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空间复合化”理念下的老旧小区业态功能研究——以沈阳市大东区老旧小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集市空间复合化”理念下的老旧小区业态功能研究——以沈阳市大东区老旧小区为例

王嘉欣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突飞猛进的发展模式,在为城市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衍生出了许多无法避免,无法忽视的旧城区问题。城市更新从单纯而单一的物质转变过程,变成了更广泛全面的变迁问题。本次研究,主要对旧城改造中的业态功能改造进行研究,以沈阳市大东区的老旧小区为例,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读和对老旧住区商业街住现状的分析研究,结合欧洲“复合空间集市”理论,补充和完善旧住区功能业态规划理论体系。探讨一种新的住区商业模式。

关键词:老旧小区改造;功能与业态;集市;集市空间复合化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集市概念

根据文献资料查阅,“集市”这一词表示“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以及“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和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集贸市场具有各种分类形式,可以根据集贸市场的活动内容、时间或场地特点,将其归类为集贸市场。如果按照集贸市场的商品类型,可以划分为仿古集市、鱼市场、动物市场、花卉市场、禽鸟市场、蔬果市场、手工艺品市场等;根据市场活动的时间划分,可以划分为夜市、圣诞市场等;根据集贸市场的空间类型,可以分为广场集贸市场、室内集贸市场、街头集贸市场、水上集贸市场。

1.2城市集市空间概念

空间就是为大众提供一种生活服务的地方。集市空间首先是公共空间,集观赏,交流,展示,娱乐,文化等于一体;它可以是功能空间相对独立,还可以是多功能组合。在这种空间中,人们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同时,也担负着城市的各类活动和作用,也是城市形象和城市魅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动态发展、动态变化的城市形象和城市魅力的重要体现。城市空间蓬勃发展,就是能够为居民提供生活服务,并提供公共交流的场所,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性、自发性活动的发生。而最能引起人们的生活空间,而恰是为了激发人们的生活、社会。各种市集,把生活的重点放在一片建筑和空间上,把城市的跳蚤市场活跃了,各种市味的丰富,夜市的出现,推动了人们之间的沟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1.3住区商业特点

住区商业街是在住区内,具有商业街和住宅区双重属性,属于住区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向住区内延伸,按街道形态排列的单层或多层商业。住区商业街相对于传统的沿街商业而言,室内外空间丰富,能够形成浓厚的商业气息。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购物、交流的好去处,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同时也提升了居民的整体形象。并且由于住区商业街较一般沿街商业规模更大,商业氛围也较好,因此对住区周边的商业辐射能力较强。居住型商业街在商业街内部引入人流,使购物人流与车流分流,大大减少了商业对市区道路交通的冲击。但商业街的模式对住宅的档次等方面要求较高,相对于传统底商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投入更大。

第二章 住区商业现状问题研究

客观、公正、高效地对居住小区的问题进行测量,从而衡量新形势。我国居住小区的开发和进取是伴随着城市的更新和成长而产生的动态过程,规划人员在规划建设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居民自身的变化和消费行为需求的调整,一系列对居住小区的街的影响和需求的不断发展。从消费者对空间的使用需求、商业街的功能需求、城市更新问题、消费行为和设施安排等方面的调节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融入今后的规划设计融入综合性、完整性。

2.1商业设施布局混乱

由于生活水平,生活习惯的不同,居住区出现商业的时间与地点也大为不同,居住区商业一般为自然形成,其种类和布局就会产生十分混乱的局面。

2.2各类业态比重的不合理

在现今传统的居住区商业设施中,最为显著的问题

在传统居住区商业街空间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业态重复度高、业态种类太少,服务项目相对单一,对消费者的吸引不够的问题。

2.3商业规模不适宜

住区规模和人口增减是持续并且活跃的,消费者的人数和密度在一定时期会有相对较大的变化是常有的事,对应住区商业空间在规模、尺度上就会出现一时期“供不应求”一时又“无人问津”等现象的出现。

第三章 住区商业更新策略

在更新和改造的过程中,人们对生活商业街进行改造,更多地关注于空间组合的功能混合设计,建筑空间预留缓冲地区处理,由于地制宜,以人为本,从消费者的构成特点、行为需求、消费倾向以及对各种商业、公共设施的需求等角度,把消费需求作为衡量改造建设的新标准,客观、公正、高效地对待生活商业问题,从消费需求、行为需求、消费倾向到住区商业的研发和演变是伴随着城市更新和成长的动态过程,规划者在规划建设层面应充分考虑社区自身的变化与消费行为需求调整、一系列对住区商业街的影响和诉求等持续演替过程。由于消费者对空间使用、商业街功能的需求、思考城市更新、思考未来规划设计中的消费行为和设施安排、综合完整等方面的变化,都会随著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3.1业态功能分区策略

分析现状业态功能,该地块的业态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社区服务型、城市综合服务型。其中社区服务型业态中有生鲜蔬果集市、杂货集市和干货调料集市,它们的空间类型分别时社区沿街、建筑改造、线性街巷,由原商贩经营,主要消费人群是住区居民。城市综合服务型分为酒店商业类、五金建材类、特色小吃和文化集市类,他们的空间类型有院落空间、商业街及改造建筑,美食街及美食广场等,消费人群有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

3.2功能分区策略

通过现状的分析,规划范围的特色为具有丰富多元化的小商业,设计进行功能划分时,结合地块原有商业业态种类,划分不同功能业态的居住区,如 :规划范围西北角,有学校,社区图书馆以及都市农田,故设置为生态文化体验功能区;北侧中部五金建材类集市众多,故设为五金建材集市居住区;规划范围东北部现存常荫槐公馆和火神庙,因此设置为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范围西南侧蔬果生鲜类小商业,因此设置为蔬果生鲜集市;地块中心设置文化创意集市类住区;地块东南角,距离沈阳市中街商圈较近,因此设为酒店商业功能的居住区。

第四章 总结

住区商业街是在传统居住区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的基础上,随着住区建设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商业类型。本文通过对住区形式四种规划模式的分析总结,提出每一种住区商业街道模式规划的特征,得到各类模式下所适用的住区模式和对其规划设计时应规避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居住区商业的最大化综合效益,打造最为宜居的生活区氛围。

伴随我国高速城镇化的到来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旧城更新与业态改造受到公众关注和参与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客观上,居住区与其商业之间需要一种良性互动关系,两者相互合作、融合一体、达到高度和谐与统一;但由于缺乏更加成体系的引导,导致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多领域的协调与合作,更加完善城市旧住区的商业功能。

参考文献

[1]张忠国,段义猛.传统商业街的改造与传统保护——以青岛市中山路为例[J].城市问题,2003(06):32-34+37.

[2]林厚宇.体验消费模式下住区商业街更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3]刘念雄.城市步行商业空间规划设计[J].规划师,1998(03):70-78.

[4]裴燕.住区商业街空间模式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5]张东辉,牛津.住区商业街规划模式探析——以郑州市住区商业街为例[J].华中建筑,2013,31(07):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