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

唐伟萍

霍邱县不动产登记中心  安徽  六安  237400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实施,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为城镇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避免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这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但受到传统思维的影响,城市规划建设未能从长远角度出发衡量空间布局。为此,应以土地利用为重点,强化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指导,真正实现协同发展,解决传统发展模式下的矛盾和问题。由于土地利用和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衔接性较低,对土地整体利用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应明确土地管理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促使土地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进度。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规划;优化措施

1.土地发展权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研究

1.1宏观空间规划层次的土地发展权

首先,央地之间对空间权力的争夺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夏菁、田莉和韩雨采用了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的理论框架,剖析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演变过程中的中央统辖权与地方治理权之间的张力演进,并以建设用地指标这一央地博弈的焦点作为案例展开具体分析,揭示了纵向府际间围绕土地发展权展开博弈的过程。其次,农业、生态保护区的安排也深刻影响了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刘晨等以山西省为例,估算了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因生态保护损失的机会成本与实际的补偿额度的差异,同时测度全省生态服务价值的演变格局,对研究区生态补偿的效益进行评价,辨析了生态保护过程中的利益损失问题。

1.2城乡发展领域的土地发展权

在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的背景下,土地发展权在城乡、乡乡之间的配置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对城乡融合和乡乡公平产生深远影响。袁奇峰等通过对制度变迁的梳理和区位条件的分析,解释了都市区村庄“村—村”差异的困局,并从土地发展权均衡的角度探讨平衡镇域经济发展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的可能性。严雅琦等指出集体土地发展权实际上存在“赋予”与“行使”的差别,同时两者往往在“一致”和“偏离”之间摇摆,这种张力受到政策制度、组织理念、资源等结构性要素及相关主体利益博弈的共同影响。研究构建了“结构—参与者”→“集体土地发展权”→“空间变迁”的解释框架,以北京市郊区乡村为例探讨了集体土地发展权赋予和行使对乡村建设用地空间变迁的影响。

2.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规划原则

2.1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性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需要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为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为环境效益。首先,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分析,社会效益是环境效益的基础,在良好的社会效益影响下,环境效益才能获得更为清晰和正确的发展建设目标,农村土地规划工作的整体状态才能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要求。社会效益与区域性经济发展状态相联系,管理部门需要从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历史经济发展状态的角度,综合分析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并将此类问题与乡村建设工作中的基本矛盾联系起来,从人才培养、人才输出以及人才应用等角度优化农村土地规划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对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对农村土地规划的社会效益产生积极影响,并促使农村土地规划工作具备较好的持续性;其次,从环境效益的角度分析,农村土地规划工作与环境效益之间存在矛盾。想要做好农村土地规划工作,在一定程度会对农村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在开展农村土地规划工作时,关键是要减缓这种环境破坏的趋势或者消除此类环境破坏行为的负面影响。实际上,不同农村区域的自然环境状态差异并不明显,这种差异不会存在于同一县、乡之中,其自然环境在气候特点以及地势地貌上存在较为明显的相似性。此时,管理部门则需要统筹土地规划办法,提升此类规划共走的整体适应性,进而提高农村土地规划工作的可持续性。

2.2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属于发展性原则,此原则对农村土地规划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实际上,因地制宜原则本身具备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农村自身的土地应用特点层面。在一些农村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不难发现,农村自身的环境特点不够突出,其中包括的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农村“物”非常贫乏,农村发展整体相对落后,无论是参与农村发展的“人”,还是与农村发展相关的“物”,均存在发展适应性问题。很多与农村土地规划相关的工作,限于农村自身的资源应用状态,均无法进行,或者根本不具备较好的持续性,属于临时性的发展投入,其并不能为区域中的农村发展创造有效的发展动力。从此角度分析,在遵循因地制宜发展原则时,管理部门也应关注与农村土地资源应用相关的局限性问题。此时,则需要针对特定的农村区域创造发展条件,并将此发展条件与土地资源的应用过程联系起来,通过主动引入一些资源应用类型,拓展农村土地资源的应用边界,这样不仅可提升农村土地规划工作的社会效益,也有利于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增长。

3.土地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优化措施

3.1实行多规合一

实行多规合一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风险干扰,提高土地资源规划的可靠性与可行性,从而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相关部门要明确融合发展规划的定义与内涵,对人们开展宣传教育,并根据相关信息进行统一部署与管理,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用地布局与设计,不但能够有效降低外在风险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还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此外,相关人员还需加强对农田的管控力度,依照实际情况划定农田保护范围,科学确定城镇开发边线,完善不同类型空间规划协调连接途径、制定协调机制,为完善土地使用与国土空间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3.2采取土地规划全过程管控

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管控力度,并根据土地规划过程进行实际状态的分析与管理,确保土地使用效率得以提升。可利用无人机探测技术或GPS定位技术对土地资源相关数据进行检验,符合标准后再对不同用地加以确认,根据土地的分布情况完成状态分析,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降低风险因素的干扰,促进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工作人员在土地使用阶段需进行分层管控,加强对土地使用情况的搜集与调研,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精准化管理,确保土地管理方案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

3.3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不足,容易导致浪费。相关部门可采取价格机制方式对土地进行调控,通过征收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的动力。此外,应该科学规划城市土地,有效布局城市用地,结合空间限制因素与土地用途,缓解城市的用地压力,提升土地利用率。要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就要定期普查存量建设用地资源,制定鼓励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的措施,树立长远集约节约利用理念,科学布局耕地以及建设用地,保证生产经营的同时控制好建设用地的总量,完善土地利用结构,发挥建设用地的作用。同时减少对耕地的占有量,确保耕地红线。最后,要对空置、闲置以及利用效率低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盘活闲置土地。合理运用城市地下空间,积极挖掘建设用地潜力。针对利用率较低的城镇土地,应具体规划用途,并有目的地组织落实。

总结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促进土地资源管理及综合利用,相关部门要不断优化和健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监督和规划,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先贵.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下的土地规划权何去何从?[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02):84-95.

[2]刘雅楠.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政策和土地规划分析[J].工业建筑,2021,51(05):267-268.

[3]康娜.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的探究[J].新农业,2021(17):93-94.

[4]殷建.基于B/S的土地规划信息管理系统设计[J].技术与市场,2021,28(12):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