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式”阅读教学需要层递性---浅谈“链接式”阅读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链接式”阅读教学需要层递性---浅谈“链接式”阅读教学

朱小梅

安徽省马鞍山市七中学 243011

笔者在研究“链接式”阅读教学这个主题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曾听过两节课,很巧的是两位老师教的是同一篇文章——《春》,一位老师给初一学生上的,另一位则在给初三学生上的,可两节课给我的感觉都是一样的,教学重点如出一辙:朗读——感受——理解——再朗读。尽管两节课的设计不完全相同,但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整节课就是诵读,感受语言美,理解也都停留在字词句的理解上,可是面对着初一和初三的学生,诵读的过程一样,理解的结果也是一样的,并且老师也在课后布置了相同的作业:课后链接查找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和《荷塘夜色》,感受朱自清散文的优美。如果初一学生已经读过老师推荐的两篇文章,那初三老师再一次推荐,那学生学的内容一样,读的内容一样,感受一样,那这种学习又何谈提高呢?

“链接式”阅读教学是立足教材基础,增加语文课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一种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原点,链接相关的知识与方法,使阅读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头、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学生的生命体验,从而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实现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境界。在语文学习中架起“课内”与“课外”的一座桥梁,使学生汲取丰富的营养,拓宽阅读视野,感受立体的语文、厚重的语文、情意浓浓的语文,真正提高阅读效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构建起学生课内外阅读的良好氛围。

但如果在教材中遇到同样作家作品,在不同年级读到同样的文章,我们的教学中该如何链接呢?链接什么样的内容才能体现学习的层递性,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呢?

一、链接基础常识,体现阅读的知识性

刚进初一的孩子前面接受的是小学教育,对老师的教学依赖较多,更多的时候是“等”着老师将知识传输给他,然后才消化吸收。那么面对着初一的语文,这时候的教学一方面要了解小学的教学现状与新课标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及时针对学生的目前知识量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课外链接更应该注重基础知识,体现阅读的知识性,这样有了基础知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才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对文本才能产生兴趣。 

记得初一时,课本中第一次出现诗歌,学生们都很激动,他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脱口而出地嚷着:“这诗我学过,我会!那诗,我读过。”那么,此时我们的诗词教学又该如何进行?我想这时候教会学生在诵读中正确理解诗歌的主题的话,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认识,这时候老师可以借助于网络等手段,链接作品的作者信息和背景信息,让学生在读懂诗歌之前或之后,明确作者和作品背景,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作品。《次北固山下》的教学就是一例,学生们在领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丽画卷,适时地链接作者王湾和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知道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而这份壮丽的景就是通过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下一句“风正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学生此时更能体会此时作者乘着船时一下子视野开阔时的感受了。而王湾此时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也高大起来,甚至于学生还想急切地了解王湾的其他诗歌和北固山下的美景,记得我们安徽省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第一大题的第三小题也以诗人笔下的景点为内容,让学生在古典诗词中寻觅古人踪迹下的景致。

链接常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发生兴趣,进而掌握基本的知识,这是基本的阅读链接要求。

二、链接内容要素,呈现阅读的美点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初中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这时候需要的是进一步培养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这时候的教学不应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应该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2022年新课标已经出台,其中新课标提出“加强了学段衔接。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那么初二语文的学习已不仅仅是一种基础的掌握,更是在语文的内容学习上找寻内容美点,从而在课外链接中学会寻找美点,进一步的感受美和理解美。

《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初二语文书中的一篇古文,教学本课还是要“读”,但如果仅仅是“读”,对初二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来说已远远不够,应是在读的基础上,更深入的体会文章的“美”及感受这种美感是如何实现的,那么链接的资料就在课堂教学中生发开来,我就是这样来安排这一课的:

(一)朗读全文,初步感知

这一步就是解决生字词及句读,学生达到读的通顺到流畅。为后面的研读做好铺垫。

(二)细读段落,把握关键词

这一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细细品味。如我示范有感情背诵完第一段后,让学生模仿,鼓励学生在工具书的帮助下理解后熟读成诵(如果初一养成习惯,这一环节就不成问题),当然要适当地提示学生不会翻译的地方。之后可问问学生本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下文的内容与本段哪些词语有关联?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奇山异水”。设计问题时要得法,这一环节的下面两段我还设计了如下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富春江的水?

