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沈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史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工业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沈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史探究

陈,红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民族工业遗产作为民族工业发展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承载着国人身上为民族工业发展而展现的自信与艰苦奋斗历程。本文通过对沈阳近代(1985-1949年)民族工业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可以看到沈阳民族工业遗产身上在不同时期所处的工业文化背景,了解其历史发展变迁过程,有利于传承沈阳民族工业文化。

关键词:民族工业遗产,工业文化,历史

1.背景

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时代历史遗留下来的印记,近年来,工业遗产开始受到国家和公众极大的关注,各种有关工业遗产的政策越来越被支持和响应。从 2017年12月20日(第一批)到2021年11月30日(第五批),国家已经开展公布了五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申报工作,可以看出国家对工业遗产的重视程度非常大。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是孕育民族工业遗产的重要场地,通过梳理总结沈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史,能够摸清沈阳民族工业遗存的家底,补充关于沈阳民族工业发展历史的空白,唤醒沈阳民族工业记忆。

2.沈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历史

2.1崭露头角——萌芽期(1895-1911年)

在盛京机器局成立前,奉天凭借便利的交通、清都城和陪都之利成为了东北地区最大的商业和工业中心,但是生产方式大多是手工作坊,并不能作为近代民族工业[1]。但是在创办盛京机器局后,在奉天大东门片区开启了用机器兴建工厂的热潮,工业企业比如奉天八旗工艺厂、德顺窑业、酒厂和铁厂等开始纷纷建厂。随着第一家机器生产的盛京机器局开办,开始在奉天大东门片区开始出现了机器兴建工厂的热潮,把还处于传统作坊式手工生产的辽沈工业,推进到了近代工业的历史新阶段,从而揭开了近代沈阳民族工业发展的序幕。

2.2乘胜而上——发展期(1911-1923年)

由于奉天机器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更新, 1919年,奉天造币分厂并入奉系的军械厂,用来继续铸造银元和铜元;1921年,建立奉天军械厂,后改为东三省兵工厂。在这一时期,相应地满足军工发展需求的一些民族轻工业门类、交通行业和食品类等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比如奉天陆军被服厂、东三省航空处、奉天陆军粮秣厂、八王寺汽水啤酒酱油股份有限公司、奉天纺纱厂等。奉天纺纱厂不仅是中国当时最大的纺纱厂,而且带动了北市场的卷烟厂、卷烟厂、烧酒厂,以及南市场的铁业、木业工厂也开始兴建起来[2]。但是由于资金缺乏,对于生产技术不够先进等原因,沈阳民族工业的发展规模比较小,且轻工业门类为主,在当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张作霖由于奉天军械厂生产有限,加上1918年中外的秦皇岛劫械事件后,需要建立兵器工业基地来稳固奉系军阀的发展,于是张作霖决定扩建奉天军械厂(后改名为沈阳兵工厂)。本着原地扩建的原则,张作霖自然而然的将目光投向大东边门之外。1919年开始规划大东新市区。奉天军械厂原地向东扩建,范围为大东边门以东到东塔以西之间的广大地区,东塔以东留给东三省陆军航空处。经过几年的扩建,成立了东三省兵工厂。随着东三省兵工厂的扩建,沈阳出现了因工业兴起而规划形成的新城区,且将生活区与工厂区用道路分割开来。随后,开始出现大批新式工厂,形成了食品、纺织、机械、轻工、建材、军工、交通等行业。1924年3月奉天省长公署批复,大东新市区以东三省兵工厂及其生活区为主,是整个奉系政权的核心区域。

2.3群星闪耀——高潮期(1923-1931年)

    1923-1931年,沈阳为对抗日为政府的控制,在这期间大力发展机械和军事工业,形成了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近代工业体系。这期间在东三省兵工厂及其附属工厂的带动下,大东工业区内的工业建筑和附属设施不断增多,不仅扩建了东三省兵工厂,还创办了为奉系提供军用物资生产的奉天铁工厂,东北地方当局着力在奉天发展现代军事和机械制造工业。民营的机械制造企业也得到较大发展,陆续建立了永兴、大亨、兴奉等铁工厂,其中以大亨铁工厂规模最大,并且制造军械。

在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期间,由于当时日本人已经谋划在铁西大兴土木建设工厂,1923年,当局新开辟了“西北工业区”,在寇家园子建成惠工广场,内涵“惠赐工业”之意。这是沈阳民族工业的又一次“开疆拓土”,更是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一次跳跃。惠工工业区布局主要是以惠工街、友好街、团结路三条道路在惠工广场交汇放射,成为当时连接着沈阳西北工业区的主要道路网。在惠工工业区容纳了奉系军工企业和众多民族工商业[3]。由于便利的市场交通条件,迅速成为沈阳的一大主要工业区。其中辽宁电灯发电厂、肇新窑业公司和奉天迫击炮厂等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东北地区自建自营发展铁路事业高潮的兴起,开始自筑由奉天省城(沈阳)起至海龙的铁路——奉海铁路,铁路通车不仅推动了奉天省城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将奉海铁路为母线的铁路支线把东三省兵工厂、大亨铁工厂、造币厂、迫击炮厂、粮秣厂等连在一起,促进了新的奉海工业区板块在奉天省城东部形成,而且打破了外资独占东北铁路的局面,把日(南满铁路)、俄(中东铁路)、英(北宁铁路)三大体系变为满铁独自经营、中俄共管、东北当局自营自建三大系统,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基本武器。

2.4历经坎坷——困境期(1931-1949年)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1938年,铁西区正式在行政建制上成为一个工业基地片区,形成了与奉系军阀建立的民族工业组团发展相抗衡的局面,面对日本侵略战争带来的苦难,沈阳的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部分工厂开始受日军的控制,他们强占破坏工厂,进行自我管控生产,同时大规模的建设分厂,扩大原有生产规模,改变其原有生产模式,抢占中国沈阳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这一期间,沈阳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经坎坷,开始陷入战争后带来的困境发展期。惠工工业区、八王寺啤酒汽水股份有限公司、奉天陆军粮秣厂、奉天迫击炮厂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战争发展的影响。

虽然“九一八”事变给沈阳民族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是在日军投降,沈阳解放之后,沈阳民族工业开始被整顿旗鼓,制定发展政策,开始逐渐夺回原本的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部分民族工业也开始慢慢恢复生产,加上日本强占期间,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为之后沈阳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奉天机器局、东三省兵工厂、肇新窑业、大亨铁工厂和奉天陆军被服厂,这些逐渐成为沈阳民族工业的重要杰出代表。

3.结语

研究其沈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历史,不仅能够摸清沈阳民族工业遗产的家底,追忆过去,还能够发现沈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演化的规律。纵观沈阳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时期,分别是1895-1911年民族工业展露头角的萌芽期、1911-1923年民族工业乘胜而上的发展期、1923-1931年民族工业群星闪耀的高潮期和1931-1949年民族工业历经坎坷的困境期。通过了解沈阳近代民族工业历史发展的历程,能够准确挖掘其民族工业文化内涵,准确评估附着于民族工业遗产的相关价值,对进一步传承和创新沈阳民族工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帆.盛京机器局开沈阳近代工业先河[J].兰台世界,2019,06:130-132.

[2]齐旭.奉系军阀统治时期沈阳工业聚集区的形成与发展[J].东北史地,2013(02):60-64.

[3]胡艳宁.沈阳近代民族工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总体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