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个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8
/ 2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个案研究

 李金华

龙泉市顺风实验学校

【摘要】初步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可能与父母教育方式,隔代宠溺,学习困难程度,学习成绩,父母关系,老师教育,同学相处等等不同因素造成。为了应对这种现状,特意挑选了本班一名具有自残倾向的问题学生进行长达一年的跟踪记录,教育疏导,从家庭方面,学校方面,父母方面,同学方面,层层突破。最终使他重展笑颜,融入集体。得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确实很严峻,在乡镇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留守儿童需要各方共同关注,共同努力,才能使他们遇见更好的自己。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孤独感;家庭教育

一、个案现状

作为班主任,初步接手班级的时候,我就要面对全班六分之一是留守儿童的现状。他们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问题,亦或是学习习惯差,抑或是生活习惯不好。而小z就是这其中一个。小z是小学老师口中的“大魔王”,他不写作业,上课不遵守纪律,满口脏话。他的种种表现加上小学老师的“鉴定”,固化思维使我认定了他是个坏孩子,我对他也使采取了强力镇压,结果收效甚微,令我头疼不已。

直到有一天,小z的姐姐在深夜拨通了我的电话。“老师,求求你帮帮他!”这是她的第一句话。而后她告诉我的事情简直让我瞠目结舌。小z原来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他常常在家里自残。我恍然大悟,这也就能解释他在学校的种种行为,他不过是个内心孤独的孩子在博取关注罢了。人的本性之一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在心理学上称为“社会赞许需要”,这也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社会经验、规范,社会化很重要的过程,什么是好的,安全的,符合社会规范的,当孩子在得到他人认可、肯定中慢慢学习的一个过程。反之,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孩子得到别人的是否定、告诫、甚至惩罚等负面的讯息,也会成为一种反面关注。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是啊,曾几何时我们也是个孩子,抱着满腔热忱走上三尺讲台,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一个“老妈子”。回首自己在讲台上挥洒过的那些激情洋溢的青春岁月,我不禁有些惭愧。我该如何去爱我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你的孩子,便是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任,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我陷入了沉思,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带我的孩子走出心灵的阴霾?

二、学校干预方案

首先了解并接受。最大的错误便是先入为主,自从走访后我更加确定他不过是个缺爱的孩子,无论在家里,学习上,同学身上,老师身上似乎得到的永远只有批评。我决定先用“怀柔政策”,每当班级卫生做得好没有扣分,我便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起初他似乎也没多认真做这份事,而后却开始认真起来,俨然一副小干部作风,检查起卫生也是一丝不苟。我想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贴标签效应”。我知又是一个时机,我采取了第二步——“循循善诱”。我将他叫道办公室说道:“最近这个卫生工作事做得不错了,但还是有人不服啊,他们也想当班干部。”“那......那我该怎么做?”他脸上又露出了那局促不安的表情。“我看卫生工作你应该是做得不错的,就是这个其他方面可能还是差了点,我还是很想保你的,但你有些东西做不好,我面子上也过不去啊。”“我......”他的头低下去了,我知道那惭愧的颜色不会是假的。“我看这样吧,咱们一点点地改。首先这个作业按时交上来,不管你做得好不好都要交上来,做不来就抄书上的文字。”他笃定地点了点头。“上课嘛,保证两点,不睡觉,不讲话,实在听不懂就拿本子出来练字。”“那我写作业可以吗?”“可以啊!”于是又一次达成了共识。

其次便是多组织班级活动。班级是一个集体,凝聚力是一个班集体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个“缺爱”的留守儿童能在班级里找到“家”的感觉,这也是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为了营造这种氛围,在每一个重要的节日,我都会安排一次具有仪式感的班级活动。刚开学就迎来了中秋节,我去网上购买了冰皮月饼材料,月饼模具。在那个月明星稀的中秋夜晚前夕,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中秋之夜”。全班同学小组合作自己动手制作月饼,自己品尝。月饼制作完成后,一起玩以“月”为主题的飞花令。每个孩子不仅学会了真正的自己动手劳动,更在手工劳动中锻炼了思维,思绪蔓延。这大概就是苏霍林姆斯基说的:孩子一旦在劳动中锻炼出了综合思维能力时,那他就会通过思考和实践去检验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而产生同自然力对抗的意志力。那个夜晚,我看到他和同学们其乐融融的做着月饼,笑着,那笑是如此真诚而又单纯。

最后,便是督促和鞭策。我不能保证他从此高歌前进,我从此高枕无忧。我为班级的每一位后进生都安排了一对一帮扶,采取了责任连坐制,徒弟出错师傅一起受罚,徒弟表现好,师傅同样有奖励。我能做的就是不断鞭策和督促他,每当他出现一点点小失误,我就像那拿着犍锤的老和尚,不断地敲击着他。哪怕是一个木鱼也必有回想,更何况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孩子。

三、干预成果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班出发去乡镇实践基地进行三天两夜的研学活动。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个全新的他。在农事体验课,他抡起锄头的样子完全不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学生。他称自己经常在家帮爷爷干活。在制作青瓷的课程中,他认真拉胚的样子再次让我大跌眼镜。而后在做饺子的课程中,包饺子、烧火更是不在话下。两天课程他拿了满满5个徽章,每一个课程的徽章都得到了。我看着他帮助同学拿行李,与他们有说有笑。我知道他已经破茧成蝶,遇见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在学习上,很遗憾由于他的基础太差,没有很突出的表现。但在学习习惯上,却已经判若两人。他会按时地交作业,虽然作业质量不高。他上课不再睡觉、讲话,虽然依旧是听不懂。他会努力地去求证探索,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理解范围内把知识弄懂。上个学期期末考,他由原来的五门学科总分158分进不到了256分,进步了将近一百分。虽然这依然不是一个好看的分数,但对于他而言却是一个质的飞跃。

在生活上,他乐于助人,善于交往。同学们已经从最开始最反感的人开始慢慢接受他,甚至开始不断找他帮忙。在教室里总能看到他和同学们一起玩的身影,在操场上也有了他打篮球运动的身影。学校里只要有搬书负重的活,他总是一马当先。

在心理上,他开始走出自卑和叛逆的阴霾。我在不断地教育他的同时与他的姐姐保持着联系。他的姐姐告诉我,他现在回家基本很少自己一个人躲在屋子里了,还会时常说着学校的趣事。看着他手上的疤痕渐渐淡去,我想也许有一天他心灵的疤痕也会痊愈的。因为他已破茧成蝶,遇见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四、结论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终极目标。爱的给予要恰到好处,不能吝啬也不能太慷慨。毕竟飞碟在破茧成蝶之前必须经历一番苦痛。我们对于留守儿童的引导教育亦是如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只要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即可,不必一直牵着他们的手步步为营。我们要教育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心理世界观,树立自强自尊自立的心理,把父母不在身边当成人生的一种考验。端正人生态度,学会在“缺爱”中享受“爱人”。

【参考文献】

(1)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J]

(2)徐斌艳.《教师如何成为学生的理解者》[J]

(3)吴霓.《关注千万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J]

(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

(5)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现状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