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创生   浸润生命——“花儿课程”项目化学习班本建构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3

        融合创生   浸润生命——“花儿课程”项目化学习班本建构与实践

罗剑蓉

成都市金堂县赵镇第一小学  四川成都610400

摘     要:

为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融合更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需要。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使命,结合学生的实际,契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建构的儿童阅读习作“花儿课程”,

更注重对学生思想、人格、态度的培养,使之成为“核心素养”的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花儿课程   项目化学习       实践

一、创生“花儿课程”项目化学习,彰显课程育人核心理念

郭元祥教授指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起新的课程观。他说:“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的人生意义……”

在小语阅读教学中,采用大单元融合,用大单元打通文本与生活的关系。通过引入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项目化活动设计,利用任务驱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维和参与情感活动,加深对文本理解和体验,创设指向写作的高阶思维活动。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花的学校》:“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诗中充满童趣的语言及丰富的想象,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热情。这样的课可以激发生命的活力,创造更多的精彩。而本册习作单元主题:“这儿真美”“我眼中的缤纷世界”“那次我玩的真高兴”等既可以找到学生喜欢的任务,也让我看到太多的“花”的元素。于是,我建构了多个课例《我喜欢的花》《花儿真美》《走进缤纷的世界》……课程创生——《花儿课程》就这样诞生了。

在“双减”背景下,《花儿课程》融合生活、任务活动的建构,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更能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提质。在课程实践中,我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走进春天,走进自然,走进“五凤古镇”,走进“金溪弯文化生态文创基地”,与专家零距离接触对话;走进“大学生柑橘实训基地”,参与实践剪枝;走进“天赋果岭公园”,观察记录……从学习到观察到体验到表达运用,走向语言实践的深度学习;从护花种花养花到种葱种蒜种辣苗种茄子的实验探究,打通文本与生活的壁垒,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融学习、知识、劳动的新语文学习模式,是课程班本建构的路径:“花儿之诗”“花儿童话”“花儿绘本”“花儿创作”…… 从儿童的认知规律出发,整合、延展的项目化学习,让有限课堂无限生长。

二、重构“花儿课程”项目化学习方式, 赋能学生生命成长

在项目化学习中,抓住儿童最具想象力的关键时期,采取情景式学习方式,引发儿童即兴思考,即兴表达。

(一)整合主题,指导学生学习的行动路径。

在“花儿课程”实践活动中,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寻找话题,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讨论和思考。通过学习方式整合,学习内容重建, 指导学生比较判断,概括积累,品味赏析,学用语言。班级学生分成一个个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承担一个任务,根据任务开展具体活动。

以《花的学校》为例,教师通过大单元整合思想把习作单元主题《这儿真美》《我眼中的缤纷世界》重组建构,以课例《我喜欢的花》为项目内容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思考、表达,链接生活体验,活动分享总结,学习成果汇报等形式有序开展项目化学习。

项目活动问题化从无序到有序,仿说、仿创、仿写打造出“听、说、读、写”的语用品质课堂。根据课程计划,分小组制作课程手册,收集、整理、运用、交流分享。融“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融“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融“理解语言”与“运用语言”的项目化学习方式,引发学生对生活对生命的关注。

(二)固化时间,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

通过项目式设计寻找到合适的移情支架,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任务中磨砺自己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项目活动前测:设计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实践方案,设计项目实践活动。活动指导:制定项目计划,寻找到学生的生长点。活动方式:家校联动,亲子互动。活动结束:搭建平台,开展交流分享活动。

课程推进一:坚持为学生推荐每日一诗,引导学生早起10分钟诵读,晚睡前10分钟吟诵或复习背诵;周一、三、五晨会10分钟,组织学生课前分享;周三社团活动专训:观看“经典咏流传”“微课程学习分享”。赏析古诗《慧崇办春江晚景》。“大林寺桃花”“江畔独步寻花赏析” ……

课程推进二:利用周末及假日开展实践活动,设计问题探究方案;劳动采摘,劳动分享。撰写实践报告、科学小品文,习作美文……

课程推进三:展示实践成果,推送媒体及网络平台获奖或发表。开展班级手抄报、绘本写话,美篇作文评比。开展作品赏析主题活动,开展习作讲评课。分版块将项目活动主题张贴教室、走廊:“桃之夭夭”“荷之韵”“百花园”“花海拾贝”……根据项目推动不断更换内容,被选入的优秀作品,或口头奖励,或以学分币形式兑换奖品,或兑换书目。如:《古诗三百首》《古诗鉴赏》,诗词《小红书》等都在奖品之列。

三、开展“花儿课程”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核心能力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分析、品味、理解和运用是语用课堂显性的教学形式,而人文教育则是语用教学中润物无声、潜滋暗长得一江春水。”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依托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欣赏文字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创生课程的内延,为学生创造创意表达形式。

(一)让语文学习充满诗意——走进赵家镇“紫藤萝瀑布村”

金堂赵家镇有一片紫藤萝,种类繁多,精彩绝伦,来到此地,游人仿佛进入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项目活动:留心观察。观察紫藤萝花形状颜色,调查紫藤萝种类,查寻紫藤萝相关知识,链接语用训练。

任务一:触摸大自然的新脉动——花的颜色有哪些?形状怎么样?

