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教育的比对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线上线下教育的比对初探

缪婷章

吴县中学,苏州,215151

摘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新冠疫情爆发的常态化,给“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结合自身实践,通过对线上、线下教育从教育环境、教育方式、教育评价等方面进行比对,通过分析问题,提出对应的问题的解决策略。通过学校、教师、家庭提出对应的要求,以保障学生在线上教育中“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线上教育;信息技术;问题与策略

1 线上教育的背景

1.1 时代的需求

在当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提出,教育信息化不断受到推广,不同的教育理念相互碰撞,教学改革面临了新的挑战。近几年来随着“MOOC”这一基于网络面向大众的大型开放式课程问世,对高等教育的领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高层次的教育资源,多方位的教育内容,使得网络思维悄悄地进入教育领域,默默地改变了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越来越多的线上教育平台涌现,以不同理念、不同对象、不同途径等线上教育模式在互联网上“竞相绽放”。为了降低对线下优质资源的依赖,为了将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传播,为了实现更多人终身学习的机会,为了促进教育的公平化,线上教育的发展是必然趋势。

1.2 疫情的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我国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育是应对疫情常态化,维持社会稳定,培养“国家未来”的唯一方法。随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提出:疫情防控从战时状态转向常态状态,线上教育的方式成为我国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线上教育的教学方式却还未成熟,因此对线上教育的普及化的实践探索是至关重要的。

2 线上与线下教育的比较

线下教育,即为传统的面对面式的班级制授课方式,具有集体化、整体化、机械化、单一化等特点。

线上教育又称为远程教育、在线学习,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方式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学习方式,具有个性化、多样化、自由化、高效化、广泛化等特点。

2.1 在教学环境上的比较

线下教育能够借助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通过教师的严格把控对学生进行高效有力的管理,在教学上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杜绝学生周边的诱惑,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监督能力等不做较高的要求。

显然,线上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赋予教师的教育权利,线上教育的成效受到了学习环境的严重干扰。如笔者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打开摄像头学生的不予理睬,点名回答问题时学生的延迟等。通过对这部分同学深入沟通,他们或是在后台进行电子游戏、或是在刷剧、聊天、或是神游、发呆。可见,线上教育对于学生自觉性、自律性、自控性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不幸的是,年龄在6-18岁的中小学生,自我监控能力较弱,极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故而出现了上述注意力转移、神游、开小差等问题,这对于线上教学的成效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2.2 在教育方式上的比较

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线下教育依赖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大都数课堂是以教师讲授式教学为主,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发挥学生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得学生创新创造的思维与能力的培养受到巨大的影响。

而线上教育则是借助于网络平台,通过一根看不见的“网线”将教师与学生紧密相连。在教育方式上,笔者借助于腾讯会议、classin等平台进行教学,通过云录制功能将每堂课生成录播,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特点,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自身薄弱的课程多听讲、多巩固、多复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笔者通过网络平台,利用线上视频、语音、书写等方式,实现了“一块屏幕向另一块屏幕”的靠近,拉进了师生间的距离。这样多样特别的课堂互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带领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度挖掘,大大实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对知识的发生进行自由探索,潜移默化的发展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3 在教育评价上的比较

在教育评价方式上,有别于线下教育以成绩论高低的单一化“终结性评价”,线上教育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来进行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笔者在近期的线上教学活动中,就以学生的在线时长、在线互动、自主学习成果等方式,对每位学生做好科学客观的记录与评价,由此笔者更全面、更精确的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也因此更投入到线上学习的交流中。特别地,笔者发现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很好的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变化,依据学生特定的学情,及时做好下一次线上教学的内容与方式的修正。这样的教学评价对学生而言,显然是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

3 线上教育的问题的应对策略

3.1 学校教育体系的健全

对于线上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的有序治理是持续协调各方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方式。在以教育部提出的“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为目标,学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校园治理的改革与转变。通过构建校信息技术部门,通过设计系统化的网络程序对学生线上学习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对应分析,以便及时改进教育方式。同时,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通过学习数据的相互交换、共享与比对,健全多元化、多渠道、多方位的“兄弟学校教育共同体”。

3.2 教师线上线下能力素养的提升

就目前线上教育工作的实践情况而言,教师的线上教育工作的开展是被动的。面对线上教育工作,教师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对于线上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将“线下教育”简单地搬到线上,其教育理念还未调整、教学方式还未改变、教学技术和手段还未提升。

首先,教师应重新认识“线上教育”,对线上教育做到准确定位,积极主动地寻求线上教育模式的“最优”,从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实施、教育评价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不同教育方式的优势,以实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

其次,教师应主动的进行相关教育技术的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上优质的教育资源,选择适宜对应学科的线上教学设施,结合新颖的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进行多样而高效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科学而全面的过程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线上教学的质量。

因此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养中,可以加入一定的信息技术的内容,提升教师应对在线教育的基本能力,有利于教师对线上、线下教育更进一步的探索。

3.3 家校协同育人方式的转变

建立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关系能够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家校间的协调与配合,有利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传统的家校合作,是以学校、教师的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辅,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引导教育。但是,当“在校学习”转移至“居家学习”,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便日益凸显了。随之而来的,便是家庭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笔者曾多次接收到家长的困惑与求助,如:家长白天在外工作与学生白天在家学习间的矛盾、家长的督促与学生的叛逆间的矛盾,家长的知识能力与对学生学习的监督指导间的矛盾。这些问题给学生的线上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甚至给学生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传统的家校工作的实施,可以通过借助学校实现面对面的沟通。但面对线上教育,这就要求家校之间能够寻求相关的信息技术,有效利用相关的资源平台,构建起紧密的家校合作渠道。通过平台的助力,笔者曾布置家务活动、开展“新疫情,心防护”心理主题班会、线上家长学生联谊会等,让“劳动、体育、心理、艺术”等教育借助家长之手得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笔者希望通过大数据的实时监控与处理,让学校、教师、家庭能够及时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监控师生的教学进度,这样学校能够对整体学情做出及时的应对,教师能够对本班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家长能够适时的对孩子进行实质性的交流,齐力引导孩子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行。

4 总结与展望

随着新冠疫情的日益常态化,“停课不停学”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网络教育教学的平台不断完善,线上教育的不断完备,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强烈的冲击。但在面对杂乱无章的教育教学资源时,学生、家长对于线上教学课程的选择无从下手;在面对眼花缭乱的线上教学设施时,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受到了挑战;而最为致命的是,对学生“看不到、碰不到”的教学管控,让教师与家长头疼不已。因此,在现阶段线上教育常态化并不现实,传统的学校班级授课制教学方式仍不可撼动。

以目前笔者所经历的两种教育方式来看,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各有利弊。究其根本,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方式进行,教育的根本目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进行有机的融合,以线下教育的舒适的教学环境、师生的直接管理教学,加上线上教学的个性化的课堂活动、丰富的边缘化教育资源、多样化的过程性评价,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可控、高效、灵活的教育教学,推动教育的公平化、高效化,这样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方式将会在未来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万昆,郑旭东,任友群.规模化在线学习准备好了吗?——后疫情时期的在线学习与智能技术应用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03):105-112.

[2]余胜泉,程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远程教育杂志,2009(03):3-15.

[3]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4):13-20.

[4]张惠敏,梁为,陈浩,纪显俐.面向未来的新型教育教学组织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深圳市长周期“停课不停学”实践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20(08):33-40.

[5]叶荣荣,余胜泉,陈琳.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09):1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