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城”理念引导下的街区空间的塑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慢城”理念引导下的街区空间的塑造

崔利强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一种在“慢城”理念引导下,探究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慢活力街区空间的营造,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首先,介绍了慢城理论和活力空间的概念,引出街区空间“慢活力”。其次,对慢活力街区的四个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慢活力街区空间的营造策略。

【关键词】慢城;慢活力;城市街区;行为活动;街区营造

一、概念界定

1.1 慢城

慢城理论起源于1989年卡洛·彼得里尼在意大利发起的“慢餐运动”[1]。无论是在农村地区的做法,还是大城市的缓慢增长,其核心都是“慢”。“慢城”强调生活节奏缓慢,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活质量提升,以及生活体验的本质和意义。

根据中国目前的城市发展状况,“慢城”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建设“慢街区”,以创造一个适合现代城市人民生活的空间。

1.2 空间活力

空间活力本质上是对空间生命力活跃程度的评价,即城市空间对使用者人性化生活的支持程度,一般用活动人数、活动时间、活动类型和活动场所四个方面进行反应。

1.3 慢活力

慢城与慢活力在城市空间活力塑造的理论及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首先,两者都追求人性化和高品质的生活,因此在理念上具有可行性;其次,两者都重视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和人与空间的认同感,因此在方式上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本文将空间“慢活力”营造解释为运用慢城理论提升城市空间活力的方式。空间“慢活力”通过“慢城”增强人与空间的互动,使空间更具活力。对以往文本的分析表明,城市的空间活力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人、活动、场所。

二、慢活力街区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2.1 慢活力主体:人

人是慢活力的主体,可以通过主体是否自发地参与活动来判断街区空间活力的好坏。只有正确认识人对空间环境的认知方式、人的需求、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才能以此为依据创造出良性的交往空间 [3]

街区空间尺度的营造必须充分考虑到人们对空间的感知、边界空间的建设以及人们好奇心是否得到满足。必须建立更有利的边界,并根据边界效应原理促进行为活动的进行。与此同时,要创造一个愉快的空间环境,还要创造更多的“观景”空间来供人们观赏。由于人类的行为和活动,更多的人被吸引来“围观”,这就是“围观”效应,同时产生相互联系,以此来营造街区空间的慢活力。

2.2 慢活力载体:行为活动

行为活动是空间最直接的活力来源。行为活动是空间慢活力的核心,高质量的空间可以吸引大量的人前来活动,并在此进行内心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空间也因此充满活力,此时的空间就是一个积极的空间;相反,则会创造一个消极空间。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户外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三种类型,每种活动类型对于空间环境的要求都有差异[4]

2.3 慢活力客体:街区空间

街区是由不同的街道所围合形成的围合空间,是街区空间慢活力的客体。从宏观上来看,尺度、功能和形态要素是街区空间活力重要影响因素;从微观上来看,街道、步行系统、开敞空间、建筑和建筑小品、公共设施等是街区空间活力的次要影响因素。

三、慢活力街区空间的营造

3.1 慢活力路径营造

(1)注重步行系统的连续性

第一,是连接外部道路和街区内的建筑,沿着街道的柱子和角落的行人空间可以在连接街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二,是将外部空间与街区内的开放空间连接起来,行人空间就是中介和转运的角色。第三,是将街区内的建筑与开放空间连接起来,使街区内的居民更容易享受商业、娱乐和其他功能。

(2)保障步行道的合理宽度

《美国城市规划和设计标准》中的街道设计标准都指出了人行道的重要性,它可以使人行道更通畅,更安全,不受汽车的影响,从而创造更舒适的步行体验,《标准》中指出,3-4m的宽度可以保障人们顺利通行的同时观赏街景,因此,适宜的步行道宽度至少为3-4m[5]

(3)打造有趣的步行路线

首先,在设计行人路线时,应避免平铺的直道,要有丰富的变化,为用户创造不同的视觉和心理体验。其次,应有选择性地确定活力引导点,依次将各种大大小小的节点连接起来,以提高人们对步行运动的兴趣。最后,应当利用低墙、花篱和灌木等成分在步行廊道上建立更具安全性的边界,让人们在散步之余可以更好地感受边界空间所带来的变化,并积极的引导人们去参与到各种空间活动中来。

(4)增强步行道的人性化设计

步行道的铺装要以舒适安全为重要前提,同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因此,尽量采用花岗岩等兼顾美观性和安全性的铺装材料,同时表面进行防滑处理,地面铺装的图案应以流线型为主,降低人们步伐频率达到慢的效果。

步行空间的高差设计也要照顾到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要尽量避免在步行道上设置台阶,尽量利用坡道衔接高差,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需求。

3.2 慢活力节点营造

(1)增强开敞空间的可达性

为了使活动空间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要大大降低人们到达场所的时间,同时也要保证其可达性,要布置多条线路来尽可能多的连接场所空间与人们生活居住之间的联系,让人们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也会有不同的路线可供选择。

(2)打造合适的广场尺度

广场的尺度应与界定空间的元素成比例,适宜的广场尺度一般来说是这样规定的:广场的进深(包含旁边的街道)要小于周边建筑物高度的三倍。

对于面积较大的活动空间,可以利用一些景观小品对广场空间进行点缀,在丰富内部环境的同时,也可以对空间起到一定的划分作用,将大空间化整为散,创造出适合人们需求的子空间,达到因人而异的效果。

(3)营造多样化的广场空间

广场的空间功能在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划分。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布置不同程度的开放空间,如开放空间、私人空间、半私人空间等。因此,在规划广场空间时,需要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周围人群的特征,最终划定不同类型的空间,并对其进行精心设计,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增加空间的慢活力。

(4)布置合理的休憩设施

一个有利的休息环境是能够吸引大量的人群,增加广场空间的慢活力,因此空间慢活力的基础就是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休憩氛围。这也是激励人们留在这里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缺乏足够的休闲设施,那么广场活力也难以维持,广场也就少了很多点缀。此外,坐憩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为其他各类公共活动提供你那个保证和基础,如下棋、观察、交流等,只有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人们坐下来放松,才有可能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延长他们在空间中的停留时间。

四、小结

本文从慢活力的路径和节点两个方面来阐述街区空间的营造策略。从长远来看,虽然“慢城”标准不符合中国大多数城市目前的发展水平,但“慢城”的概念仍然可以通过营造慢行空间来满足人们对慢城市生活的渴望。

参考文献

[1] 朱晓清,甄峰,蒋跃庭.国外慢城发展情况及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4).

[2] 刘瑾.“慢城”理念导引下现代社区生活空间塑造策略[D].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2013.

[3] 减慧.城市广场空间活力构成要素及设计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4] (丹)盖尔,交往与空间(第4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 林磊.从《美国城市规划和设计标准》解读美国街道设计趋势,规划师[J],2009.25(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