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3
/ 2

帕金森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程遥,刘莹,陈舒,程春郁,任占军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神内六科(门诊13楼)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分析PD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86例作为PD组,同时收集同期健康中老年人86 名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SD-OCT检查,PD组行UPDRS⁃Ⅲ、MoCA评分,Pearson相关分析PD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UPDRS⁃Ⅲ、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组患者的黄斑区中央区及内环、外环的4 个象限平均厚度均显著变薄(P<0.05)。PD 组3mm圈以内各象限与UPDRS⁃Ⅲ评分、MoCA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黄斑区厚度与其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显著相关。

关键词:帕金森病,黄斑厚度,疾病严重度

帕金森病(PD)是第二大神经变性疾病,视觉障碍是其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82%的PD患者存在至少一种视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研究发现视网膜改变可能是视觉障碍的结构基础,而这些视觉症状可从疾病的早期阶段即可出现,贯穿疾病全程,且随着疾病进展而加重[1],然而,在PD领域,视网膜改变的特点无明确结论以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仍不清楚。基于此,本研究通过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技术研究PD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特点,以及与运动症状严重程度、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86例作为PD组,同时收集同期来我院门诊体检以及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健康中老年人86 名作为正常对照组。PD患者男35例,女51例,年龄在42-85岁之间,平均年龄(68.24±7.95)岁,病程(3.15±3.57)年,UPDRS⁃Ⅲ评分为(23.04±8.45)分,MoCA评分(20.48±6.79)分,对照组患者男31例,女55例,年龄在41-85岁之间,平均年龄(68.79±8.21)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科比性。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OCT 图像采集:检查前20 min予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进行散瞳,选择内注视方式,以黄斑中央凹为中心,行 6.0 mm×6.0 mm(512×128)3D 扫描。由 Topcon 软件系统采用ETDRS标准自动对采集到的图层进行分区,以距黄斑中央凹半径1 mm、3 mm、6 mm 为界将黄斑分为中央区、内环和外环,并进一步将内外环各分为 4 个象限(上方、下方、鼻侧、颞侧)。所有OCT检查均由同一名操作熟练的眼科医师完成。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均在“开期”完成评定)。将起病时间认定为患者主观感受上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出现时间。认知功能评估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MoCA 包括 8 个认知领域。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分析相关性,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PD组和对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PD组患者的黄斑区中央区及内环、外环的4 个象限平均厚度均显著变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PD组和对照组OCT结果比较

黄斑分区

PD组(n=86)

对照组(n=86)

t

p

中央区

241.20±15.24

256.39±11.25

7.437

<0.001

内环上方象限

306.21±13.12

321.48±9.39

8.777

<0.001

内环下方象限

300.12±13.87

316.87±8.74

9.475

<0.001

内环鼻侧象限

305.41±13.54

323.01±9.55

9.851

<0.001

内环颞侧象限

297.33±15.54

311.56±10.02

7.137

<0.001

外环上方象限

262.24±18.85

273.76±11.14

4.879

<0.001

外环下方象限

254.16±17.79

261.72±10.05

3.431

0.001

外环鼻侧象限

262.08±17.72

289.14±13.45

11.280

<0.001

内环颞侧象限

256.71±16.04

263.33±12.18

3.048

0.003

2.2PD组黄斑区视网膜与UPDRS⁃Ⅲ评分、MoCA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PD 组3mm圈以内各象限与UPDRS⁃Ⅲ评分、MoCA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见表2。

表2 PD组黄斑区视网膜与UPDRS⁃Ⅲ评分、MoCA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黄斑分区

UPDRS⁃Ⅲ评分

MoCA评分

r

P

r

P

中央区

-0.681

<0.05

-0.749

<0.05

内环上方象限

-0.677

<0.05

-0.656

<0.05

内环下方象限

-0.724

<0.05

-0.709

<0.05

内环鼻侧象限

-0.659

<0.05

-0.672

<0.05

内环颞侧象限

-0.698

<0.05

-0.687

<0.05

外环上方象限

-0.354

0.142

-0.246

0.389

外环下方象限

-0.339

0.148

-0.159

0.376

外环鼻侧象限

-0.456

0.095

-0.148

0.385

内环颞侧象限

-0.521

0.064

-0.096

0.612

3讨论

OCT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快速成像技术,操作简便、重复性佳[2]。本研究通过SD⁃OCT扫描发现帕金森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薄,黄斑体积变小,且3mm圈以内各象限与帕金森病病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未来OCT技术不断进步,一定会在帕金森病的诊断与病情评估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丽军. 帕金森病色觉障碍及黄斑视网膜厚度变化同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大连医科大学.

[2]赵嘉豪, 吴娜, 万赢. 帕金森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特点分析[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52(5):364-370.

课题名称:帕金森病视网膜变化的基础研究

课题编号:CSFGG-2021149

课题来源:齐齐哈尔市科技计划创新激励项目