对在校大学生实行各种回乡创业的优惠侦测,签订用人合同,实行订单培养,同时,借助职业院校和农业院校的等优势条件,在教学上打造创客教学基地,在科研上加大横向课题的扶植力度,积极引导高校教师投身乡村振兴的研究中去。采用数字工具+创客的模式拓宽就业渠道,治理人才振兴。不完全统计仅仅在2019年,临沂地区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达到2万人。

3.数字创意+产品强化文化振兴

沂蒙地区其重视文化的兴盛,立足沂蒙传统文化,开展乡村记忆工程,提升农村的文明发展。鼓励农村的史志编写和修缮,推进村史馆、民俗馆的建设,积极推进沂蒙民俗文化的发展。开展乡村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承沂蒙乡村的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富有沂蒙记忆的文明乡村,沂蒙红色经济品牌。沂蒙老区充分发挥革命优势,叫响老区红色品牌,提高沂蒙产业的品牌美誉度。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推动下,一业兴、百业兴。沂蒙红色文化不仅带动了沂蒙老区的旅游产业,而且带动了一系列具有红色文化特征的经济产品,产生了巨大的商机和品牌效应。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红色经济品牌:例如沂蒙小调”“拥军布鞋”“沂蒙老曲酒”“拥军独轮车以及沂蒙红嫂系列产品和影视剧等,使沂蒙红色文化创新转化为红色经济品牌,促进了沂蒙产业的效益发展。

4.数字内容+传播导向的生态振兴

沂蒙农村坚持以环境整治为导向,致力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在居住环境方面提升居民环境意识建设美丽乡村,在农村土壤环境方面,保护耕地,加强绿化,科学防治病虫害。根据沂蒙农村自身的发展优势,打造一百多个美丽乡村示范区,将自然风光型、乡村旅游型、红色风情型、特色风俗型和农事体验型进行数字化宣传,提升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带动一体化经济的发展,最终带来整个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在开发的过程中,政府还着力加强保护沂蒙特色村庄,如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等,提升沂蒙乡村整体风貌,彰显沂蒙文化底蕴。

(三)结束语

总之,本文重在探讨沂蒙文化中自然文化、民俗文化、家教文化、孝文化、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出沂蒙文化是沂蒙山区最突出的政治优势、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其进行数字化开发,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沂蒙数字文化产业,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对沂蒙文化中文化与经济双重属性的分析,深入研究了沂蒙农村建设的规律和特点,总结、概括出了沂蒙文化有助于推进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文明、带动旅游产业、提升沂蒙优质农特产品和红色经济品牌、提高乡村德、治水平等作用。结合区域实际,深入文化推动农村建设的研究,对于实现新时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沂蒙农村依托山水交错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红色基因,因地制宜、科学施策,以田园综合体、两新培育、移风易俗、乡村善治为突破,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沂蒙样本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

[3]杨吉华.数字乡村:如何开启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8(6):14-19.

[4]《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

[5]张鸿,杜凯文,靳兵艳.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乡村发展就绪度评价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20,(1):51-60.

作者简介:于英(1983年11月-),女,研究生,教师,副教授/经济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改革、乡村振兴。孔超(1983年10月-),男,注册造价工程师/一级市政建造师;研究方向:乡村建设、乡村振兴。
本文系2021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专项-数字山东研究专项数字文化产业助力山东省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CSDJ66,主持人:于英)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