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游戏   观察解读儿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放手游戏   观察解读儿童

卓玉香

南靖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363600

摘要:定区域观察后发现儿童在游戏中与材料积极有效互动,看似重复的行为中不断调整游戏玩法的细微变化,以自己的节奏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突破思维极限。教师放下焦虑观察儿童,细心倾听解读儿童,使游戏持续进行并获得递进生长,从而发现孩子们都是游戏高手,都是“活”儿童。

关键词:安吉游戏  与材料有效互动  观察儿童  解读儿童

2020年我园被福建省确定为“安吉游戏”实践试点园,2021年9月本人主持申请的课题《安吉游戏中幼儿与材料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被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立项为2021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以来,我园积极践行安吉游戏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把真游戏还给孩子,让孩子真正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让我县学前教育课程改革驶入游戏化的快车道。

定区域观察指教师在某一区域内,观察发生在该区域内的所有游戏活动,发现儿童在同一区域的学习与发展。
    本人通过持续一定时间在大班《农家小厨房》定区域观察,可以发现儿童在游戏中看似重复的行为中不断调整游戏玩法的细微变化,以自己的节奏不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游戏持续进行并获得小步递进,突破思维极限,越玩越精彩。总结出以下几点感悟,与同行们共勉:

一、放手儿童从材料投放开始

安吉游戏中,材料提供的充足性、灵活性、低结构化显得尤为重要,是游戏顺利开展的必备保障。低结构材料才能高创造,才更易于设计替代,发挥 创造力。

“以物代物”指的是用一种物品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品。《指南》把幼儿游戏水平发展锁定在以下四个观察点,即“构造行为”、“规则行为”、“合作行为”、“表征行为”。“以物代物”行为就是“表征行为” 形式之一。“以物代物”的游戏行为让幼儿游戏更加自由、轻松、拓展,教师应注意关注游戏行为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意义、价值,给予充分肯定,有效引导以及适时介入,使游戏情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创造性。

在安吉游戏中,儿童的材料替代行为到处可见,是幼儿在游戏需要时产生的一种自发行为,促进了幼儿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是幼儿思维和再建构的过程。儿童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通过再现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材料,从而赋予材料特别的意义。玩出逼真的游戏。成人的设计根本比不上儿童的创意。教师的不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孩子才能最大限度的设计调整、有效利用材料,满足各自的最近发展区。

大班案例《农家小厨房》: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购买、布局摆放,总算把一片空荡荡的“农家小厨房”大概雏形构建起来,锅碗瓢盆、铲勺筷一大堆,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激起他们满满的游戏欲望。可渲小朋友:“卓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去玩煮饭炒菜的游戏?”马婧祎小朋友:“卓老师,我们都好想去玩啊!”

教师思考:如果等全部材料准备就绪再让孩子游戏,还需要等上一段时间,而且也无法保证样样俱全。既然我们的安吉游戏理念是“放手儿童”,何不从此刻就试着放手,适当“留白”?既减轻老师准备材料的负担,又缩短孩子等待时间,还可以给孩子们充分自主、自由、创新游戏的机会,“三赢”何乐而不为呢?

平时我们老师担心孩子出现安全事故习惯高控,所以在孩子心理也形成了习惯被高控,什么事都要请示老师,畏手畏脚的。所以老师就先从思想上、语言上、行为上给孩子松绑。

唾手可得的低结构游戏材料投放更容易支持、引发幼儿出现“以物代物”的表征行为。教师善于捕捉幼儿替代材料的创意,了解幼儿替代行为背后的想法和做法,肯定、接纳幼儿在游戏中利用各式各样不确定的材料进行替代和表征。鼓励幼儿大胆利用不同物体生成更精彩的材料替代行为,使它从“简单选择”到“复杂改造”,从“个别为之”到“群体加入”, 促使幼儿按照各自的发展水平和材料互动,“获取”和“破译”这些低结构材料所蕴含的信息和价值。伴随着幼儿对低结构材料的熟悉和游戏经验的积累,游戏情节的想象和创造愈加精彩。幼儿游戏生长点在不知不觉中不断生成,例如:农家快餐店、甜品超市、海鲜蔬菜超市等等,最后还出现“拍手付款”这样的替代行为。

有效践行《指南》精神:“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二、观察儿童从放下焦虑开始

1.允许儿童有游戏脏乱自由

教师学会情绪控制,耐着性子允许孩子有脏乱的自由。成人看来凌乱又脏的东西,对于儿童来讲却能够创造出无限的可能;帮助孩子增强动手能力与独立性;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让孩子释放天性,更容易拥有快乐、自由的童年。欧美国家非常鼓励和提倡脏乱地玩,完全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无论弄得多脏、多乱、多糟糕,都任由孩子。

 2.在中静待花开

安吉游戏中隐藏着一种美丽的情结和信息,那就是“慢教育”。 教育本不是一件急匆匆的事情,而是一件师幼相互牵手、漫步幽径的美好约会。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

慢教育是对孩子宽容;慢教育是给孩子空间;慢教育是对孩子信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每一朵花都会盛开,只是时间的不同。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不干预,不焦虑,在观察与倾听中默默陪伴和支持儿童向前,静静等待。让孩子慢下来,在蹒跚中期待成长;让教师慢下来,在积累中等待提升。在“慢”的过程孕育惊喜,在“慢”中践行我们的安吉精神。

安吉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长、“安吉游戏”的创造者程学琴说:“孩子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他必然是在昨天的基础上,获得今天的进步,并成为明天的基础。

三、解读儿童从学会倾听开始

对于安吉游戏的教师来说,倾听是了解儿童、发现儿童、解读儿童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具备的能力。苏格拉底的名言:“上天赐给每个人两只耳朵,一双眼睛,而只有一张嘴巴”就是要求人们多听、多看、少说话。

大班案例《农家作坊》:一幅幅生动的游戏故事表征作品在孩子的画笔中流淌:三五个孩子在烧烤、围着桌子做红桃粿、坐在石磨旁卖力磨豆浆、专注捣花生、有模有样泡茶等等,内容丰富、画风各一、表达细微、造型奇葩,作者不解读,根本无法悉知所蕴含的意思。不得不赞叹孩子丰富的思维、独特的表达。

 在安吉游戏中,孩子与材料积极有效互动,老师放下焦虑观察儿童,细心倾听解读儿童,发现孩子们都是游戏高手,都是“活”儿童。教师只有明确游戏课程化的方向,更加从容地支持儿童攀登自己的“阶梯”,让儿童更有深度的游戏,实现“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和“游戏=学习”的科学理念,孩子们的游戏才会一直继续,让“真”游戏的灯塔一直亮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4.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2-201.   

[3]张新立.让儿童游戏亲近大自然[J].学前教育研究,2006(5):38-40.    

[4]《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

本论文系2021年度漳州市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安吉游戏中幼儿与材料有效互动的实践研究》课题【ZJYKT210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