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传统村落的活化与更新——以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曾家垭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4
/ 2

文旅融合视角下传统村落的活化与更新——以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曾家垭村为例

李鸿宇 ,刘颖 ,邓诗露

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

摘要: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当中,传统村落如同一本书籍,承载着时代的变迁,向我们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变化。但随着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发展,在追求经济提升的同时,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特色也正在逐渐衰弱。本文以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曾家垭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从文旅视角出发,对曾家垭村文态、业态、形态、生态等进行分析,提出以文化为动力,推动村落生产、生活、生态的振兴与保护策略。为传统村落的活化与振兴提出新的思路。

关键词:文旅融合;传统村落;乡村振兴

0引言

随着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许多乡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出现村落人口结构失衡,村落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许多承载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传统村落也逐渐被人们所忽视,其特色文化资源没有被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村落特色逐渐走向衰亡。为了及时阻止这种情况的恶化,更是为了保护独属于每个村落的历史文化。在国家特色化乡村振兴的指导下,我们从文旅视角出发,以曾家垭村为例,发掘曾家垭村的村落文化、产业、生态特色。活化、更新村落形态,发展村落特色文化,进而实现传统村落的活化与更新。

1村落现状总结

1.1村落基本情况

曾家垭村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信义镇,距离绵阳市区47公里,交通便利。幅员面积9.6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2村民小组,农村小组呈散点状分布,现有户数459户,总人口1411人。村落整体三面环水,中间一山,中部高周边低,形成了“凤凰状”的村落分布格局。

1.2村落现状及问题

1.2.1文化丰富、传统式微

曾家垭村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村落内有全国文保单位马鞍寺以及众多的川西传统民居。同时有信义文化、文昌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曾被评选为四川省最美古村落,十分适于发展旅游业。但对于曾家垭村的开发保护情况却不容乐观,村落虽然独具特色,但文化缺乏展示及传承,没有很好地向外界宣传村落的特色项目,村落文旅发展基础薄弱,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1.2.2山水田村、生态原始

曾家垭村中乔木林立、灌木丛生,土地肥沃,一年四季生机盎然,植被保存状态良好,生态环境极佳。农作物主要以种植水稻,油菜、蚕桑等农产品为主。村中魏刘河和柏林河两条河流穿村而过,恰至村域内形成两条分支,绵延数里,使得村中的数十亩良田绕水而布,与周边的山脉、树林、村居及道路相映成趣,河水清澈透亮,滋润着这方优美的土地。

1.2.3产业待兴、人口流失

曾家垭村整体产业概况为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种植农作物多样,但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现状效益低下。因此村中大部分人员选择进城务工,导致村落人口流失,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村落发展也因劳动力流失受到严重阻碍(图1)。

(图表1)曾家垭村产业概况图

2设计策略

2.1设计要点

为解决上述问题,规划通过乡村空间风貌治理,营造美好的乡村人居环境,梳理乡村历史文化流线,弘扬独特地域历史文化,以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助力本土产业发展振兴,最终实现曾家垭村的活化。

2.2设计策略

2.2.1文化动力

以文化作为动力引领场地景观设计,实现空间的提升和乡村文化的复兴。对村落各类历史文化进行充分调研,提取马鞍寺乐楼、壁画、碑林、古井、古树、及四川传统民居、信义文化、文昌文化、农耕生活文化等元素融入村落景观设施设计、乡村活动策划等方面,并结合生产与景观打造出各种类型的文化林盘。

2.2.2文兴乡游

构建完整的乡村旅游体系,将乡民、村委会、景观农田协会、旅游合作社以及媒体有机的融合起来,形成分工明确的三个组织,即乡贤组织,乡政组织与乡助组织。乡贤组织对应返乡村民,带领返乡村民更快更好地融入。乡政组织以政府为纽带,联系村民与媒体,利用多元的营销策略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推广,以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振兴。乡助组织以村官为主力,对外寻找合作企业,加快乡村建设进程,形成互助合作的新模式(图2)。

(图表2)曾家垭村文旅游线规划图

2.2.3文兴乡里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对现有民居进行修缮与保护,在保留其原有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的更新与替换,提高建筑的使用率和吸引力。同时在进行景观与公共空间的设计时,融入梯田、碑林、壁画等当地特色文化,强化其文化属性和公共属性,以达到弘扬当地文化、改善居住环境的目的。

2.2.4文兴乡景

对曾家垭进行生态评估,以确定生态保护的范围,保留及加强现有的生态斑块,在生态薄弱区植树造林,建立核心的生态廊道,保证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效益,在生态保护区的边缘建立生态缓冲区,以减少人群活动对生态核心保护区的影响。同时,河道整治以保护为主,采用生态护岸,建立河岸缓冲带,种植各种水生、湿生植物,营造有利于鸟类及陆生动物生存繁衍的水生生态环境,尊重本土生态,采用乡土植物进行半自然生境营造。

3结语

传统村落是珍贵的农耕文明遗产,是历史文化的瑰宝,因此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刻不容缓的。但在保护的过程中不能失去独属于每一个村落的特色,不应只做机械的模式化改革,而应结合村落特色,实现一村一治。对于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村落,文旅融合发展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在振兴村落的同时,可以将更多宝贵的历史文化与发展出去,真正实现传统村落的活化与更新。

参考文献

[1]唐承财,万紫微,刘蔓,陈昱阳,冯凌,刘宗超,卓玛措.基于多主体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感知及提升模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35(02):196-202.DOI:10.13448/j.cnki.jalre.2021.060.

[2]胡灵锐. 绵阳市游仙区传统村落保护和旅游发展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

[3]顾大治,王彬,黄雨萌,许晓迪.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以安徽绩溪县湖村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02):100-105.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8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