2.作者用了哪写精彩的语言来写水的?请用你的精彩语言概括说的特点?

3.作者对山的描写很有气势,找出有气势的语言,考虑作者从哪些感官写的?

4.如此美景,令人留恋,哪一句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联系作者生平说说.

以上问题层层推进,古文的教学已不再是浮于表面化的一种朗诵,而是在问题层层设置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学生学会了抓关键词深入地感悟和领会课文内容的美感,与作者合二为一。

学到这儿,老师要适时的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吴均笔下的另外两篇作品《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这两篇文章与《与朱元思书》共同构成了“吴均三书”,这三篇都是描写山水的名篇,链接这两篇文章,学生借助于《与朱元思书》的学习,感受另外两名篇的写景特色,从而找到文章审美的着力点,让学生循着思路去广泛的阅读更多更好的古人作品。比如学生在课外读了《与施从事书》中学生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吴均的作品好读,好看,写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我仿佛看到了刚健和秀丽相结合的画面,写“秋露为霜,春罗被径”,秋天和春天各有山景,无论是秋天还是春天,所显示的山景都带来一种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链接内容要素,不仅让学生享受课文带来的美感,而且循着美点,在课外链接中得到美的洗礼,知识从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链接生活感点,展现阅读的延伸

初三的语文教学应该在初一、初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为高中的语文知识培养打下基础。有一年参加中考阅卷工作,正好被分配批阅作文,阅卷的冗长与繁重让我渐渐发现,阅作文最让人疲惫的不是试卷的数量,而是学生作文的语言。好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可枯燥乏味、读不通的语言不仅让人可笑,甚至让阅卷老师无法体会学生在作文中要表达的意思。我曾看到:(实录的作文片段)

“生命二字也可以是简单二字,也可以说比金钱都重要,比如一个人是一个不珍惜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像一只蚂蚁那样,那么像你这样的生命还不如不要。”

“有的家长为了私利,让孩子放弃了学习机会的,但还是有些同学只知道在学校吃喝玩乐,上课又不听老师讲课,只知道学校胡作为。”

……

初看上述文字似乎说的也有道理,但仔细一读,问题就出来了:语言不通顺,表达的意思不明确,情感不丰富等等。一个初三即将毕业的学生仅仅只有这样的语言?难道平时的语言的训练太少?还是情感不够丰富?

我曾看过这样的作文语言“朋友,你看,峭壁绝岩上一棵松树傲然挺立,艰苦的环境、贫瘠的土地没有让它丧失挑战的勇气!朋友,你看,白雪苍茫中一丛梅花凌寒怒放,袭人的寒风、凌烈的冰水没有使它放弃迎春的信心!朋友,心若在,挑战就在!让我们满怀信心去挑战自己的人生吧!好作文都有一种与人不同又能为大所喜欢而产生共鸣的格调,有一股浓浓的醉人心脾的底蕴味儿,这位学生如果没有平时的情感语言和思路的拓宽训练,又怎会写出这么优美诗诗意又富哲理的句子呢?

所以语文学习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找到生活的感点,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我的《紫藤萝瀑布》一文公开课教学中,我从赏读品美——积累一点美词、深读悟美——学几种状物方法、寻读赞美——融入人的情感三个方面入手,让学生学会读一篇散文的方法,记得当学生把这篇散文读成了一首诗的时候,一下子打动了许多学生的心灵,学生的语言自然流淌在接下来的片段写作中。在布置作业时,链接课外写景散文,比如学过的《荷叶●母亲》,课外刘白羽等作家的写景散文,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生活感悟,记得这节公开课学生反馈效果非常好,而且在很长时间里,学生都会在摘录一些散文,相互交流读书的感受。

当生活的感点在链接中体现出来时,阅读也就又向前延伸了一步。

语文学习的素养是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起来的,不是盲目搜集资料,也不是盲从地大海捞针,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应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而初中的语文学习过程也应是在知识的传递中层层推进,我们通过一篇篇课文,把知识由浅入深,逐步地按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把课内学习和课外链接内容有效地联系起来,如果我们把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推进看作是横坐标,把一节课的推进看做纵坐标,那么三年的学习应该是从注重课内到向课外延伸,从文本常识性的延伸再到对生活的体察感悟的延伸,从点到线,才能一线穿珠,形成连贯完整的语文教学,这样,我们的学生语文素养才会一步步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