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常见并发症及护理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5
/ 2

PICC常见并发症及护理策略

王海屿,钟英,孙秀宇

海淀医院 100084

摘要:目前临床上对PICC置管的应用频率比较高,通过PICC置管能够有效达到降低药物刺激性、减轻患者痛苦的效果,对临床疗效的提升有积极作用。不过据实际情况来看,PICC置管应用的过程中,患者依然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导管堵塞、静脉炎等。虽然PICC置管的应用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并发症风险,但并非百分百的避免,极有可能会因患者自身、导管、护理等因素而引起并发症,基于此,当前在PICC置管的应用过程中应重视该问题,注重提高对PICC常见的护理防范。

关键词:PICC;并发症;原因;护理策略

1 PICC常见并发症

当前PICC应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以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异位和穿刺点出血为主,每一情况的发生原因均有其自身特点。首先,若患者已经出现静脉炎,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会伴有明显的水肿、疼痛等症状,一般导致此类问题的原因与患者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血管过细有关,在临床上对于静脉炎可分为I~IV级[1]

其次,在PICC导管使用时有一定的风险容易导致堵塞,根据堵塞情况可分为完全堵塞或部分堵塞,一般可能与导管固定效果不佳而引起,不过也与患者因素、操作因素而导致。例如,患者在应用PICC导管时,时常会为其输注甘露醇、静脉营养液、高渗葡萄糖等大分子溶液,此类溶液本身便存在粘度高的情况,若在输注后未能够及时进行有效的导管维护将可能导致堵塞;部分患者在治疗时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少,容易引起机体血液流速减缓,血液黏稠度增加。此外,个别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长,在此影响下出现机械性损伤,进而引起血液回流受阻。

再次,导管异位的发生一般与操作不规范、导管本身因素以及患者的配合度不高所导致,据统计分析,贵要静脉的导管异位发生率相对较高,正中静脉、头静脉相对较低。

最后,除以上几种常见并发症外,穿刺点出血也是PICC常见并发症情况,导致该问题的原因较多,基本均为患者自身因素。如患者本身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等。

2 PICC常见并发症的护理干预对策

2.1 防范静脉炎的护理对策

静脉炎的防范要从综合角度出发予以重视。例如在实际穿刺时,应选择更为科学、合理的先进穿刺技术,即改良塞丁格技术。过去PICC置管时主要以传统盲穿方法为主,这一方法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对操作者的经验依赖性非常高,但同时也有比较高的失败几率,进而可能给静脉炎的发生形成安全隐患。目前,在改良塞丁格技术下,PICC置管也在其中增加了对B超引导的应用,可以通过B超确认穿刺点及其周围血管的情况,能够快速确定穿刺位置,因此极大地提高了PICC置管的有效性,使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下降。

留置导管后,因导管的长期刺激容易可能会引发静脉炎,对此可在置管前对导管进行处理,如使用肝素钠生理盐水溶液对导管进行浸泡。从肝素钠的临床应用价值来看,其具有较强的抗感染、抗凝血等作用,在使用肝素钠生理盐水溶液浸泡导管后,能够使导管外部形成一定的保护层,因此在留置导管后可以因肝素钠的效果而降低静脉炎发生风险。在实际使用时,生理盐水、肝素钠的应用量可分别控制为12500U、250ml。

PICC导管的应用操作中,医护人员的操作十分重要,为保障安全性并降低静脉炎风险,应在留置导管时严格注意对手卫生的保持。医护人员需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洁手部,并要佩戴无菌无粉手套,使得血管内进入粉尘、棉絮的风险会明显降低。在过去PICC置管操作中会在手套上涂抹润滑油,但是并不能达到有效清除细微颗粒的效果,通过无菌无粉手套的使用后可以有效降低这一问题,并可降低机械损伤的问题[2]

患者在出现静脉炎后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为改善静脉炎症状可为患者使用脉冲电疗法或水胶体敷料。脉冲电疗法在使用时能够达到促进局部循环、提高周围神经兴奋性并提高对疼痛抑制作用的效果,有效性高,而且在实际使用时多以中频电流为主,即1000~1MHz;其次,水胶体敷料可直接用于穿刺点贴敷,据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能够达到改善局部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2.2 防范导管堵塞的护理对策

PICC导管可以提高药物的输注效率并降低对血管的刺激性,但有一定的可能出现导管堵塞现象,不利于药液的持续输注,甚至会给患者的临床治疗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在防范导管堵塞的工作中,应重视操作的规范性,如在静脉选择时,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部静脉,并且所选静脉要具备弹性良好、静脉瓣比较少的特点;在药物输注时,应根据其具体类型排列顺序,如在刺激性方面,应优先输注刺激性比较强的药物,在分子大小方面应优先输注大分子液体。

对于已经出现导管堵塞问题的患者,应及时通管,一般可使用微导丝配合尿激酶,通过微导丝反复回抽通管,并使用注射器注入尿激酶溶液,反复回抽操作3~5次便可达到通管的目的。

2.3 对导管异位的防范

对于PICC导管异位,应重视根据导管异位类型的不同分别予以针对性防范和处理。首先,在原发性导管异位的防范中,一般与导管测量的准确性不足密切相关,过长过短均会影响导管的稳定性,对此,护理管理部门要重视对护士导管测量能力的提升,定期进行培训、考核,确保护士能够在导管测量上降低失误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原发性导管异位发生率。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应指导患者保持合适的体位姿势,以此为置管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帮助,并且要加强对B超、X线等影像学方法的应用,以进一步提高位置准确性。如在置管时采用B超引导,确认患者置管穿刺处是否存在血管畸形问题,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穿刺,并可通过X线扫描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是否存在异位情况,对于已经出现异位的情况应予以调整。

其次,除原发性导管异位外,继发性导管异位也是导管异位的一种,在患者接受PICC置管后,应及时为其创建相关档案,完整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置管情况等,每次的护理操作均要及时记录在案;而且在开始置管前医护人员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穿刺静脉;与此同时,在穿刺时要重视避免于关节处置管,置管后所有的相关操作均要严格遵循规范化标准。

2.4 对穿刺点出血的防范

PICC置管后患者穿刺点出血的情况较为常见,与操作因素、患者因素有关,基于此当前在对穿刺点出血的护理干预中,首先要重视对护士的管理,应定期组织护士进行有关规范化制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使护士能够在思想意识上提高重视度,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不仅如此,还应重视定期的业务能力培训,重点围绕PICC置管的操作进行练习,使护士能够熟练掌握PICC置管操作的一系列技能。其次,对于已经出现穿刺点出血的患者要予以有效的治疗,一般可在出血点涂抹云南白药,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对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患者使用云南白药涂抹可以达到良好的止血、抗炎和促愈合效果,并且价格便宜、使用便捷。

3 结束语

PICC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频率高,应用价值高,在其帮助下解决了许多的实际性问题,但是在PICC的实际应用中也存在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需要及时予以防范,如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异位等,均不利于药液的有效输注。通过本次综述研究分析来看,导致PICC并发症的原因比较多,与操作因素、导管因素、患者因素密切相关,对此必须要重视提高护理防范力度,采取更为有效且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姚龙燕,丘伟兰,袁间梅.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2):25-27.

[2]郭心雨.PICC置管后防止感染管路维护与护理观察[J].系统医学,2020,5(09):192-194.

第一作者

王海屿 海淀医院 100084

第二

钟英 海淀医院 100084

第三

孙秀宇 海淀医院 100084

王海屿(1990.11),性别:女,籍贯北京市,海淀医院,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