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教育实用主义心态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读书无用论”:教育实用主义心态浅析

汪璐彤

浙江师范大学  321004

摘要:教育实用主义心态在当前社会中普遍存在,其沿袭于通过“读书”实现“翻身”的传统思维习惯,天然将接受教育与实现阶层跃升和获得高经济收益挂钩,又在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的推波助澜下膨胀扩散,在教育投入与收益越来越不成正比的当下伴随着理想主义的消亡滋生出“读书无用”论调。本文将围绕“读书无用论”这一教育实用主义心态的极端表现探讨该种社会心态的形成及强化机制。

关键词:读书无用论;教育实用主义;社会心态

经济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和智力资源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成为社会焦点。然而在教育备受重视的同时读书无用论调却重新抬头。新形势下的读书无用论并非排斥知识,而是在过高期望却高投入,低回报的心理落差下对学校教育产生质疑、否定。笔者认为,读书无用论本质上是人们教育实用主义心态的反映与投射。

一、什么是教育实用主义心态

(一)概念定义

读书无用论等主题已受到诸多讨论,多位学者对读书无用论的社会心理成因作出了解释,如认为其来自人们对教育的工具理性期望的落空;或是将其看作一种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对校园和学生群体的侵蚀。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读书无用论源于教育实用主义心态

教育实用主义心态是一种不成文的社会心态,表现为把读书成功挂钩,将接受教育视作获利手段的心理。持该种心态的人容易忽视教育所带来的个人性格品质与精神世界的提升,仅将能否获得经济利益或阶层跃迁等实用性收益视作评判教育价值的标准。

(二)读书无用论”——教育实用主义心态的极端表现

读书无用论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将“书”视作概念重点,认为死的书本知识已在急剧变革的当代社会失去其工具价值;另一种是将“读书”理解为“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没有价值”。本文将对后者进行讨论。

1.知识无用

在教育对象从精英向大众转变、教育内容从高雅知识向科学知识转变后,形成了期望通过教育获得科学知识、提高素质的素质发展逻辑。在此逻辑下读书无用论表现为学生具备的素质与其生活和工作所需素质不匹配的情况。

2.读书无望

通过读书实现阶层流动的愿望由来已久。阶层流动逻辑下读书无用论表现为读书没有给学生带来期望中的阶层流动效益。因此许多学生家庭尤其底层农村家庭表现出读书无望倾向,对子女的受教育水平以及社会流动不敢期望过高。

3.“无用”与“无望”叠加

读书在素质发展逻辑下是要实现素质发展,在阶层流动逻辑下是要实现向上流动。如果素质不达标且无法实现筛选流动,将会导致书没读好也没找到好工作的状态。在这种叠加状态下产生的读书无用论对普通大众尤其弱势阶层而言最为致命。

二、教育实用主义心态的产生与强化机制

(一)产生机制

1.经济根源

教育实用主义心态的根源在于经济。现代社会中阶层流动虽然有了更多可能,但接受教育并通过选拔依然最具普适性。广大普通家庭父母愿在子女的教育中痛下血本正是出于对高回报的期待。付出高投入时必然渴望高回报,且只有具有实用价值的回报才是被期望和认同的。

2.社会文化影响

我国历来有崇尚读书、重视教育的传统,并习惯于将读书与阶层跃升挂钩。如今社会个体化,成功途径多样,但地位、财富、声望等的获得仍与学历挂钩,因此通过读书实现阶层跃升的惯有思维也存在于如今的社会文化中。同时这种长期以来对物质利益的重视也伴随着对精神世界的忽视,更加使人们的社会心态偏向仅认同教育实用价值的方向。

3.功利主义的盛行与理想主义的缺失

功利主义的盛行使读书学习越来越呈现出务实倾向,学习日趋功利化、实用化、短期化,更具实用性与工具性的知识与技能成为首选。许多学生读书有具体的实用目标却没有提升精神境界的内在需求。同时理想主义日渐式微,当学生们在学校废寝忘食时已少有人能再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动力多来自对前途的关注。

(二)强化机制

1.社会现实的强化

毕业生素质发展不充分、与工作岗位素质要求不匹配的社会现实从根本上冲击了人们对读书价值的认可,强化了教育实用主义心态。麦可思研究院调查表明,2018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5%,但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为66%,工作与职业期望吻合度更是降至49%。高等教育普及与就业岗位增加使一些毕业生在素质未达标的情况下产生了筛选流动,从而导致学生素质与工作需求不匹配。

2.“反智主义”的鼓吹与煽动

教育实用主义心态更是反智主义煽动的结果。反智主义下某些社会成功与学校成功反差的个例被视作读书无用的证明,迅猛冲击着弱势阶层学生读书改变命运的信仰。

社会成功与学校成功的反差有两类:一类为学校不成功社会成功,如比尔盖茨辍学成世界首富;另一类为学校成功社会不成功,如北大才子捡垃圾为生。实际上反智主义言论下往往存在偷换概念和模糊信息误导,利用极端个例非理性地推高读书无用论调,在媒体的大肆宣传下不断损伤弱势阶层对通过读书获得成功的憧憬,使其在局部信息干扰下保守地选择认可

读书无用论

三、总结与思考

教育实用主义心态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其沿袭于通过读书实现翻身的传统思维习惯,在教育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的当下受到现代社会功利主义的推波助澜,伴随着理想主义的陨落滋生出读书无用论调。从现实角度看教育实用主义心态本无可厚非,但当其表现为读书无用的极端形态时就偏离成了一种对教育的曲解,忽视了学习对精神世界的建设作用。

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学习才是。读书并不等于学习,如今频繁出现学校成功与社会成功的反差,正是将读书等同于了学习,误读了学习的意义。要应对读书无用论及教育实用主义心态,就需要重新理解读书的价值与教育的意义,促进教育价值的回归。而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邓飞.新读书无用论的形成机制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评论,2017(08):12-17.

[2]秦玉友,王玉姣.新时期读书无用论的重新解释与破解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0):1-6+45.

[3]麦可思研究院.2019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8,26,27,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