任务二:寻找问题问一问,面积有多少?品种有哪些?写下我的观察。

任务三:修辞方法用一用,描写方法议一议。写出我的小美篇。

1、例文片段前导:《紫藤萝瀑布》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 

2、  课堂推进交流片段:

生:我们小组上网百度,发现紫藤萝有很多种类,颜色也十分绚丽。有蓝玉紫藤、白玉紫藤、本红玉紫藤,三尺藤,多花紫藤……

生:紫藤萝好美啊!有的像一条条紫色的门帘,有的像一条从天而降的瀑布,好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有的像一串串风铃叮当作响,藤条儿在风中荡来荡去,仿佛在翩翩起舞;有的像绿色的海洋,泛着点点银光,就像溅起的水花。

生:小结:除了写紫藤的形、色、声,及其变化,还可以倾听,可以触摸,可以联想。写出自己的感受!

(二)让语文学习更接地气——走进姚渡桃花林

实践活动:走进青白江姚渡桃林。

任务群:观桃花,拍桃花,品桃花诗,绘桃花情,写桃花美文。

1、例文片段前导:《花的学校》

泰戈尔的诗《花的学校》中“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色的草地上跳舞、狂欢……他们关了门做功课……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课堂上,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课堂推进交流片段:

生:大片桃花颜色不一样:有深红、粉红、浅红……我想到一句诗:“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生:近处的桃花有六个红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感觉润润的,滑滑的.远远望去,一片深红,像走进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生:桃花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春天真美呀!”

生:这里的桃花好美啊!深浅不一,有深红的、粉红的、浅红的。形态也不一样:有的开得正艳,有的半开着,有的还是花骨朵。蜜蜂忙着来采蜜,蝴蝶花间捉迷藏。

(三)让语文学习更情趣——走进金堂“脐橙之乡”

雅思贝尔斯站在存在主义哲学的立场,提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其目的在启迪人的天性,使其自由地生成,最终达到全人的境界。”在“立德树人”大时代背景下,应把教育目标定位在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终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发展。

金堂县三溪镇是“脐橙之乡”“菜花王国”。“三溪菜花蜜”“三溪槐花蜜”家喻户晓。政府出资打造“金溪弯文化生态文创基地”,聘请我为“花海果岭”专家团队!当我看到漫山遍野,柑橘挂满枝头时,灵感瞬间点亮——把孩子们带进来。

1、项目活动:走进脐橙之乡。

2、任务群: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活动计划,分工采访填写表格;采摘、分享、交流、创作美文。

观察记录表一(一小组)

记录人: 江媛媛      记录时间:2021.3.25

观察方法:看 、听、闻 、问、尝

观察内容:脐橙花果同树

词句积累:春雨过后,暖洋洋的太阳公公照着脐橙树,一个个翠绿的小花苞竞相开放,露出了洁白的小花儿。慢慢的,花儿越长越大,满树洁白的花儿张开它们可爱的笑脸,惊奇地张望着美丽的世界。这时,一群群蜜蜂、蝴蝶飞过来,绕着花翩翩起舞。一阵春风吹来花香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探究质疑:春天来了,为什么树上还结满果子?花果同树是怎么回事呢?

探索解疑 :树上挂满了果子。原来秋天的果子被农民伯伯用塑料袋包裹着,果子还挂在枝头,花已经开了。

观察记录表二(二小组)

记录人:雅 琪

记录时间:2021.5.5

观察方法:看、听、闻、想

观察内容:脐橙树,脐橙果

  探索质疑:脐橙夏天为什么不再留下冬天的果子?为什么不新果和老果同树呢?

探究解谜:夏天来了,温度逐渐上升,原来树上的脐橙就坏了,掉了。即使个别没掉的也失去水分,没法吃了。

词句积累:初夏,满树长满了翠绿的果子,像一个个琉璃球,你摘下一个咬一口,又酸又苦又涩。

果园里,树影斑斓,正是脐橙生长旺盛时期,脐橙树枝繁叶茂,青翠欲滴。她用那茂密的枝叶位我们遮挡阳光。

项目化学习,带给学生语文的诗意,带给孩子课堂的暖意。跨学科融合创生,提升熟练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打造出“听、说、读、写、视、演、评”的语用品质课堂。

“花儿课程”,课程实践案例《我喜欢的花》《花儿真美》《走进缤纷的世界》分别在金堂县永乐小学、三溪小学、三烈小学、淮口实小等学校交流展示。《我喜欢的花》教学课例在2020年一师一优大比武中获金堂县一等奖,《走进缤纷的世界》在2021年教学大比武活动中,获成都市二等奖。“花儿课程班本建构与实践研究”小专题研究获成都市一等奖。

在“双减”背景下,课程融合创生的项目化实践,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生命发展。

参考文献:

1、《培训课程开发与设计案例集》课思课程中心著编  人民邮电出版社[D]

2《校本课程开发》李臣之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D]

3、《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创意与深度实施》朱慧芳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D】

4、“小学语用教学方法论”30篇[D]

5、参考《课程创生》《五育融合》相关文章

罗剑蓉:四川省特级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百佳学术带头人,四川省科技优秀教师。2021年获得“百名蓉城先锋称号。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多个课题研究成果获省市奖,30余篇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小专题研究、论文案例、随笔近百篇获国家省市奖。

作者简介:姓名:罗剑蓉性别:女出生年月:1968.10民族:汉籍贯(具体到省市):四川省广元市单位:成都市金堂县赵镇第一小学(赵镇青果街98号)学历/职位:汉语言文学本科 ,四川省特级教师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及研究研究方向:小学语文阅读写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