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龙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广场设计研究

/ 2

炮龙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广场设计研究

叶明英,彭佳明,黄昌盛

江西工程学院抱石艺术学院

摘  要: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于中华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背景下,宾阳炮龙节也乘上了时代的列车在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本身为旧时代的产物在某些形式上与如今格格不入,通过文化广场设计,有机植入炮龙文化,用另一种形式给炮龙文化进行宣传与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当地带来旅游经济效益。

关键词:文化广场;炮龙文化;人文特征;设计研究

一、文化背景

炮龙文化中原汉族文化南下与宾阳本土文化交流融合后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宾阳民风的区域性文化。21世纪后,我国各地的本土文化迎来新的生机,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遭受泯灭的炮龙文化也迎来了再次新生,2008年时入选国家非遗。炮龙文化先后吸纳游彩架、师公剧、灯酒会等民间习俗节日,通过文化的整合使炮龙文化形成以舞龙形式为代表的多种文化融合的民族节日。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致力于设计出一个结合城市文化、自然人文景观、满足人群日常行为活动的文化广场设计,追求群众、建筑、文化三合一的优秀设计。通过传统文化独有的韵味与建筑美学的视觉冲击打造出“一方水土一方情”的炮龙文化广场。将炮龙文化这种虚拟的情感文化转换为现实中的具象建筑,能让更多想要了解炮龙文化的人群,拥有更好的渠道能直观地了解到炮龙文化。

三、炮龙文化与城市文化广场的关系

1、炮龙文化对于城市文化广场的作用

炮龙文化作为宾阳县众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宾阳县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发挥炮龙文化的全民参与性,以其特有的娱乐特性,必将以独特的文化给人们带来新奇的体验,以此为基石给城市广场增添生命力在城市形象上避免“千城一面”的发生[[1]]

2、城市文化广场是炮龙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势必会带来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在如此局面下文化本身必须要做出新的变革。通过前期的调查与研究得出,利用炮龙文化广场本身所具备的文化传播性,对炮龙文化进行二次创新与传播。建筑与文化的融合为城市带来了旅游经济的同时,也决定了将文化具象化是炮龙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炮龙文化广场的设计原则与要点

1、炮龙文化广场设计原则

1.1炮龙广场规划整体性原则

炮龙文化广场功能的整体性,充分考虑设计时广场的主次功能搭配力争广场功能规划做到一地多用的布局。协调好广场内各类建筑构件的整体性,以及处理好炮龙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冲突,通过文化提取整合的手法,将二者进行有效融合。

1.2龙广场节点多样性原则

以炮龙文化广场为例,作为整个炮龙开光仪式的举办场所,在承担起集会广场的职能同时肩负着休闲广场的使命。本着一地多用的原则,起到集会休闲广场作用同时也承担起作为基础设施的责任回馈于民。在设计理念中体现出一地多用、古今贯通设计原则的融合。

1.3针对舞龙活动生态性原则

由于炮龙活动所存在的弊端,在炮龙文化传播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本课题在进行设计时考虑到炮龙节的特点。尽量做到从规划中减少弊端所产生的影响,活动举办时所产生的空气污染在广场中进行初步遏制以及削弱进行。

2、炮龙文化广场设计要点

2.1炮龙广场特殊区位选址

2006年董观志曾将选址因素区分为4大类到2016年将选址因素再次更新,分别选出了人口、经济、交通、旅游市场等影响区域选址的四大因素[[2]]

与炮龙老庙不同,炮龙文化广场位于郊区,拥有丰富的交通条件,地势开阔且拥有大量居民区由此可见,炮龙文化广场主要着重于人口与交通。在炮龙文化广场区位的选择上遵循着历史传承的原则,广场朝向活动仪式炮龙老庙方向而建造,从某种程度上达到了文化的延续

2.2特色文化融入

炮龙文化精神内涵不仅仅局限于炮龙活动所代表的美好向往,更多的是表现在舞龙队员身上所具备的团结奋进、迎难而上、坚强勇敢、无私奉献的炮龙精神。本着继承炮龙文化的理念,将传统的炮龙文化与现代结合,使炮龙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炮龙文化广场中展现出其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

2.3炮龙文化建筑小品

炮龙文化广场中的景观小品通过宾阳当地的神话故事以及人文传说为题材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向人们传达出炮龙文化的精神与人文内涵现阶段的景观小品更注重于生态化、人性化、艺术化、综合化的多项并行发展。

2.4观赏与实用并存水景景观

炮龙文化广场中对于水景景观的需求尤为重要,同时通过水景的流动性,进行动静结合,营造出清新自然的广场环境,从而增强游客的情感融入[[3]]水景的设计使得整个广场的景观自然元素达到了完整,能够有效地降低空气中的PM2.5值整个广场的空气得到了改善。

2.5植被造景搭配

考虑到宾阳县所处于的经纬度以及当地的气候状况,选出适合在宾阳县生长的植物进行设计搭配。设计搭配追求整体的美感同时保护好物种多样性,也可利用科学的方法适当增加植被的观赏效果,在布局上采用疏密错落的种植方式,利用植物的自然的线条形态各异来搭配出,不同形态不同特色的植被造景节点[

[4]]

2.6炮龙文化的融合

人对于新事物的认知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的,主动地去灌输往往会激起人们心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反而会对这些事物产生厌恶的抵触情绪在整个靠拢文化广场设计中,除了主要区域明显的利用了炮龙化的元素,其他区域则是在小细节处将炮龙文化融入其中,以图对人们起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作用。

五、结论与展望

将炮龙文化与广场的结合模式,不仅实现了广场、文化、人的三合一实践化,为炮龙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之后炮龙文化与其他领域的结合起到了导向性作用。通过建筑与节日的结合确保了该项目之后的使用性,不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的破坏。炮龙文化广场是炮龙文化精神文明的载体,炮龙文化则是炮龙文化广场的文化内涵,两者相辅相成、相生相依。

参考文献

[1]孙红旭. 民俗文化在城市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

[2]董观志,孟清超.主题公园选址的层次结构分析[J].商业时代,2006(02)

[3]何欣. 基于人与水景互动分析的城市公园滨水空间优化研究[D].南华大学,2021.

[4]栾子桢. 淄博市姚家峪文化广场景观设计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